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六卷進入仕途]
第226節騎車下鄉01
過完年了,春天也就要來臨了。
余河的早春是美麗的,空氣濕潤,田野里水墨暈染,一派水墨畫寫意的風格。
杜秀青沒到平安鎮任職之前,她就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真能返回鄉下,她倒是願意好好享受鄉間的寧靜和美好,真正去體驗一下鄉村歸田園居的愜意生活。
到了平安鎮,局面從剛開始的千頭萬緒,矛盾頻出,到現在的趨于平靜,人員到位,各項工作似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可是她真正下到田間地頭,和鄉民們直接交流的機會卻很少。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人,杜秀青太清楚他們的疾苦與心酸,太懂得他們質樸的情懷和簡單的希望。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兒女有出息,這是鄉民們最大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們寧願一輩子勞作在田間地頭而沒有半點怨言。
杜秀青想到田頭去,好好和鄉民們聊聊天,听听他們的心聲,也讓自己的工作更接地氣。
回到平安鎮的第二天,杜秀青把小夏姑娘叫到了辦公室。
小夏第一次被杜書記單獨叫來,心里誠惶誠恐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哪里犯錯了。
「小夏,喝水!」杜秀青倒了一杯水放在小夏的面前。
小夏看看眼前的水,又看看杜書記,很拘謹地坐著,不知如何是好。
「小夏,你是夏林村的吧?」杜秀青問道。
「嗯,是的。」小夏小聲應答道,不知道杜書記問這個是何意?
「父母還在農村嗎?」杜秀青看著她問道。
「嗯,在。」小夏答道。
「家里種地麼?」
「種!」
「有幾畝地?」
「三四畝吧,具體我也不知道。」小夏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臉上竟然飛起了紅雲。
杜秀青看著單純青澀的小夏,心里生出滿滿的憐愛之情。當年和小夏一樣年紀的自己,也是這麼純真、這麼青澀,剛參加工作,在杜家莊小學,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無憂無慮。不同的是,她身邊有朱大雲這個痴心的男人,就那麼死心塌地地愛著她,一路跟著她追隨到了那個窮旮旯,無怨無悔。
現在的小夏,單純而且潔淨,她的身邊似乎沒有任何男人,她好像也沒有戀愛的跡象。其實,青澀的年紀,擁有一份青澀的愛情,回過頭去想想,也是人生中最美麗的曾經。雖然和朱大雲分開了,但是杜秀青關于愛的最美麗的回憶,還是他們之間那段單純而又美麗的歲月。她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遇到愛情,只是,這段美麗的記憶,永遠都沉澱在她的心里,經常縈繞在她的夢中。
每次看到小夏,她都是這樣的感覺,青春年少的歲月,單純而又美好。
可是今天,她叫小夏來,並不是為了給自己回憶那段美麗的記憶。
她看著小夏笑了笑,說︰「幫我做件事,小夏。」
小夏一听,杜書記要自己幫忙做事,那還不是應該的,高興地點點頭,說︰「杜書記您說,要小夏干什麼都可以。」
呵呵,真是個傻孩子,干什麼都可以?這麼單純,千萬別踫到像胡春平那樣的啊!她在心里感嘆道。
「小夏,你抽空去鎮上的自行車鋪子里,給我買輛女式的自行車,要結實一點的。」杜秀青說道。
自行車?小夏似乎沒有明白眼前這位杜書記的意思。要自行車干什麼?哪有一個鎮里的書記騎自行車的?小夏不解地看著杜秀青。
「杜書記,您自己要騎車嗎?」小夏睜著眼楮問道。
「是啊,我不能騎自行車嗎?」杜秀青笑著說。
「不是,就是覺得沒有書記騎自行車的。」小夏笑著說。
「書記也是人啊,也是普通人,怎麼就不能騎自行車?」杜秀青故意問道。
「可是,您不是有專車嗎?哪個有專車的領導會騎自行車啊?只有我們才騎自行車呢!」小夏鼓足勇氣說。
「我騎自行車就想一個人沒事的時候,可以出去轉轉,不用老是叫司機啊,我又不會開車,這樣方便。」杜秀青笑著說。
「哦,這倒也是。」小夏若有所思地說道。
真是個好騙的丫頭。杜秀青心里想,這麼單純,但願能遇到個好男人,千萬別被男人給騙了,還幫著數錢啊!
「小夏,你按這個錢去買,買那種結實的,太單薄太細的不要,不好騎。」杜秀青給了小夏三百塊錢。
小夏接過錢,謹慎地放進口袋里,然後抿了抿嘴唇說︰「杜書記,您喜歡什麼顏色的啊,我要怎麼挑選啊?」
「顏色?銀白色吧,不要太紅太顯眼的顏色就好。」杜秀青笑著說。
「好,那我現在就去給您挑吧,挑來您看看,要是不喜歡,我就再去換,反正這里到自行車鋪子很近的。」小夏說。
「好,謝謝你,去吧。」杜秀青看著她,滿是疼愛地說。
小夏一陣風似的就出去了。看來這個小姑娘也是個急性子,說干就要干的,好好帶帶她,說不定今後也是個干事的好苗子。杜秀青心里想。
小夏走了不多久,梁曉素來到了她的房間里。
「曉素,你來得正好。」杜秀青拉著梁曉素的手說,「我想這幾天去田間地頭看看,你陪我一起去吧。」
「田間地頭?」梁曉素看著她,一臉的不解。
「我想去外面听听鄉親們的心里話。說實話,平安鎮進行了這樣的改革,好與不好,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老百姓說好才是好,所以我想下去走走,听听他們的心里話。」杜秀青說。
「姐,你真有心啊!現在有幾個鄉鎮的領導能到下面去听取意見啊!很多人是躲都來不及的,你這樣做,怕是又要招來一些閑話哦。」梁曉素笑著說,杜秀青的大膽改革和一些工作方式,已經成為了平安鎮議論的焦點。
「閑話?怕閑話做什麼?我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行了,再說,這樣做並沒有損害誰的利益,我也不想驚動其他人,就我們悄悄下去,騎著自行車,多好,既可以看看田間的風景,又能听到最基層的心聲,一舉兩得啊!」杜秀青笑著說。
唉,只有她能想出這樣的事情來!她的工作思路也總是與眾不同。梁曉素在心里感嘆的同時,對她不得不佩服至極。
兩人正說著,門外響起了急促的腳步聲,小夏一臉的汗水走了進來。
看到梁曉素的那一刻,小夏似乎愣了一下,她模了模額頭上的汗水,對著杜秀青說︰「杜書記,自行車買回來了!」
「這麼快啊,好,去樓下看看!」杜秀青笑著說。
三個人一起往樓下走去。
下了樓梯,就看到一輛嶄新的女式自行車停放在一樓的大門口。
銀白的顏色,輕巧的造型,干淨利落,前面還有個黑色的小籃子,整個款式和顏色都是杜秀青喜歡的類型,鋼架看上去還比較粗,不會顯得太單薄。
「就是這輛!」小夏走到自行車旁邊說道。
「好,看起來不錯。」杜秀青笑著說,「你騎了感覺怎麼樣?」
「挺好的,我試了幾輛車,這輛騎上去比較輕松,好騎。」小夏靦腆地笑著說。
「好,你試騎了就行了。」杜秀青笑著說,「謝謝你,小夏。不過從今天開始,你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每天晚上幫我把自行車推進你的房間里,早上再給我推出來,好不好?」
小夏住在一樓靠近樓梯的這個房間,正好可以停放自行車。雖說一輛車不值錢,但是晚上鎮里沒有門衛看守,不推進房間里,說不定還真會不翼而飛呢!
「好,沒問題的,我一定記住。」小夏笑著說,「這輛車子280元,還剩20元錢。」說著,小夏把20元錢遞給杜秀青。
杜秀青接著小夏遞給自己的錢,本想說,算了,就當做路費吧!可是轉念一想,覺得還是不妥,小姑娘這麼單純,還是不要對她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小夏,明天開始,我就要騎著車子出門,你要是願意,可以和我一起去啊!」杜秀青說道。
「我願意啊,我當然願意!」小夏激動地說道。
「好,那明天上午我們騎車出去走走。」杜秀青說道。
幾個從樓道走過的人,看到杜秀青在擺弄這一輛車子,都覺得有點奇怪。想問,但是又不敢問,只是叫了聲「杜書記」就匆匆走過去了。
杜秀青也不做解釋,看著他們點點頭,笑了笑。
第二天吃過早飯,杜秀青和馬明橋踫了面,交代了一些工作後,就下樓來了。
她看著那輛自行車果真好好地停放在大門的側邊,顯得那麼打眼。小夏站在她自己的房間門口,似乎一直在看著自行車,又似乎一直在等著杜秀青下來。
「小夏,你騎上你的自行車,我們一起出發吧!」杜秀青朝小夏喊道。
「好!」小夏幾乎有些歡呼雀躍了,能和書記一起騎車出門,該是多美榮耀的事情啊!整個平安鎮,可是沒有第二個人有這個待遇哦!
梁曉素也下來了,她看著杜秀青,嘴角揚起了笑意。
「走吧!」杜秀青朝梁曉素點了點頭,示意往外走。
看著杜秀青和小夏推著自行車走了出來,站在外面的幾個干部都瞪著眼楮看著,不知道這個杜書記又要去干什麼?還推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杜書記,您要出門嗎?」司機小萬走了過來,問道。
「不是,我在附近走走,騎車方便。」杜秀青說道。
「杜書記,您要去哪兒,隨時叫我就行了,不用自己騎車的啊!」小萬有些為難地說。
堂堂的一位鎮黨委書記,有專車不用,專門騎自行車,這個也太奇怪了吧!
「沒事,我就在附近,去遠處我就通知你。」杜秀青邊說邊騎上了車子。
梁曉素和小夏一輛車,跟在後面。
杜秀青騎上去之後,感覺真是好極了!好久沒有騎自行車了,輕盈如燕的感覺,還有耳邊的風聲,讓她有種久違的快意!小夏挑選的這輛車子,感覺還真是不錯!
下了很久的梅雨,空氣中很潮濕,今天雖然沒有下雨,但是路面還是濕漉漉的。但願不會下雨吧!杜秀青在心里想。
一路往下騎,杜秀青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目的地,但是她想選一個原先沒有去過的村莊,這樣那里的村民就不會認識她,她也就可以隨意和他們攀談,這樣的交流才有意義,才能听到真話。
小夏載著梁曉素跟在後面,不知道杜秀青會在哪里停下來,只是不停地踩著,一路跟著。
杜秀青踩得很慢,這條省道上的車並不太多,很適合騎車。公路兩邊的稻田有的種滿了紫雲英,現在正是花團錦簇的時候,紫色的小花連成一片,在濕潤的空氣里,甚是好看。
有些田地已經被翻過了,一大塊、一大塊的,被水淹浸著,這是勤勞的農民在漚田,讓長勢良好的紫雲英埋在土里,發酵化成肥料,給土地以最原始最本真的給養,這樣的土地肥不同于化肥,化肥用多了,用久了,土地容易板結,會變得越來越貧瘠,對化肥的依賴越來越大。而這樣漚肥出的土地肥,是可以給土地真正的滋養的,可以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田地才能肥沃,才能有豐收的糧食。但是,現在的農村,農民對化肥的使用量越來越大,原因是現在的很多農民慢慢拋棄了這樣原始的耕作方式,不願意在土地里投入過多的人力和精力。化肥買來就施在田里,簡單快捷又省事,而且水稻在化肥的催生下,生長很快,同樣可以實現糧食豐收。至于田地是否板結了,土地能否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生長,這樣的事情,沒有多少人關心。鄉村只有一些老農,還在堅持這樣的原生態的耕作方式,他們一來嫌化肥貴,二來勤勞,始終是把土地當自己的命根子來對待。
很快就騎過那片小山崗,下了坡,就過了藕西村,來到了沙灣村,和藕西村相連的一個自然村。
田間還有勞作的農民,正在牽著牛犁地。
杜秀青停了下來,站在馬路邊上,就那麼看著那位在地里犁田的農民。只見他光著腳,褲腳挽得很高,上身還穿了一件塑料薄膜制成的雨衣,頭上戴著一頂斗笠,似乎也是怕會下雨吧!手里揮動著鞭子,一邊叫著「嘿,嘿!」一邊趕著牛。水牛在他的鞭策下,拉著沉重的犁不緊不慢地走著。一塊地只剩下一點點沒有犁完,看來這位老伯很早就到田里來勞作了。
看著眼前的畫面,杜秀青不知不覺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杜秀青很少看父親這樣犁田,記憶中,自己也就是在雙搶的時候,跟著一起下地去干活,平時上學,也很少干農活。但是她能想象得到,父親一定也是這樣在田里勞作。早春的料峭,似乎在他們看來,根本就不寒冷,這麼冰冷的水里,就那麼**著雙腳在田地里勞作,經年累月,很多人都會患上風濕病,就是因為不懂得愛惜自己,連一雙高筒橡膠雨靴都不舍得買,寧願這樣凍著,冷著……
看著眼前的畫面,杜秀青的眼楮不知不覺又有點模糊了。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人是誰,她一定會說,是這些一輩子在土地里辛苦勞作,撐起了中國的農民!我們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用並不充裕的土地養活了這麼多人,靠的是什麼?就是這些可愛的農民,如此精耕細作,在田地里繡花,種出豐產的糧食,供應著十幾億人的口糧!可是,這個國家恰恰最對不起的就是農民︰他們貢獻最多、所得最少、受難最重、含冤最深!他們用手推車推出的這個共和國,卻一直視他們為二等公民,被一本戶口簿焊在地里,一進城就成盲流、三無人員和可疑分子。他們的孩子,無法跟隨在身邊,過得是缺父少母的日子;他們種出的糧食養活13億人,釀成百萬噸茅台五糧液,但饑荒來臨時,最先餓死的就是他們……
杜秀青忽然想起了一位著名「三農」評論家寫的《對不起農民的中國人》,這篇文章寫得很長,杜秀青記得幾個重要段落,一是說︰表面上看起來,城里人比農民富有,很大原因也在于城里人的產品比農民的產品更具壟斷性和稀缺性,而農民只能生產近似于完全競爭的農產品,實質上並非如此,造成城鄉差別的根本原因卻是制度性的歧視,因為農民從來還沒有享受到國民待遇。城鄉二元制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市變化用得最多的詞莫過于「日新月異」,與「日新月異」之相反的詞則是「一成不變」或「依然如故」。不說鄉村一成不變,依然如故,但幾十年變化不大是可以說的,「炊煙還是照常升起,沒有人改變這里的起居和行走。」可以說農村最根本的東西沒有變,主要是農民的命運沒有改變,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沒有改變,還是幾乎被排斥在社會體制之外。所以,中國的窮人大多在農村。二是說,國家在資源分配上不僅傾重于城市,使得農村長期缺乏發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價格剪刀差、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勞動力價格剪刀差,也使農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長期的「剪刀差」把農村剪得十分貧窮,而使城市日益發展。從計劃經濟時代開始,由于農民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就形成了政府剝奪農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其實這種剪刀差的盤剝,都在堆積城市的繁華,讓城里富有,讓鄉村貧窮,所以說,城市的繁華和富有是農民的血汗堆砌的。中國農民為何這麼窮,且窮人這麼多,緣于50年代以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農民的盤剝。城鄉二元制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建立的,新中國剛剛成立幾年是不存在城鄉二元制的,那時土地是私有化的。後來搞人民公社,變成了集體所有,並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城鄉二元制便隨之而來。上個世紀農民不僅要交農業稅、各種提留,每年還要做義務工,政府建辦公大樓,城里修路建大橋等公共實施,農民卻要自帶干糧無償地干那些繁重的體力活。不說其它,只說土地這一項,有資料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2003年底,這種剪刀差已累計高達2.5萬億元。農民種糧、種棉、種油籽、養豬等,必須完成計劃任務,計劃外的才是他們的。公糧是無償的,定購糧的價格也只夠成本,糧食是絕對不能流動的,誰敢賣糧就是違法,所得的錢不但要沒收,而且要遭受處罰,甚至挨批挨斗。所以,即使農民想節省一些糧食換錢,也只有虧本賣給國家。可以說,計劃經濟年代是農民無償地養活了城市人。
城市政府和市民作為城市的既得利益者,至今還在強化以戶籍為前提的「出身論」,在認同農民(工)的能力之前,就剝奪了他們的機會。他們歧視農民,卻忘了農民是中國社會的根。這對得起農民嗎?有的人成了城市人,父母還在鄉村種田,就瞧不起農民,並欺壓農民的人,這種人最是忘恩負義的人。
這個評論家還真說得透徹,據說還是從余河縣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杜秀青心里想,是啊,今後自己不管做多大的官,都不能做對不起農民的事,更不能忘恩負義……
梁曉素和小夏也停了下來,她們不知道杜秀青站在這里看什麼,她那麼定定地看著遠處那位犁田的農民,一定又在想什麼吧……
杜秀青眨了眨眼楮,眼前的視線清晰了。她看到犁田的農民已經犁完了這塊田地,正在把牛往田埂上趕,把牛放在溝里吃草後,他取下頭上的斗笠,自顧自地從口袋里掏出煙來,就那麼坐在田埂上,默默地抽起了煙,這樣的畫面,真的像一尊雕塑。
杜秀青把車子停好,往下面的田埂上走了過去。
田埂上很濕,雜草叢生,踩上去軟軟的,還有水溢滿鞋面。
她小心翼翼地走到了老農的身邊,看著雕塑一樣的老伯,臉上的神情那麼剛毅,看不出悲喜。這張古銅色的臉,飽含了歲月的滄桑,就連皺紋,都是那麼剛毅。杜秀青蹲了下來,說︰「老伯,這麼早就犁田啊!」
老伯正在陶醉地抽煙,壓根沒看到她下來。她這麼一問,他轉過頭,看了看這位年輕的女人,容貌姣好,穿著得體,氣質文雅,不像是農村種地的啊,怎麼問起這事兒來了?
「早點犁地,早點漚肥,要想田地里出金子,就得把田地當金子伺候啊!」老伯邊抽煙邊說,眼楮還是一直看著遠處。
「老伯,這麼涼的天氣,您怎麼不穿雨鞋就下地啊,這樣身子受得了嗎?」杜秀青心疼地問道。
「呵呵,孩子,你是城里人吧?我們鄉下人,命賤,哪有那麼多講究啊!」老伯轉過臉,看了看身邊的杜秀青,笑了笑說。
老伯的話讓杜秀青听了心里很難受,是啊,鄉下人,總是這樣看自己,命賤!好像城里人就比自己的命高貴一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被這樣的城鄉二元制結構,活生生給割裂出來了!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能消除城鄉差別就好了!
「老伯,您家里有幾畝地啊?要這麼早就開始犁田?」杜秀青問道。
「田也不多,可就是我一個孤老頭子在耕種,所以要早動手。再說,現在是農閑的時候,正好可以慢慢干,不著急。」老伯說道。
「老伯,您的孩子都不在家嗎?」
「唉,都在家守著這幾畝薄田哪有飯吃啊?都出去打工了,幾個孫子孫女留在家里讀書!難啊!」老伯嘆了口氣說,「去年開始還好些,往年就更難了!」
杜秀青不知道老伯說的什麼意思,怎麼往年更難?去年好些?
「去年的收成好些了?」杜秀青問道。
「是,去年沒有漲大水,田地沒被淹,收成比往年好些。還有啊,去年我們鎮里來了一位好書記,給我們重新核算了農業稅和鄉村提留,每畝地少交上百塊錢哪,我們的負擔也減輕了不少。真得感謝這位好書記啊,听說還是個女的,真是有本事!」老伯的臉上掠過那麼一絲的佩服,依舊看著遠處說。
听到老伯的這句話,杜秀青心里陡然一陣激動,沒想到自己所實行的這個改革,還真是得民心的,不是親耳听到這句話,杜秀青是不敢相信,老百姓對重新核算農業稅和鄉村提留有這麼大的反應。就是一年區區幾百塊錢,可是對于這些農民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是嗎?您沒見過這位書記嗎?」杜秀青笑著問道。
「沒有,我一個老百姓,怎麼能見到書記呢?!」老伯笑著說,「他們是當官的,我們是種地的,不一樣啊。他們只要當好官,多為我們種地的著想,我就高興了,我們也只要好好種地,把糧食交上去就好了。見不見書記,沒有任何關系。」
「老伯,您家里現在的生活還挺好的吧?」杜秀青問道。
「唉,好不好,有飯吃,孩子有學上,吃飽穿暖就行了。平安健康比什麼都好!」老伯依舊抽著煙說。
好淡定的老伯啊!杜秀青心里感慨道,一輩子就這麼平凡地守候在地里,沒有任何非分之想,沒有任何雜念,勤勞伺候著自己的土地,踏實地過著自己的一輩子。這就是中國很多老百姓的共同之處。
其實,這些被很多干部稱作刁民的群體,就是這麼簡單的生存訴求,不求榮華富貴,不求錦衣玉食,只求安穩太平,豐衣足食。那些常年上訪的農戶,絕大部分是被逼無奈,合理訴求得不到解決,或者對當地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才會千里迢迢,離鄉背井去省城去北京上訪。但凡能問題能得到解決的農戶,都不會選擇這條路,沒有人願意當刁民。
天空中不知不覺又飄起了細雨,杜秀青的頭發上落下了細細的雨絲。老伯站起來,帶上斗笠,說︰「孩子,回去吧,下雨了。我還要接著犁地,犁完旁邊這塊地,我也回去。」
杜秀青站起了身,看著老伯彎腰牽起牛繩,扛著犁往另一塊的田地走去。那赤著的雙腳,就那麼結結實實地踩在泥濘的田埂上,每一腳都印出了一個深深的腳印。
看著這些清晰的腳印,杜秀青心里再次五味雜陳。
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多少人就是這樣,一輩子在田埂上,在泥地里,印出自己的腳印。他們的腳印,被自己犁去,被雨水沖去,被白雪覆去,被泥沙埋去,終究沒能留下一點印記,就那麼無聲無息,消失在歲月的塵埃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可是,正是這些不起眼的足跡,堅實地丈量著共和國的每一寸土地,為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打下了最堅實的地基。他們處在金字塔的最底端,是這個國家的基石,處廟堂之高的人,要是忘記了甚至是拋棄了這些勤勞樸實的人,那就是失去了這個國家的根基,失去了穩定的基礎,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穩定,失去了一個國家最根本也是最寶貴的東西!
看著老伯的背影,杜秀青的心潮難以平靜。她再次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無能,作為一個鎮黨委書記,能為這他們做的,其實也是相當有限……
「杜書記,我們走吧,下雨了!」一直站在她身後的梁曉素說道。
「好,我們回去。」杜秀青說道。
她轉過身,往馬路上走去。田埂上照樣留下了她穿著皮鞋的腳印。
騎上車子往回走,一路上依舊是細雨霏霏。杜秀青沒有帶傘,就這麼迎著細雨往回趕。雨看上去不大,可是一路下來,三個人也全身都是雨水,濕淋淋的。
細雨不惹眼,但照樣能讓你渾身濕透,受寒著涼。回到房間里,杜秀青立馬用熱水沖了一杯板藍根,以防感冒。
今天的自行車之旅,還真帶給她不小的收獲。她決定,以後要經常這樣騎車下田地,站在田埂地頭和農民們聊聊天,話話家常,她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只是杜秀青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她的這輛自行車,又給她帶來了意外的風雲。
那是一個午後,杜秀青無意中拿起一張《信江日報》,隨意地翻著,瀏覽了一下新聞,她翻到第二頁副刊,一篇文章的標題吸引了她︰《書記的自行車》。
她仔細地閱讀了起來,天!居然是寫她自己的!署名是鄧年榮。
她不知道鄧年榮什麼時候來到了平安鎮,知道了她騎車下鄉的事情。這件事,除了平安鎮的干部們,沒有其他人知道啊?她把文章全部看完了,不得不佩服鄧年榮的文筆,沒想到鄧年榮寫新聞的人,還能把散文寫得這麼美。這麼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事情,在鄧年榮的筆下,變得那麼抒情寫意唯美,仿佛鄧年榮就是那個騎車下鄉體驗生活的人!呵呵,真是有意思啊,文人的妙筆生花,杜秀青再次有了強烈的感受。更讓杜秀青沒有想到的這篇紀實性散文,《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也予以轉載。
黃鐘明也看到了這篇散文。杜秀青並沒有跟他說過她騎車下田間地頭的事兒,從這篇優美的散文里,黃鐘明仿佛看到了嬌小的杜秀青,騎著車子在公路上的樣子,仿佛看到了他懷里的那個小女人,在田間地頭和農民們嘮家常的樣子……他沒有想到,他的小魔女真的有這樣的百姓情懷,能真正沉下去做一些工作,還能放段姿態去田間地頭和農民對話。這似乎是大領導才會做的事情。往往生活在基層的官員,恰恰不願意真正走進老百姓去傾听他們的聲音。杜秀青的這一做法,讓黃鐘明再次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她的才華和智慧,這個女人,她胸懷的理想,她悲憫的情懷,一定能讓她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