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從靖康之恥開始 第28章動蕩的汴梁

作者 ︰ 未知

0131216

在汴梁城外,三萬種家君與五千女真鐵騎發生了激烈的戰斗,最後女真鐵騎主動退去。

這場戰役規模很小,不論是從參戰人數,還是在戰斗的時間,還是在陣亡的人數上,都不起波瀾,很是平常。畢竟,大宋建國以來,不論是北伐北漢,還是北伐契丹,還是激戰西夏,還是平滅方臘,或是收回遼東暗,那次不是幾萬,十幾萬,甚至是四五十萬的大對決。

三萬多的戰斗,只能是一次中等規模的戰斗。

即便是,當初宋軍守衛黃河,也是觸動了十萬兵馬,防御金軍渡江。

而自從金軍南侵以來,可以說每次戰斗都在十萬人以上,規模越來越大,但是戰績越來越來越慘淡。最可悲的是,在汴梁城內有著二十萬大軍,武器充足,賞銀眾多,可是卻好似老鼠一般,龜縮在高大的城池內不敢出擊。反而是被金軍連續攻城好幾次,幾次差些城門失守。

自從金軍南侵以來,沒有取得一次大捷,反而是一次比一次敗得慘烈。城池失守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有時,僅僅是五百金軍騎兵,就可以攻陷十萬人口的大城池。

屢屢戰敗,影響著朝局的變化,影響著國人的抗戰心態,下到百姓,上到皇帝,都是彌漫著失望,還有恐懼。昔r 不屑一顧的蠻夷,變成了洪水猛獸,不用戰,就讓人心生畏懼。

戰斗到了這一刻,宋軍已經戰敗了。

這是官家、士大夫、百姓的共同看法,議和是必然的,宋朝將要簽訂一個比澶淵之盟更加苛刻的條約。

即便是最為剛硬,最為抗金的李綱大人也這樣認為。

抗金派和議和派的區別也僅僅在,抗金派想要簽訂「縮減版的澶淵之盟」,而議和派想要簽訂「超級版的澶淵之盟」。李綱一心要當名相寇準,而議和派則是一心要當司馬光,而宋欽宗則是一心要當宋真宗,再次上演澶淵之盟的逆襲。

當年,名相寇準,擊退了遼軍後,簽訂了和約時,也不是給遼國大量歲幣嗎!只要不割讓河北山西土地,損失些歲幣還是可以接受的;

當年,名相司馬光,不照樣是將神宗皇帝辛苦打下的米脂四城割讓給西夏嗎!反正不是第一次,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米脂四城,到黃河三鎮,也僅僅是兩個字的區別而已。

宋欽宗期望,再次上演先祖真宗皇帝的運氣,以歲幣,讓金軍退去。

在宋朝高層,一直認定的是議和是必然的,只有議和才能退軍,既然不退敵人,只有金錢賄賂敵人離去。區別則是賄賂的本錢,到底有多大,底線在何處。李綱為首的抗金派的主張最為激進,也最為空想,最不符合現實;而李邦彥、張邦昌等人的主張,最為無恥,最為無底線,也最為現實;而宋欽宗則是舉棋不定,也不知道該走哪一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心思矛盾而糾結。

只有那些太學生們,則是齊聲喊著口號,堅定的說絕不簽訂城下之,甚至說著寧可屠城也不簽約。完全不顧及,雙方彼此的實力對比,也不在乎具體的戰場情況。反正割地是割讓官家的地,賠錢是賠官家的錢,和親是要官家的女人,即便外面死上幾十萬士兵,照樣是眠花宿柳,紅袖添香,管我何事,但是反正就是不準簽訂城下之盟。

宋朝不殺士大夫,太學生自然可以隨意謾罵,隨意清談,這也是賺取政治資本的最佳機會。

科舉取士,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金榜題名的還是少數,多數人都是名落孫山。靠著讀書路仕,幾乎是走著蜀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唯有劍走偏鋒,才能搏殺出一條康莊大道。

罵蔡京可以賺取名聲,罵童貫也可以賺取名聲,反對城下之盟,顯示讀書人剛正不二的骨氣,也是賺取名聲的手段。只要名聲有了,仕途之路會容易很多。反正他們不是國家官吏,不需要顧忌一切,只需要展開嘴巴說話就可以了,說錯了也不必負責。

而骨子里,這些太學生們也認為打不過,議和在情理之中。當年,打不過遼國,議和了;後來打不過西夏,又議和了。若不是狄青平滅了儂至高,說不定又議和了。現在金軍打到了汴梁,雖然簽訂城下之盟,有些丟人,可是最後還是要議和的。議和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在這種矛盾心態之下,太學生一邊罵著ji n臣,大喊著堅決不簽訂城下之盟,一邊轉移著家產,試圖跑路。

汴梁上下沒有人會認為,可以打敗金軍,即便是那些勤王之師來了也不行。勤王之師來了,只不過是有利于減少和約中,一些苛刻條款而已。

在這種情形之下,戰斗爆發了,增援而來的西軍與金軍劇烈的踫撞起來,喊殺聲震天,戰鼓隆隆,殺氣沖銷。即便是隔著幾十里地,也是清晰可見。汴梁城內的百姓在惶恐中,見證人這場廝殺。雖然隔的距離很遠,看不出勝負,可是每人心神糾結了起來。

而在城內,那些官軍也是心神震蕩,又是興奮,又是恐懼。希望參加到這場戰斗中,與金賊戰斗,可是又恐懼于金軍的戰力。

而城內的官員也立時間心思各異。

「有勤王之師到了,在幾十里之外,遭到人金軍的阻擊!」當李綱听到這個消息時,立刻興奮了起來。他是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大軍作戰,可以說指揮經驗為零。可是這也沒有辦法,只能是趕鴨子上架。

那些禁軍的將領,不是衙內出生,就是靠著祖輩恩蔭,或是買官而來,或是溜須拍馬而來。平時間打架斗毆,牽雞斗狗,欺負老百姓還可以,若是大戰,幾乎都是尿褲子的料。實際上,在汴梁被圍攻的那一刻時,那些禁軍將領就好似老鼠一般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似乎一點也不在乎宋律對逃兵的懲治。

實際上,他們也的確是不在乎,法不責眾,官家可以砍了「六賊」的腦袋,卻無法動他們,因為人數太多了,牽連太廣了。

在這種情形之下,身為書生,他無可奈何的成為了汴梁守軍的統帥。在上任之初,他也是冒汗。畢竟行軍打仗,不是寫詩作畫,不是填詞作對聯,而是拼殺、死亡。只能是按照書本上的指揮戰斗,紙上談兵,庸俗上空泛的理論指揮守城。

所幸,金軍元帥不是白起,而他也不是趙括,雖然他的指揮藝術拙劣了些,可是拼著龐大的軍隊基數,還是抗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有好幾次,金軍登上了城頭,幾乎是失手,這時靠著血勇之氣,險之又險的守住人城。

這段r 子,李綱又是緊張又是害怕,又是惶恐,壓力前所未有的巨大,瘦了好幾圈,頭上的頭發也是白了很多,心神幾y 奔潰。可是局勢還是沒有好轉,反而是惡化,勤王之師停在汴梁的外圍,遲遲不能援助。城內的糧食越發緊缺,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議和之聲越來越大,在四個條約中,原本割地一條,官家堅決反對。可如今,官家的心思,卻是動搖了起來,不再是那樣的堅定。再加上,政敵的攻擊,他前所未有的孤立。

「快,我要去面見官家家!」李綱興奮道,一邊做在轎子里,一邊快速的思考,一個作戰計劃快速的醞釀而出。

很快到了宮中,見到了宋欽宗。之後一些大臣也是陸陸續續到達。這些都是宋欽宗的嫡系,親自提拔出的忠貞之臣,是北宋王朝的決策階層。

盡管政見不太,有的抗金,有的投降,但是相同點是雙方都是很憔悴。

金軍威逼汴梁,盡管心思各異,方法各部相同,但都不想金軍打進汴梁。一旦金軍入城,他們就是亡國之臣了,那里能夠像現在這般掌握赫赫權勢。即便是投降了,也是貳臣,不僅是名節有損,甚至可能史書留下罵名。而投降的臣子,很少被重用,大多是束之高閣,遠離權柄。

大丈夫豈能無權!

在座的各位,心思各異,有害怕金軍的,有向金軍拋媚眼的,有私通金軍的,有妥協投降的,可都旗幟鮮明的不想金軍破城。

「李卿,城外援軍在與金賊激戰,不知如何是好?」宋欽宗開口,聞向了李綱。

「官家,自然是援救!」李綱堅定的道,「如今勤王之師,辛苦來到,自然是要派出一支人馬援救!」

「不可不可!」李邦彥立時出聲阻止道,「金軍勢大,本來城內守軍就不足,若是再派出一支軍隊援助,城內將會更加的空虛。若是金軍趁機攻城,汴梁危已!」

「若是坐視援軍覆滅,那時誰會來援救汴梁,那時汴梁會成為真正的孤城!」李綱激烈的辯駁道。

「官家,不要中了金軍的調虎離山之計!」李邦彥再次說道,「只要我軍守住汴梁不失,金軍人馬困頓,再加上糧草缺少,士卒疲憊,必然離去。」

「那需要等上多久,三個月,五個月,還是半年,那時不需要金軍進攻,汴梁就崩潰了。如今的汴梁已經是糧草缺乏,幾個月之後,那時只能是易子而食!」李綱憤恨道。坐等金軍退去,看似最保險,可是也最危險,等于把主動權讓給了敵人。

「難道主動出擊嗎?以我軍之疲弱,抗擊金軍之虎狼,李大人不知有幾分勝算!」

殿內再次發生了劇烈的口角之聲,吵鬧不斷,雙方各執一詞,彼此互不退讓。

宋欽宗的心情頓時煩躁了起來,這些天來,听到最大的也是吵吵鬧鬧老,他的耳朵都是亂混混。正要拍桌子發火時,一個太監的聲音傳來,「官家,好事,好事,大大的好事!」

「慌張什麼!」宋欽宗臉上滿是發怒。

可是,這個太監卻一點也不驚慌,而是滿臉喜s 道︰「官家,大喜呀!種師道老將軍帶領著西軍擊潰了金軍,大捷呀!大捷!」

ps︰第三更到。

..

..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從靖康之恥開始最新章節 | 穿越從靖康之恥開始全文閱讀 | 穿越從靖康之恥開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