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第六章 平南八策

作者 ︰ 青玉獅子

照片上的他在紐約碼頭參加歡迎儀式——這也罷了,可他什麼時候接受過這麼一次長篇大論的采訪?

「關侯爵,我要先跟向你道個歉.」林肯微笑道「我也沒有想到,哈萊斯的效率……這麼的……高。你和西蒙在發表演講的時候,照片已經沖洗了出來。紐約論壇報和戰爭部的職員就坐了你的前一班車,把這份小樣送到了白宮。當然,文章是事先已經寫好的了。哈萊斯的計劃是明天就見報,可我想,無論如何,要請你先過目。」

關卓凡心中嘀咕,一目十行,他的眼楮很快睜大了——這不是老子的「平南八策」嘛。

所謂「平南八策」,是關卓凡秘密通過美國在上海的領事查爾斯和在燕京的公使蒲安臣遞給美國政斧的一份「建議書」也行,是他對美國內戰局勢的分析和提出的相應的對策,算是一份「戰略規劃書」。

美國內戰初起時,北南雙方都很樂觀,都認為自己會取得勝利並且很快就會取得勝利。聯邦政斧首次招募志願兵,服役期僅三個月,就是說,當時的判斷是三個月內戰爭即可結束。南方的樂觀程度尤有過之,認為一個南方人可以打十個北方人,戰端一開,北佬肯定立馬屁滾尿流。

這是戰爭史上少有的奇觀︰戰爭爆發,交戰雙方的民眾都興高采烈,骨子里,他們都把這場戰爭當成了一次機遇難得的盛大的嘉年華。

對戰爭持續時間的最悲觀的估算是六個月。

然而,仗愈打愈大,愈打愈久。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到第三年,雙方你來我往,進入了最血腥、最殘酷的階段,兩架龐大的戰爭機器互相絞在一起,無數士兵的血肉被磨成齏粉,隨隨便便一場戰役,死傷動輒上萬甚至數以萬計。

北方以絕對的人力物力優勢,卻始終拿南方不下,聯邦政斧的壓力愈來愈大。支持統一的和支持廢奴的不滿[***]自不必說,同情南方和奴隸制的那一派,和談的調門更是一天比一天高。而議和,不消說,就是允許南方讀力,就是意味著美國的永久姓**。

而關于北軍的戰略,後世的議者多以為聯邦政斧過多用力于東線,對西線著墨過晚,不然戰爭不至于拖這麼久才分出勝負。

亦有人認為南軍也有相似的問題,如果不過分糾纏于東線,而能從西線著力突破,局面會大有不同。

關卓凡認為,道理當然是有的,但也並不盡然。

內戰之前,美國的正規軍只有區區一萬六千人,以美國幅員之遼闊,基本上就是放馬南山的狀態,更何況這點子兵里面還有相當數量的南方人,戰端一開,這些人呼嘯南去,剩下的數量就更可憐了。

而以南北雙方之體量,這點兵馬那里夠用?所以囿于兵力的數量質量,這場仗沒辦法一開始就「大打出手」,其規模一定是一個逐步升級、擴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是從小到大,甚至從無到有,一步步建設、發展自己的軍隊。所以,戰爭從預計的三個月、六個月打到一年、兩年……根本原因並非哪一方決策失誤,而是既然是這麼一個過程,那就一定需要相當的時間。

對于北方來說尤其如此。南方早生反心,林肯一選上總統,南方便撕破面皮,扯旗放炮,擴軍備戰。此時距林肯宣誓就職還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里南方再怎麼折騰,他都只能干瞪眼,什麼也做不了。而看守總統布坎南是**黨人,素來同情南方,有意無意,無所作為,白白在戰備上被南方拉下了好幾個月。

形象一點說,開打之時,北方頂多只能使出二分力,南方因為準備的早,稍好一些,但也頂多只能使出五分力,戰爭必須等到南方使出十分力,北方使出**分力,才能看出眉目。而等,自然需要時間。

至于雙方都把主要兵力投入東線,反復糾纏,以致相當一段時間既無心也無力西顧,關卓凡認為,根本原因和戰略決策關系不大,而是因為︰雙方的首都都在東邊——最重要的是,距離得實在太近了。

邦聯成立之初,定都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弗吉尼亞加入之後按照和弗老大的約定,遷都弗吉尼亞的里士滿。于是戰爭史上一個更大的奇觀出現了︰兩個領土如此廣大的處于交戰狀態的國家,首都之間相距不過200英里,火車一曰可到。

對于邦聯來說,丟掉里士滿等于亡國;對于聯邦來說,丟掉華盛頓雖不致亡國,但在政治上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沒有任何懸念,雙方集中最主要的力量,一方面確保自己首都不失,一方面希望開個金手指,一舉攻佔對方首都,結束戰爭。所以也沒有任何懸念,華盛頓到里士滿這200英里地段,成為人間的大修羅場。

可以說,這個局面是南方主動的選擇所致,而北方不能不被迫接招,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美國內戰的根本格局是北攻南守,即北方要滅此朝食,南方只想自保——南方從來沒想過反過來吞並北方,事實上也沒有任何這樣的可能。南方的根本戰略思想就是以攻代守,逼北方和談。關卓凡認為,南方之所以會選擇里士滿做首都,除了照顧弗老大的面子外——弗吉尼亞是當時南部十一州中最強大的一家,最主要的原因正是這種戰略思想的實現︰所謂天子守國門。

有人認為邦聯本應該定都內陸,放北軍入境,靠運動戰和游擊戰打垮或拖垮對手。關卓凡則認為,邦聯事實上只是一個松散的聯盟,如果敵軍深入國境,縱橫肆虐,各州必會各自為戰,從而為敵人各個擊破。而且,南方的戰略縱深並非看起來那麼大,海上聯邦又佔絕對優勢,如果被南北夾攻,死的更快。

所以關卓凡認為,東線的力度不必也不能削弱,他介入歷史後這個格局也不用改,但是,西線確實應該加強,應該實實在在地開闢出第二戰場,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北方國力人力更加強大的優勢,使實力相對較弱的南方左支右絀,進而首尾難顧。

要說明的是,所謂「西線」並非通常說的「西部」,當時美國西部剛剛開始開發,戰火並未波及,戰場主要是在東部,「西線」其實是「東部的西部」,即美國的中部,沿即密西西比河一帶。

關卓凡的建議是,第一步應徹底打通密西西比河這條貫通美國南北的大動脈,將南部一分為二,既切斷其東西聯系,使邦聯的東部無法得到其西部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又阻礙其南北水路交通,猶使人血脈堵塞,時間稍久,自然手腳麻木,行動得咎。

欲達到此目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維克斯堡必須拿下。其時北軍大將格蘭特正率兵攻打維克斯堡,強攻不利,改為長期圍困。維克斯堡位于峭壁之上,固若金湯,格蘭特此計何時才能得售,**頗多疑慮。有人擔心格蘭特孤軍深入敵境,若南軍聚援,內外夾攻,格蘭特屯于堅城之下,有覆滅之虞;有人擔心兵力被牽制在遙遠的西線,若東線南軍乘機發起進攻,首都堪憂,而當時東線南軍也確實有異動的跡象。

關卓凡卻堅決支持格蘭特的行動。他認為南軍主力集于東線,難以大舉援救維克斯堡;而東線聯邦軍隊的數量並不算太少,如果嚴密盯防,不輕敵冒進,自保應該沒有問題。格蘭特為山九仞,即將收一簣之功,絕不能在此時放棄。

這份「建議書」發出沒幾天,東線南軍主帥羅伯特.李大舉北犯,結果被敗于葛底斯堡;葛底斯堡之役結束的第二天,七月四曰,美國國慶曰,維克斯堡向格蘭特投降。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亂清最新章節 | 亂清全文閱讀 | 亂清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