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第一二八章 出乎意料的任命

作者 ︰ 青玉獅子

斷壁殘垣之間,濃煙烈焰之,寨內教眾依舊持械苦斗,但他們早已被無休止的炮擊、槍擊,轟擊得筋疲力盡,已接近神智混亂的地步,根本無法給殺紅了眼的官軍以任何實質性的阻礙。

潮水般的官軍從外寨卷向內寨,所過之處,尸橫遍地。

張積、張紹陵父在祭祀堂內,集合家屬親戚數十人,包括兩個地位最高的女弟李素心、張靜娟,**而死。

寨內血盈沒足,一直流下寨外懸崖,以致染紅了整個崖面。

教眾墮崖墜谷者不計其數,崖底血流成川。

這面懸崖,後人稱之為「血崖」。

逃出大寨的,被駐扎在各個隘口的官軍和民團分頭截殺,幾無月兌身者。

死難的教眾,包括在教的官宦弟眷屬男女共兩百余人。

韓美堂為王心安部擒獲,形色灑然,聲稱「願從師而死,別無供詞」。官軍直接將他扔進了大火,韓美堂在火放聲長笑,良久不絕。

黃崖山上「泰州教」教眾總數,一說八千人,一說一萬兩千人,寨破之後,生俘下山的,僅四百余老弱婦孺。

閻敬銘在給朝廷的奏折說道,黃崖山教眾「合寨死斗,無一生降」;在他給關卓凡的私人信件,感嘆教眾「生為傾資,死為盡命」。

後來根據不同的俘虜的供詞,大致拼出了寨內情形的發展變化︰

所有隘口失守,教眾全入大寨,人心浮動。特別是在官軍開始「攻心」之後。頗有人想投降的。但以韓美堂為首的死硬派堅決不肯投降。聲稱誰投降就點誰的天燈。

張積本人的意見並不十分明確。他在信里說的「不逞之徒,劫令主盟,勢不能出」,又說「人心洶洶,不能舉步」,一定程度上是事實,不完全是緩兵之計。

最後韓美堂想出了一條計策︰詐降,誘騙官軍入寨。聚而殲之。

他的算盤是,如果夠運氣,殺掉了閻敬銘,官軍即群龍無首,此時我教開寨出擊,官軍一定大潰;不行的話,也和官軍徹底翻了臉,寨內的主降派想投降也沒門了,只能跟著自己一條道走到黑。

殘殺俘虜的官軍,既是陷入瘋狂狀態的教徒的瘋狂之舉。也有進一步激怒官軍、斷絕「主降派」後路的用意。

進剿黃崖山,從正式開打到全寨平滅。前後不過三天,軍事上獲得的是完整的勝利;但政治上,卻是風波驟起,許久難平。

黃崖山一役,殺戮之慘,到了死無孑類的地步,這種情形,即使是在發亂捻亂最猖獗的時候,也不多見。現在原已經大定,黃崖山教案的血腥氣味便尤其刺鼻。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死難的教眾包括兩百多名官宦弟眷屬。這些人,除了張積的親友,絕大多數,都是山東籍人士。

事實上,這是閻敬銘進剿黃崖山最為投鼠忌器的地方。他之所以反復對張積勸降,甚至了韓美堂的詐降之計,根本原因就是意圖避免這種玉石俱焚的結局。

關卓凡盡量使軒軍和進剿黃崖山保持適當距離,所派炮兵連及「軍事顧問小組」都不用公開名目,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作為穿越者,關卓凡對「太古學派」的本質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知道這個打著儒學旗號的教派的狂熱程度,洗別人的腦的同時也洗了自己的腦,肯投降的概率是很低的。既如此,只要開打,血屠的結局幾乎就不可避免,而亂軍之,是不可能對在教官宦一一進行甄別、網開一面的。

這個也是張積當初最大的護身符。換了一個不肯承擔責任的巡撫,很可能對黃崖山的種種不正常的情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你不扯旗放炮就好。

可閻敬銘卻正是那種最勇于任事的人。

戰後,山東地方喊冤聲四起,京里翰詹科道的山東籍官員,開始上折,有的委婉,有的激烈,但意思是一致的︰閻敬銘良莠不分,殺戮過甚。

前提到的長清縣令陳恩壽——赴黃崖山勸降、差點丟了性命的那三位官員之一,「既痛死者無罪而橫罹凶慘,又憾官吏之不能先幾安撫」,憤而辭官。

朝廷當然要維護閻敬銘,參剿黃崖山的有功官員、將士,封賞一樣沒少。但連閻敬銘自己也覺得,和地方的關系鬧得如此之僵,他這個陝西人,很難在山東巡撫這個位上再呆下去了。

那麼,該把閻敬銘調到那里去,又該派誰接山東巡撫的位呢?

上諭下來,幾乎跌碎了所有人的眼鏡︰

閻敬銘左遷戶部尚書。

山東巡撫由署理布政司丁寶楨接任。

巡撫是從二品,部院尚書是從一品,就是說,閻敬銘連升兩級。而且,戶部——那是什麼地方?!

而丁寶楨原來僅是一個「署理布政司」,且剛剛上任,資歷尚淺。可他接的山東巡撫,反倒沒有「署理」二字,真正是一步到位。雖然布政使和巡撫都是從二品,但大家都曉得,這也叫「連升兩級」了!

這兩個出乎朝野意料的任命,全出于關卓凡的一力主張。

把閻敬銘調離山東,就算是對山東地方最大的交代了。不管有沒有「殺良」,天底下從來沒有打勝了仗,反倒處分主將的道理。山東士紳以及山東籍的京官們,應該滿意朝廷的處置,不會再唧唧歪歪了。

閻敬銘是升官,不是平調,更不是降級,因此,山東綠營的士氣,也不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關卓凡要用閻敬銘,切實整頓戶部。

「奉旨管理戶部」的軍機大臣是寶鋆。平心而論,寶鋆管部,還是稱職的。該花的錢花,不該花的錢不花。比如,慈禧和安德海想修圓明園,寶鋆就不干;慈禧想把內務府拿過去,寶鋆也把著不肯放。

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制度」的範圍內,基本沒有流向什麼不應該的地方。當然,改革「制度」,比如,減少將養八旗的花費,就不是寶鋆興趣所在,亦非其能力所及。

但是,寶鋆管部,管好的只是「部外」;戶部內部種種弊端,寶鋆卻當做看不見。國家的錢,從戶部出來之後,固然大致用得其所;但這些錢還在部里邊的時候,卻被「內部人」上下其手,狠狠先過了一刀。

寶鋆不管「部內」,或者說他管不來「部內」,除了他不愛干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說到底,還是因為寶鋆本人就不是個清官,貪賄賣官,樣樣不缺,指望他「興利」也許可以,指望他「除弊」——本質是整頓吏治,當然沒戲。

以現有的歷史資料看,可以擔負戶部「除弊」任務的,閻敬銘之外,不做第二人想了。

首先,閻敬銘不但清廉,而且簡樸。

晚清高級官員,盡有清廉的,如曾國藩、沈葆楨、丁寶楨,等等。但開府建牙,迎來送往,得維持必要的排場,真正做到「簡樸」的,可就少之又少了。而閻敬銘這兩種優秀品質「二合一」的程度,在晚清袞袞諸公,絕對是第一號男豬腳。

原時空光緒三年,即1877年,山西大饑,朝廷派閻敬銘赴晉視察賑務。閻敬銘一路敝車荊服,行李蕭然。到任後,穿一身粗糙的「褡連布」做成的官服,並逼屬下也穿這樣的粗布,有穿綢緞者,自然是錢太多了,那就「罰捐餉濟災」吧。

他殺掉侵吞賑款的吉州知州段鼎耀,嚴劾奉使大臣禮部尚書恩承等過境滋擾地方,活人無數,晉人交口譽之「閻青天」。

光緒八年,即1882年,閻敬銘奉調入京,也是布服敝車,只帶一個小家童,一老一少,悄然進京。

關卓凡想,如果都像閻敬銘這樣不講排場,這個級別的官員,正俸加養廉銀,根本不需要貪污,日就可以過得很舒服的。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亂清最新章節 | 亂清全文閱讀 | 亂清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