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噸的「威廉麥特」號火輪,拉響一聲悠長的汽笛,緩緩駛離了漢口港的碼頭,跟在它身後的,是它的姊妹輪,四百四十噸的「瑪格麗特」號。兩條船的船首和桅桿之上,都高高懸掛著美國的星條旗。
關卓凡從船艙中綽了一把廣東產的藤椅,擺在船首的甲板上,撩起袍褂的前擺,端端正正地坐下去,凝視前方。這里是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江面忽然變得寬廣,讓人有浩淼無際的錯覺,秋曰的夕陽,映射在緩緩流淌的江水之上,泛起粼粼金光。岸邊泊靠著的幾葉烏蓬小舟之中,有炊煙裊裊升起,這是水上人家勞碌了一天之後,可以安穩享用的一頓晚飯。
這副安謐的景色,讓關卓凡感到溫暖而寧靜,他輕輕嘆了一口氣,心想,原來這個時代的長江,水還是清的。
船頭懸掛著的那面美國國旗,在秋風中獵獵作響,引起了關卓凡的注意。紅白相間的星條旗,太熟悉了,因而一眼就能看得出與「未來」的不同——相比于將來的五十顆星,這面國旗上,還只有三十四顆星。
他臉上浮起一絲莫名的笑意——即使只有這三十四顆星,現在恐怕也正在打得不亦樂乎吧?照時間來推算,美國的南北戰爭應該已經打響了半年,不可一世的星條旗上,那道看不見的裂痕正在擴大。
「老總,」不知什麼時候,張勇躡手躡腳地來到了身邊,陪著笑說,「在看風景啊?」
「呀,張都司。」關卓凡仰起頭來看他,微笑著說道,「你怎麼不看著弟兄們,跑到我這來了?」
話和稱呼都很客氣,然而語意卻帶有一點責問的意思。張勇有些尷尬,也有些不好意思。尷尬的是彼此的身份,不好意思的則是自己似乎有擅離值守的嫌疑——按照上船前的規定,不離開漢口二十里,兵士們不許出艙,因此他應該在艙中照看他的手下。
「在里面盡看著他們吐,無聊得很。」張勇嬉皮笑臉地說,「老總,我來陪你看看風景。」
「不是早說過了,別再喊老總?你現在是四品的都司了,我只是個七品的知縣,讓人听了會笑話。」
「是!」張勇做出一副肅穆的樣子,啪的一個立正,接著散了軍姿,指著前方江面上金色的波光,很認真地說道︰「老總,這風景真是好,一定出師大吉——你看左邊兒也是金子,右邊兒也是金子,這不注定了咱們要發大財麼?」
「你竟是來給我煞風景的。」關卓凡見他還是一口一個老總,無奈地搖頭道,「好好的意境,被你糟蹋成什麼了。」
意境又是什麼東西?張勇愣愣的,接不上話。
關卓凡自失的一笑,心說我跟這個粗人扯這些,不是對牛彈琴麼?于是問正事︰「弟兄們有多少吐了的?」
「我各艙都轉了轉,也就二十來個,有的船還沒開,就吐起來了,純粹是他麼嚇的。」張勇臉上一副不屑的神情,撇著嘴說道︰「都是沒用的東西,老丁看著他們呢。」
「胡扯!」關卓凡說完才發覺自己的語氣不對,放緩了聲調,對張勇說道︰「這六百人,大都是北方的兵,沒怎麼見過水,頭一回坐船,犯暈也是常事,你該多開導他們才是。」
「那我怎麼沒事?」張勇不服氣地說著,叉開雙腿,掐腰一站,「老總你看我站得多穩?說什麼水上風大浪急,都是嚇唬人的。」
「嚇唬人?」這回輪到關卓凡不屑地笑了,「等什麼時候坐上海船,我看你再說嘴。」
「本來就說好了是到大沽口坐海船嘛,」張勇嘟囔著,「要不是河南巡撫李鶴年非說有匪情,咱們也不至于兜這個大圈子。」
「只當練兵了,我看不吃虧。」關卓凡笑著說,「海船無聊得很,不如江船又穩當,又有一路風光可看。」
「老總,你坐過船?」張勇不相信地問。
「這個……書上說的嘛。」關卓凡知道自己說漏了嘴,打了個圓場。
「哦,」張勇釋然,又問一句︰「咱們多長時間能到上海?」
「快得很,」關卓凡把手一揮,笑眯眯地說,「兩岸猿聲啼不住,煙花十月下揚州。」
*
*
踏足上海,是關卓凡籌謀已久的一件事,他一年前花了偌大力氣,把利賓放到了上海,為的就是今天。
給恭王的稟帖,把恭王嚇了一大跳。等到恭王向兩宮太後一說,又把兩宮嚇了一大跳。
然而,等恭王把關卓凡的理由向兩宮回明白之後,兩位太後細細一想,竟是越想越有道理——
其一,李秀成新克杭州,兵勢大熾,回頭進窺上海的傳言甚囂,而上海周圍,能打的軍隊基本沒有——曾國藩的湘軍破了安慶之後,正在做圍攻金陵的打算,李鴻章在安慶新募的部隊,也還沒有成軍,因此說「上海無兵」也不為過。上海的大小官員和士紳,盼朝廷的救兵,如望甘霖,就連租界內的領事團,也不止一次發出照會,希望朝廷能夠盡快派兵,加強上海的防務。這種時候,關卓凡願意提調他那一支馬隊,出京馳援,這是振奮人心士氣的一件好事。
其二,上海丟不得,不但是因為多年來的戰亂,那里涌入了太多避禍的巨室富戶,已成東南首屈一指的繁華之所,而且是因為上海海關的關稅,要佔到全國關稅總數的六成,是朝廷的命脈所在。然而上海的情形,是全由洋人和地方官員把持,如果能有一個靠得住的「自己人」摻和進去,對朝廷而言,自然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其三,也不是說摻和就能摻和得進去的——在上海做官,最要緊的是有跟洋人打交道的本事。關卓凡不但能打仗,是「自己人」,而且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洋話,在京里天天泡總理事務衙門,足見他對洋務的興趣極大,跟赫德還成了好朋友,這樣看來,到上海去做官,除了他,還有哪個旗人能有這樣的本事?
然而做官就做官,何以非得做個七品的知縣不可?忠厚的慈安太後,先就搖頭。
「他想外放,那也得有個合適的缺分,」她看看恭王,又看看底下那一班軍機大臣,「就算巡撫藩司這樣二品的位子,按你們說的,是該留給打仗立功的漢員,他一個旗人,巴結不上,可是給一個三品的皋司,總不算過分吧?」
「太後說的是。」恭親王點頭說,「不過關卓凡自己,還另有一個說法。」
這個說法,是關卓凡寫在稟帖之中的︰「上海華洋雜處之地,內中情形,非外人所知。驟獲高位,無從措手,同僚之間,易生嫌隙,于大事反為不美。」
這一番道理,說得很實在,亦很透徹。
上海的情形,甚為奇特,上海縣之上是松江府,松江府之上,本該是江蘇的藩司和巡撫,但現在中間卻多了一個四品的上海道台。上海的事情,松江府管不到,而巡撫、藩司和皋司這三大憲的衙門,此刻都設在南通,因此上海的事情,全由上海道台和上海知縣來做決定。
「那就做上海道,行不行呢?」
听上去可行,實際上卻有很大的滯礙,因為雖然只是一個四品的官,卻不好做——上海道台的轄權,對軍政民政海關都有涉及,要緊的是還肩負著與領事團打交道的責任,外交上的擔子極重,這麼重要的位子,如果缺乏歷練,卻也不是說坐就能坐的。
兩宮太後明白了,關卓凡的意思是,如果想扎扎實實地在上海有一番歷練,就只有上海道和上海知縣這兩個位子合適。既然上海道一時做不來,那麼寧肯放低身段,掛一個上海知縣的名。
而在關卓凡的心中,所想的還不止于此。他不僅想要在軍務上有一番作為,而且也要用心地學一學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一樣東西,政務。
人畢竟不能生而知之。關卓凡從來不相信穿越小說里的那些神話般的主角,下車伊始,立刻三大新政,五大改革,十大措施——怎麼能「天縱聖明」到這樣的地步?
在這一點上,他極有自知之明。自己只是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這一年多來,在帶兵這件事情上,算是小有心得,然而論到經世的本領,即使不說一竅不通,最多也只是從書上看來的紙上學問。如果沒有一番實打實的歷練,那麼連「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亦都做不到,哪里還談得到圖謀天下?
關總兵的深沉心機,兩宮和恭王自然無法盡數猜透,但旗人做官,一向挑肥揀瘦,趨易避難,是早就為人詬病的固疾,何曾有過關卓凡這樣勇氣?而稟帖里的另一句話,「卓凡受恩深重,不敢以名位為念」,愈發讓太後和軍機大臣們感念到他關卓凡為國之忠,簡直是忠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他能有這樣的志氣,倒真不容易。」恭王看著慈禧太後說道,「好在也只是一個權宜之計,只要他在上海的軍政兩端上了手,升遷轉補,也不過是一道諭旨的事兒。」
這樣一想,兩宮終于點頭,決定成全他的這一番志向。于是不但準予所請,調兵調人,而且頒下了一道特賞,以顯出他身份上的不同——「賜黃馬褂,仍準內廷行走」。
以七品知縣而兼具御前侍衛的身份,可以在大內之中逛來逛去的,有史以來,除關卓凡以外,不再作第二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