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 序

作者 ︰ 趙鑫珊

在人類所有語言中,漢語是一種非常豐富而凝練的語言。比如漢語里頭有個術語就很貼切、生動、絕妙,這就是「胎觀」。

這是從胚胎學中借來的。

下面我就用這個術語來談談讀者手中這本書的由來。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由簡到繁的故事,里面不乏迷惘和曲折。

作為一個「精神胚胎發育過程」,這個故事從卵受精到嬰兒呱呱落地,在我的內心深處斷斷續續大約經歷了整整31個年頭︰1975年-2006年。

回想1975年初春的一天,便是「卵受精」的日子,之後便進入了「胚胎」斷斷續續發育階段。

那年早春,我剛從干校「羊圈」調回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配到院圖書館編外文圖書和期刊目錄。比如把新到的圖書編成一張張卡片。盡管農業是門應用科學,但圖書館每年還是從國外訂購了一些基礎科學的專著。其中有一本新出版的英文書,叫《動物行為學》,很厚,約六七百面,作者姓名我忘了,可是其中一小節的幾張照片卻給了我很深印象︰澳洲兩個原始部落在相互用長矛廝殺。作者的目的是想以此來說明戰爭的背後是男性荷爾蒙在起作用。

這個觀點很新穎,很奇特,它就像個「精子」,突然落進了我的內心,進入了「卵」,受精卵的細胞質開始移動和調整,並進入卵裂期……于是便成了我的「胎觀」。

不久我便讀到1946年2月愛因斯坦寫給一位退役美國高級軍官的回信。因為該軍官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愛因斯坦,追問有關人類戰爭的起因問題。愛因斯坦的主要論點是︰

我不懷疑戰爭的起因是深深埋藏在人類的本性中的……戰爭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種正常活動……戰爭傾向是人類本性中的一部分,正像河水要時常泛濫是它的本性的一部分

二戰前,愛因斯坦同弗洛伊德也曾討論有關人類戰爭起因問題。前者同意後者的看法︰「侵略、破壞的本能同愛的本能、生的**在人類心靈中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中間只有21年的和平,這自然會引起像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這樣一些大思想家的苦苦思索。

關于人類戰爭的起因,除了社會、政治、經濟和種族沖突等原因外,是否還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比如由于男性荷爾蒙的緣故。

戰爭是人類的本能嗎?

人類本能至少有以下幾種︰

1.要求飲水進食(渴和餓);

2.和**(配偶傾向);

3.拒絕某些東西和逃避危險(安全感的傾向);

4.尋找伴侶(群居傾向);

5.對神秘事物的探索(好奇心);

6.制造東西(建設傾向)。

作為破壞世界的傾向——戰爭,是不是人類的第7種本能呢?而且它是受男性荷爾蒙或其他生物化學物質支配的?

許多年來,我一直在追問這個問題,頗有「憂國憂民憂地球」的況味。當然,夸大這些生物化學物質的作用是錯誤的。戰爭,主要是社會政治現象,但里面又有某些生物固有的因素在背後起作用。

1975年—1978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當管理員的四年,是我一生不能忘懷的。因為「近水樓台」,我讀了不少家畜生理和病理學方面的著作,大大開拓了思路和視野。我把我的思路集中歸結到一點,這就是激起了我探索「人性的生物化學基礎」的好奇心。具體到人類戰爭,則是追問戰爭起因于某種成分的生物化學基礎究竟是什麼?

我清楚地記得,1977年晚秋,我讀了一厚本英文版《國際會議錄》,里面有篇論文說,牛缺鈷時,食欲會減退、消瘦、不發情。若是缺乏維生素e,則母牛會發生不孕和「慕雄狂」現象。所謂「慕雄狂」即**特別旺盛,極度不安,叫聲像公牛,常爬跨其它母牛。

這一生物現象令我好奇、驚愕。我聯想到人。

我並不是畜牧獸醫學家。我的最後落腳點是人。我只是想利用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成果來探索人的行為的方方面面。

翌年春天,我便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于是探天索地察人便成了我的正式職業,拿工資的職業。但是我不能月兌離當代動物行為學和神經生理學以及腦科學的實驗基礎。

過去哲學家在談論人性的時候有一大缺陷︰沒有得到動物行為學和神經生理學以及腦科學實驗報告的支撐。

這是時代的局限。

今天,我要借助這些堅實的報告來說明人類上萬次戰爭的生物化學基礎究竟是什麼。

哲學必須得到科學實驗報告的支持,否則就有「空中樓閣」的危險。

1978年春去哲學所報到的前一天,我一個人騎車逛了圓明園的荒野。二十多年來,我每遇大事,總要跑到那里的荒野一角去同自己的靈魂對話。我只听從一個最權威的、上帝的聲音︰

我自己的內心召喚。

表面上看,我逛圓明園純粹是一種文人的「得遇夜晴須對月,每逢春盛強登山」的閑情逸致,其實我是想借荒野或林中的清風吹散我胸中的郁結︰「澄澄胸次誰人識,唯有清風明月知

盡管我人到了哲學所,但心常牽掛《動物生理學雜志》和比較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成果。我特別注意到奧地利比較動物行為學家洛倫茲(enz,1903-1989)的成就。1973年他榮獲生理學及醫學諾貝爾獎。1963年他出版了一本德文書︰《所謂惡;攻擊自然史》(dassogenannteboese;zurnaturgeschichtederaggression)。

英譯本叫《論攻擊》(onaggression)。英譯者有點自作聰明,譯文太簡化,沒有忠實于德文。這又一次說明,讀譯文是不太可靠的,即便是德譯英的譯本。

洛倫茲的書給我信賴感,因為︰

1.二戰前和二戰後,他一直在從事動物行為生理學基礎方面的研究;

2.1940年他作為一位心理學教授參加了納粹德**隊,任軍醫,直到1944年被蘇聯紅軍俘虜,1948年才回到奧地利。他親身經歷過二戰,這點很重要。

《攻擊自然史》成了一本暢銷書,但也遭到一些人類學家的批評,理由是︰洛倫茲在人類行為和動物行為之間劃等號是不妥當的

1965年洛倫茲還出版了兩卷本學術論文集《動物與人類行為的研究》。

他把動物行為研究成果機械地用來解釋侵略戰爭的起因盡管有失偏頗,但他的著眼點和思路畢竟有可取的地方,給人以新的視野。

我迷戀比較動物行為學這門學問。

1995年初夏的一天,我打開電視,看《動物世界》紀錄片︰《非洲的大角羚羊》。

兩頭公羊體格很大且強壯,各自頭上的大角呈彎曲狀。它們相距幾米遠,然後低頭小跑,用角拼命撞擊對方的角,發出「 嚓」、「 嚓」沉悶的聲音。很靜,遠處背景是非洲高原的閃電,烏雲……、兩頭公羊好像遵照協定,各自再後撤兩三米,然後又是用盡氣力,向對方的大角猛烈撞擊過去……

導演和攝影都是第一流的,既有思想又有藝術。

這凶狠的好斗,是天性,是本能。它的生物化學基礎是什麼?是雄性荷爾蒙嗎?這些鏡頭把我帶回到了我6年的牧羊人經歷中。

我還記起童年的一段經歷,有各種各樣的小商販從我家門前經過。其中有專門閹割雄雞的民間藝人。這手術叫「割勢」或「去勢」。不僅要割去**,而且要去掉睪丸。閹割後的雄雞的性情變得十分溫順,行為像懦夫,不再好斗;其叫聲微弱,雞冠也變得蒼白。可見,在睪丸和好斗行為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因果關系(生物化學和動物行為的因果關聯)。

當年我怎麼也料想不到,多年後的今天,我會寫本專著來詳細論述這種關系。當然,我關注的對象已不再是雄雞,而是地球上的男人們以及他們之間的戰爭起因的某種成分的深層結構。

我們只有從里到外把戰爭的起因統統找出來,才有可能防止戰爭,把劍鑄成犁,把坦克改裝成拖拉機。不久前,我在英國《自然》(nature)雜志上讀到美國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的論文,該論文指出,在普通的雄性老鼠身上有種基因,如果缺少該基因,雄鼠便具有更強的進攻行為,即便是對手已經投降並轉過身去,該鼠仍不斷發起進攻。而普通的、具有該基因的雄鼠在這種情況下早已停止進攻。這種老鼠的暴力行為明顯地增加。據稱,這種「善」基因只對雄鼠起作用。缺少這種基因的雄鼠不能分。

泌一種能產生氮氧化物神經傳遞介質的黴。這種黴能控制動物的暴力行為(在希特勒身上是否也缺少這種黴呢——我想)。

此外,我還讀到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學院精神病學家布朗的研究報告︰在凶狠好斗的動物體內,有種叫5-hiaa的物質含量很低。有些從小就好斗的人腦脊液中,該物質的含量也很低。

我忘不了1993年和2004年我造訪德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經歷。

我從巴黎取道亞 經比利時和荷蘭再回到德國。在中途一段路上,每隔七八公里便有一座陣亡士兵的墳場,說明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激烈和殘酷。我參觀過兩座,那是英國和澳大利亞無辜士兵的骸骨。在每個十字架上刻有陣亡者的姓名,下面便是生卒年,如︰

1896-1916

1897-1916

1898-1916

法國田野一片靜悄悄。陽光燦爛,路旁有蜂飛蝶忙,我又一次向自己提問︰

除了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原因外,人類戰爭是否還有生物化學的起閩?

到了比利時和荷蘭,又是陣亡士兵墳場,規模更大,有成千上萬個石十字架整整齊齊排成一個方陣,令人不寒而栗。這是二戰的後果。

遠處有牛羊散食于牧場綠草間。久久望著墓地一大片如碧絲的青草,我在祈禱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我知道祈禱是沒有用的。當年德國大小教堂的虔誠鐘聲為什麼沒有能阻止一戰和二戰的爆發?

是的,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中間僅相隔21年。在德國的大小鄉鎮,我在教堂旁邊,總能見到一座沉重的紀念碑︰

紀念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士兵。

最大的悲劇是︰每一次戰爭都是用另次新的更大規模、更殘酷的戰爭來進行報復或復仇的。仇恨——這種人類最強烈的感情無疑是發動戰爭的最主要感情。仇恨總是同好斗攻擊性和殘忍結成死黨。

報復性戰爭便包含廠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以外的動力,隱蔽的動力。

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便包含了復仇心理。一戰德國戰敗,德國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簽署了停戰協定。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以勝利者的姿態,來到這同一節車廂,接受法國的投降,臉上露出了復仇心理的最大滿足。

1995年是全世界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上海電視台和教育電視台分別播放了兩部多集珍貴的歷史文獻紀錄片《二戰警世錄》和《士兵日記》。收看它,我好像親身經歷了一系列殘酷的戰爭,比如美軍爭奪關島、沖繩島的廝殺,真是昏天黑地,鬼哭狼嚎。

德軍進攻的鏡頭︰一小隊士兵沖進法國一鄉村。我看到一個年輕士兵拔出一顆手榴彈,將一農舍的玻璃窗敲碎,然後扔進去,即刻便是爆炸聲和熊熊大火……

影片有段旁白︰「男孩喜歡用皮彈弓打碎玻璃窗。那破碎的聲音,使他的破壞世界的傾向得到滿足。這個德國士兵向農舍扔手榴彈也得到了一種類似的滿足

記得我讀初一時特別頑皮,常用彈弓擊碎學校玻璃窗、國慶游行隊伍中的彩燈和路燈,並以此為樂,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破壞世界的滿足。

女學生幾乎沒有一個去干上述勾當。

這是為什麼?是不是與男性荷爾蒙有某種關聯?

雄性激素就意味著好斗、進攻和破壞嗎?這樣說有科學根據嗎?當然,它既有破壞的一面也有建設的一面。

胡同、巷子里的小男孩幾乎99%愛玩槍,趴在地上學打仗。許多城鎮的兒童玩具攤點簡直就是一個「軍火庫」。男孩手中的槍說明了什麼?這種戰爭行為的生物化學物質基礎究竟是什麼?

玩槍的小女孩是例外,趴在地上學打仗則是罕見的。

我想起生物世界的種內競爭。

在生物世界,生存競爭多半是指生物與自然界(風、雨、寒、暑、干旱和饑餓……)的斗爭,而不是指同伴間的斗爭。

同種個體互爭的例證非常少見。比如外貝加爾湖氣候特別惡劣,野生動物各自生命難保,同伴之間哪里會有你死我活的種內斗爭?

而人類則不然。人同大自然的斗爭以及人與人(種內)的斗爭,其嚴酷和凶殘程度都是獅子、老虎、大象和毒蛇望塵莫及的。就戰爭規模和殘酷程度而言,人比獅子要凶殘一千倍,比眼鏡蛇要惡毒一萬倍。

多年前我讀過一本專著給了我深刻印象︰《現代人的攻擊性》(日文,1991年第6次印刷,274頁),福島章著。

作者從生物學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背景。「犯罪生物學」這個術語是我不能忘記的,因為我想到必然有「戰爭生物學」這門學問。因為戰爭是大規模犯罪,是群體犯罪行為。

作者在第三章第五節探討了「月經與犯罪」,這使我吃驚。第八章第六節還專門論述了德意志民族的攻擊性。

書的末尾附了一大串參考文獻,大大拓展了我的思路。如︰

1.《攻擊性的自然史》(j.thy主編,1964年倫敦版,生物研究所);

2.《攻擊性和暴力的控制》(j.ger主編,1971年,紐約);

3.《和平的觀念和人的攻擊性》(scherlich,1971年德文版);

4.《人的攻擊性》(rr,1968年英文版);

5.《攻擊的精神分析觀念》(nner,載《國際精神分析雜志》,1971年,第52卷,137頁)。

說實話,光這些題目就夠使我激動不已。

今天,我意識到,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2006年,世界上大約總共發生過14500多次戰爭,其間只有300多年是和平的。死亡總人數約70多億。

凌駕于人類戰爭史上的許多叱 風雲的統帥、將軍和征服者之上,從現代腦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觀點,揭示其攻擊行為的深層生理和心理原因,是我所理解的人生使命感。

人有多種**的滿足。除物質**的滿足外,還有一種純精神性的滿足︰世界觀的滿足。我撰寫讀者手中這本書稿正是為了追求這種滿足。當然也能為保衛世界和平作點小小的貢獻。

戰爭是個怪物︰它用血與火毀滅文明,又能孕育新的更為燦爛的文明。二戰最典型。它大大刺激了飛機的改進和發展;再就是火箭和無線電技術的迅猛崛起以及計算機的誕生。就人類文明發展程度而言,二戰前後,令人有判若兩個世界之感。

其實,男女交媾、**,處女見紅,之後養育出後代,便是戰爭的一種象征。男性荷爾蒙既意味著進攻、流血和破壞,又意味著一個新生命的孕育。19世紀德國有位哲學家寫下過一個命題︰「破壞的快樂即創造的快樂

戰爭與男性荷爾蒙存在著千絲萬縷的極隱蔽的因果關系。

長矛、手槍、榴彈炮(山炮、迫擊炮)和火箭……的造型都是男性生殖器的一種象征。當然這是一種巧合。手槍的彈匣子則象征睪丸,這也是巧合嗎?

榴彈炮在射擊前要將炮筒仰起,頗像男子**的**……男子**的動作永遠是不斷進攻︰堅挺,向前沖擊!公牛、公馬、公羊……的交尾動作同男人一模一樣,都是雄性激素造成的。

過去,西方有決斗的雄風習俗,兩個男人為了爭奪一個女人。

其實,決斗是最微型的一場戰爭。其後果也是流血和死亡。

決斗不僅僅是戰爭與男性荷爾蒙的象征,而且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決斗是一種最小規模的戰爭。它的起因和本質直接同男性荷爾蒙有關。

一般人都說,地震、水旱災、病毒、癌癥、沙漠化和戰爭是很可怕的。我卻說︰最可怕的是人性中的惡,是男性荷爾蒙攻擊、破壞和凶狠的那一面。

古代有個故事說,有人撿起一塊石頭打狗。狗被擊中,痛得汪汪叫。于是憤怒的狗向石頭猛撲過去,把它死死咬住不放,以為罪魁禍首就是那塊石頭。

同樣,槍炮、地雷、化學武器和核武器……只不過是那塊石頭。

找小躲藏在深層的那個罪犯,並對他加以改造,是我撰寫這本書的主題。是的,人性是可以被改造的。比如我們至少可以把男性荷爾蒙引向對人類社會無害的地方。

引向對足球和拳擊的狂熱便是出路。這兩種運動無疑是很男性,很進攻性的。千百萬足球迷通過對該運動的狂熱,將自己體內的男性荷爾蒙能量釋放。

其實,足球運動的起源就同戰爭很有些關系。據說,在古代,英格蘭一度被丹麥人佔領。丹麥人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英格蘭人趕走了丹麥人。戰後有一天,倫敦幾個清潔工正在打掃戰場,忽然從一堆垃圾中翻出一個丹麥人的骷髏。幾個工人怒火燃燒,對著骷髏就你一腳、我一腳地狠狠踢起來。這引起了旁邊一群孩子的興趣。于是孩子也參加了踢。丹麥人腦殼被踢壞了,孩子的興趣卻有增無減。後來孩子找來牛的膀胱,用破布塞滿,扎住口,以此來代替那個丹麥人的腦殼——足球便是這樣興起來的。

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在大街上看到人爭吵,雙方準備大打出手。伴隨這種暴力行為的用語永遠是男性**的發泄︰「我**b!」在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中,都有類似的用語!人類仿佛不約而同,總是用男性荷爾蒙的性進攻來助長暴力、攻擊行為的氣焰。可見,從男性荷爾蒙這一生化物質恆能引出兩條平行線︰男性性進攻行為和暴力攻擊行為。

今天的社交場合常會見到一些顯赫的名片,上面印有五六個頭餃︰博士生導師兼某開發公司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某協會副主席。

我是個平民,只想努力爭取到最普通不過的兩個頭餃︰

「為什麼先生」()和自由撰稿人。

在我身上有個「追問為什麼的情結」。

追問人類戰爭的深層原因便受這情結的日夜驅迫。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最新章節 | 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全文閱讀 | 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