黃巾張狂 第49節 屯田有章法

作者 ︰ 艾葉客

董卓目前實際佔據的地盤,大約就是涼州的一半,外加一個不算完整的司隸。♀其他州郡的稅賦,在當地州郡大吏的截留下,都不可能到達長安。依靠這麼一點兒地盤,董卓卻要想辦法養活手下近十萬大軍,還有龐大的朝廷公卿百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張狂的估計,就算董卓在先前的遷都過程里,將雒陽的富戶抄了一次家,又將前朝的皇陵都挖掘一空,他最多也就能維系三、四年的開銷。面對如此嚴重的財政壓力,董卓想要鑄造些低價值的小錢來取代五銖錢,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理解歸理解,張狂卻絕不會同意!

小錢一出,根本就不具備貨幣的基本價值。所以,董卓此舉,必然導致治下整個貨幣系統的崩潰。貨幣系統一崩潰,物價飛漲,斗米萬錢那是指日可期。雖然官府可以借助這等手段,將升斗小民大半輩子所積蓄的財富,輕松的掠奪到府庫中,代價卻是朝廷信用的毀滅。

這等手段用出來之後,最終的結果,多半是民間財富受到巨大洗劫,而民眾則選擇拒絕不足值的新貨幣流通,商業體系則倒退到過去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

想到這一點,張狂就會回憶起後世的津巴布韋。那里的人,各個都是萬億級別的富翁。可惜,他們的億萬身家財產,卻往往買不起足夠的食物來充饑。

董卓治下的民眾破產,張狂當然可以幸災樂禍。但是,如果讓董卓所鑄造的小錢流入並州地界,那張狂可就要連哭都哭不出來了!

所以,對董卓即將鑄造出來的小錢,張狂要嚴厲抵制。他下達的命令。就是禁止司隸小錢在並州流通。並州一切商業活動,依然使用原有的五銖錢。膽敢違令使用小錢者,直接沒收所有小錢。

不過,鑒于董卓如今是並州的盟友,張狂也手書一封,讓小吏帶給董卓的使者。以解釋並州的命令並非要與朝廷為敵。作為拒絕小錢流通給雙方關系造成裂痕的補償,張狂甚至在信件中提議,雙方各自削減在邊境地帶的軍力,以示友好合作之意。

為了體現並州的誠意和善意,張狂特別提出,並州將先把白波谷的于禁所部主力,東移到上黨。如此一來,董卓安排在河東的牛輔部,就可以被解放出來。用于東線防御關東諸侯的聯軍。而于禁主力進入上黨,無疑也將增加盤踞河內的袁紹軍的壓力,有利于董卓。

在做出如此處理以後,張狂便將帶董卓的使者拋到腦後,前往河套一帶,檢查當地屯田的情況。相信以董卓和身邊謀主的智慧,不會看不出涼州軍現在不適合與並州交惡。有了撤軍的提議,在短時間里。足以打消董卓對並州的疑慮。

河套的屯田,經過兩年的發展。已經粗具規模。沈富上任不過數月,卻已經模透了有關屯田的一應事項。原本有些混亂的屯田事宜,也被他整理的井井有條。

目前在河套一帶,從事屯田的民眾,數量達到了二十萬之多。其中有十五萬人,已經分到了被重新開墾出來的田地。正在安心的進行耕種。另外還有六萬多新近到達的流民們,則在沈富的組織下,被編成了若干個工程隊,為並州的各項工程設施建設,貢獻勞動力。

河套原來的開墾。采取的是招募來人員,就可以得到由官府提供的必要農具和耕牛,然後分得一塊土地,自行開墾種植的方法。這種方法,好處是對流民的管理壓力不大,可以迅速的將手頭的閑散勞動力,重新轉變成從事生產的農夫,以解決當時糧食緊張的問題。

但是,由于對第一批流民收取的租稅高達四成,那些農夫在經歷了一年的賦稅征收以後,對過高的賦稅紛紛表示出不滿意。同時,部分流民由于對河套地區的氣候與水土了解不足,收成並不理想。這些事情,讓原本負責此事的官吏們頭痛不已。

沈富上任以後,很快調整了對農夫的授田過程。

原有農夫的田地不做變更,但他們並不能無償獲得這些土地。作為得到官府授田的代價,第一批農夫必須在得到耕地的前五年中,繳納四成的收獲。然後,在接下來的五年中,每年繳納三成的收獲。再接下來的五年,每年繳納兩成收獲。

當農夫連續在土地上耕作完十五年的時間,那片土地以後便正式屬于農夫所有。在十五年以後,農民們每年只需要上繳十分之一的收獲,就算是繳納完所有的稅賦。

這個繳稅比例,與大漢各地奉行的三十稅一相比,看起來有些多。但是,張狂為了方便收稅,也為了避免收稅的小吏從中上下其手,中飽私囊,很干脆的將農民本來應該繳納的「算賦」和「口錢」,也就是人頭稅,給折算在農田里了。

漢朝的賦稅制度在秦朝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發展。其中的人頭稅分為口賦與算賦兩類,口賦也叫口錢,所有人都要交,算賦是對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田稅曾經經歷由輕到重,由重轉輕的過程。劉邦時期為三十稅一,到了劉徹為十五稅一,劉秀又變成三十稅一。

另外,漢朝的工商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因而工商業方面的稅收,也成為國家的重要稅收來源。從已知的歷史文獻上來看,漢朝的工商稅的稅種,主要包括工商稅、手工業稅、商人稅和關稅。

如果仔細計算的話,農民們發現,雖然並州所收取的稅賦比例更高,可真正需要繳納的稅賦總數,卻也未必會多過漢朝的平均稅賦水平。農民們都是些精明的人,在仔細算過賬以後,受到可以廉價到手的農田誘惑,又懼于並州軍的威勢和戰績,他們勉強算是接受了沈富的繳稅方案。

處理完第一批屯田移民的事情後,後來到達的那些屯田民眾的事情,也就有了定例。由于最初的屯田者,已經將最好的一批靠近黃河的田地給佔據了,後來屯田者所需要的土地,就必須花費一番力氣,在原有拋荒農田的基礎上重新開墾。

由于氣候干旱少雨,河套一帶的墾荒,主要看附近有沒有水源可用于灌溉。當地未曾被廢棄以前,官府每年都會組織民夫,清理淤積的引水渠,以方便將黃河水引到距離河堤數十里以外的灌溉農業區中。那時候,河套一帶的人口達到百萬之眾,卻依然能夠向當地屯駐的邊郡提供足夠的軍糧,其糧食的高產,可見一斑。

不過,在遭受十多年的廢棄以後,這些原有的引水渠,多半都被泥沙淤積,或者自行崩壞,總之是無法使用了。所以,想要讓昔日的那些良田再次變成膏腴之地,就必須先將原來的溝渠挖開,清理完畢。

這種艱苦的建設活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以並州目前的情形,是不可能發動大量夫役來做這件事情的。為此,沈富便沒有將手頭的已有土地,急切的分配下去,而是將土地作為獎勵和誘餌,激發無地流民們的干勁。

沈富規定,新近來到並州的外地流民,沒有資格立刻得到屬于自己的土地。他們必須在並州官府設定的工程隊里工作,並根據勞動的表現來獲得土地。

在工程隊中,新流民必須學習並州官府頒布的一些相關新法令和新制度,還有對河套的氣候與水土的特點介紹。當然,他們的主要任務,還是在官府的組織下,從事各項基本的工程建設,比如說開挖河渠,鋪設道路,修建民居,運輸糧食物資,進行公田的開墾和集體耕作等等。

除此之外,流民們每個月還會被安排兩天的軍事訓練,用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軍事技巧。一些身體和精神狀況適合從軍的流民,便會在此時被挑選出來,成為並州軍的新兵。另一些擁有一技之長的流民,也會通過在工程建設等活動嶄露頭角,證明自己的技能以後,成為地位不錯的工匠中的一員。

在工程隊中,沈富很仔細的了解流民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狀態,並努力使得他們能夠吃飽穿暖。那些干活認真,表現優異的流民,在為期兩年的勞役生活以後,將會得到優先挑選土地和住宅的權利,並得到一筆為數不多的物資獎勵。而干活不賣力的家伙,則會被責令延長勞役的時間,以補償此人偷奸躲懶所帶來的損失。

得到田宅的新居民,接下來就要如同他們的前輩那樣,慢慢償還得到土地的田價。由于經歷過兩年辛勤勞作,沈富將他們的償還時間縮短了兩年。這樣一來,他們只要交納三年的四成稅賦,接下來就可以進入五年的三成稅賦,五年的兩成稅賦,最終完全獲得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了。

听取完沈富對屯田民眾的未來規劃和安排,張狂表示滿意。其實,前任的郭能力也相當不錯。不過郭出身豪族,對底層流民的態度有些高高在上,並不曾真正的去關心了解他們。相比之下,出身貧寒的沈富,足以讓張狂在屯田的相關事務上徹底放心。

在河套呆了一段時間,張狂深入的了解了目前屯田民眾的生存狀況,並對沈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意見。最後,撤銷了三名不稱職和貪腐的小吏的職務以後,張狂冒著秋末的第一次霜凍,于九月初返回了晉陽城。(未完待續……)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黃巾張狂最新章節 | 黃巾張狂全文閱讀 | 黃巾張狂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