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一般是一省一設,但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設提督,以巡撫兼領提督事。
張勇「領山東提督事」,伊克桑「領安徽提督事」,就是說,魯、皖兩省的巡撫不再「兼領提督事」;事實上,張勇和伊克桑也不會跑到山東、安徽就任,只是「遙領」,那麼,這麼做的意義在哪里呢?
這意味著軍制、乃至政制的重大變化即將發生。
到了晚清,各地的旗營、綠營,即各位提督下面的軍隊,已完全淪為治安部隊,甚至連治安戰都打不了。這幫丘八,正經野戰根本不能指望,更別說近代化的戰爭了。
一定要打,只能夠像湘軍、淮軍那樣,臨時拉桿,拼湊出一支部隊來。這種部隊的戰力,不論曾國藩之流怎樣會「看人」、「治軍」,說到底系于兩點︰一,銀;二,同鄉情誼。
所以,仗一打完,銀賺飽了,氣就泄了,戰力頂多剩下五成;同時,自然變成個「同鄉會」,成為統兵將領的個人私產,國家指揮不靈。于是對于國家來說,戰力再打個對折,頂多剩下個二、三成。
這種部隊,有什麼用呢?
關卓凡的規劃,這一類部隊,不論旗營、綠營,湘軍、淮軍,全部都要裁撤、縮編,留下不超過五分之一的尚堪用者,一部分整編成純粹的治安軍,每省置一副將、甚至參將足矣;另外一部分,進入新建立的警察系統。
裁軍要花錢,但養著大量沒有用處的軍隊更花錢。
同時。在軒軍的基礎上。建立正規的、近代化的國防軍。
新的軍隊。不論是國防軍還是治安軍,都要和政權嚴格區離。
現在的地方督撫,不但擁有行政權、財政權,還在事實上擁有軍事指揮權。
清朝和明朝一樣,為防止武人跋扈乃至作亂,刻意壓低軍事指揮官的地位和權力。提督從一品,總督正二品,巡撫從二品。但軍人提督卻要受人總督和巡撫的節制,從一品的官,見到正二品和從二品的官,要行庭參禮,非常搞笑。
為使行禮受禮的都沒那麼別扭,拉近大伙兒的距離,朝廷一般會給總督和巡撫加一個餃頭︰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這兩個從一品;侍郎,這個正二品。
有的總督是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是從一品。殿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大學士就不是一個純粹的餃頭了,對于一個提督來說。這是泰山壓頂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級,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級,但到了人家面前,未等行禮,腿腳就先變軟了。
這種制度在有效地控制了武人跋扈的同時,也有效地消減了戰斗力;還有,央政府足夠強大的時候自然無事,但一旦央政府衰弱,手同時捏著政、財、軍大權的地方督撫便很難控制了。
這是原時空清朝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關卓凡既要改革軍制,也要向地方收權——首先要收的就是軍權。
所以,張勇和伊克桑「領提督事」,不是單純意義上去山東和安徽佔地盤的。而是,一,裁撤、整編當地的軍隊;二,將原屬巡撫的軍事指揮權收歸朝廷,或者說,暫時收歸代表朝廷的關大帥。
山東這塊地盤,東捻、西捻都覆滅于斯,就是說完全是由關卓凡打下來的,拿過來一點問題也沒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軒軍手,朝廷以此為由交給了關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鴻章的地盤,似乎多少會引麻煩,但沒關系,山人自有妙計。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軍權于朝廷,兩宮皇太後和軍機全班當然舉雙手贊成。但剛開始的時候亦不無憂慮,怕的是會遭到地方督撫的抵制。但關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實證明他的判斷完全是正確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軍隊最多的那位︰李鴻章。
大出李鴻章意料的是,剿平東捻之後,關卓凡在報捷請功的折,極力鋪敘淮軍的功勞。單從字面上看,淮軍簡直還在軒軍之上。
關卓凡這麼做,有三個原因。
首先,雖然劉銘傳對鮑超恩將仇報,但淮軍整體上確實是有功勞的。在軒軍回國之前,官軍比較成功地執行了關卓凡「略陳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淮軍是主力。這個為軒軍最後速競全功,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其次,不管李鴻章有多少毛病,縱觀當時的地方督撫,他算是思想最開通、能力最強的一位。做什麼事情都是需要同盟軍的,即將展開的大規模的改革和建設,需要李鴻章這種人的支持和參與。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軍,希望你配合。
李鴻章作為一個讀書人,和國其他所有的讀書人一樣,最大的是「入相」,即當上大學士。但這個,得拿功勞來換。
這個功勞,關卓凡給了李鴻章。
內閣大學士兩殿兩閣,一共四位;協辦大學士兩位,都是滿漢各半。
拜勝保之賜,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出缺,遺缺由曾國藩以協辦大學士升補。空出來的這個協辦大學士,給了四川總督駱秉章。
不想廷寄沒到四川,駱秉章便病逝了。于是,這個協辦大學士轉到了資格最老的吏部尚書朱風標手里。朱風標官運爆棚,他剛剛入閣,武英殿大學士賈楨就告病,于是朱風標順理成章地扶正了。
這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動過後,朱風標遺下的那個協辦大學士「掛起來」了。
終于,這塊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鴻章的嘴里。
李鴻章終于變成了「李堂」。
不僅如此,還賞戴雙眼花翎,加太太保餃。
這種封賞,就李鴻章的實際功勞而言,多少過了,但關卓凡一力促成。
李鴻章對關卓凡感激得不得了,他對關卓凡一直是有心結的,這一次芥蒂全消,公開感嘆︰「公平方正,謀國以忠,李少荃不如關逸軒!」
收到封賞的旨意的第二天,李鴻章就上奏朝廷,請求裁撤淮軍。
「大將軍奏凱」的儀式結束之後,兩宮皇太後移駕養心殿東暖閣,單獨接見關卓凡,這才算是「陛見」。
還是慈安先開口,而她還是一如既往地把接見弄得不似君臣奏對的格局。
慈安先在黃幔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然後就哽住了,輕聲抽泣。
關卓凡頗為尷尬,心想︰這位御姐,您是水做的嗎?
慈禧語帶責備地輕輕叫了一聲︰「姐姐!」
慈安終于止聲,用手帕擦了擦眼楮,向慈禧自失地一笑。
慈禧轉過頭來,看著面前這個男人,心潮澎湃︰這個好日,終于叫你給打下來了!
慈禧說話了,語氣異常柔和︰「關卓凡。」
「臣在。」
「這一次,可要在京里多待些日了。」
關卓凡心微動,這種話,這種語氣,慈禧可從來沒有說過。
他說道︰「是,臣遵旨。」
慈禧沉吟了一下,說道︰「軒軍打了這麼久的仗,自然是要好好休整一番的。只是現在原雖然都平定了,但甘肅、新疆還有亂。這個,你怎麼看呢?」
這話有點味道。先把軒軍摘出來,意思是你如果不願意可以不辦這個差使,但這個事你可不能不管。
關卓凡說道︰「回聖母皇太後的話,軒軍是朝廷的軍隊,休整過後,一樣是要為國家出力的。只是……」
他略略停頓了一下,正在斟酌用詞,破涕為笑的慈安接上說道︰「只是功勞總要給別人留下一點。」
*(未完待續請搜索樂讀窩,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