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 左腦之爭

作者 ︰ 趙鑫珊

如果男腦不那麼片面化左右腦之間的交換性更靈活些也許我們這個星球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火了如果不是固執己見無謂的「左腦之爭」就會少一些人世間也許就能有更多的和平陽光普照、太平吉祥之時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善良願望它適用于今天的阿富汗、伊拉克和非洲某些地區嗎

最後關于男人之間的「左腦之爭」我們還想起中國近代思想家熊十力先生因為他也曾力陳為觀念而爭的大禍害他說︰「若乃固執己見便憎他見如程朱派之學者詆陽明以洪水猛獸西哲康德之學當時亦有人置為狂犬妄吠印度人辯論動以斬首相要諸如此類不可勝數……凡人恆是已見憎他見方且自謂事理本如是而不自承為憎他也故甚隱見嗔為害之烈足以障真理、起斗爭人類之不幸莫大乎此也」」可見人類文明史上男人們固執地為政治觀念和宗教信仰之爭實為人類戰爭的一大起因

作為本章結語我們還想重復一遍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將在本書中不斷變奏這三大主題便是︰

第一爬行類動物腦→古哺乳類動物腦(邊緣系統)→人類腦(即新哺乳類動物腦);

第二pistol←pcnis→pcn(即三p命題);

第三男人們的「左腦之爭」

其實在本書後面的有關章節我還要指出第四個主題︰人類戰爭行為起源于他的語言符號系統讀者手中這本書正是這四大主題的展開和變奏它們像四根紅線糾結和交織在一起貫穿全書

從犯罪生物學的原動力看人類戰爭行為

什麼原因驅使犯罪

我對戰爭性質和起因的思考不僅僅是出于好奇心更是出于一種嚴肅的責任感、對世界的痛苦感和人生的使命感

一、愛因斯坦的思路戰爭是群體犯罪

愛因斯坦深受奧地利偉大物理思想家馬赫的影響他是這樣贊嘆馬赫的︰「他是一位具有罕見**判斷力的人他對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毫不掩飾的喜悅心情……是如此強烈地迸發出來以至于到了高齡他還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楮窺視著整個世界使自己從理解其相互聯系中求得樂趣而沒有什麼別的要求」

許多年我同這段話一直發生強烈的共振

現在我學著以好奇的、憂慮而沉重的眼楮觀察形形的人類犯罪世界並力爭把握它後面的復雜原因

侵略戰爭也是犯罪行為而且是最大規模、最殘酷、對人類社會破壞最大的犯罪按其本質戰爭行為當屬于犯罪範疇侵略戰爭總是群體性質的犯罪是集團犯罪是暴力團體犯罪比如第二次大戰德國群眾對納粹運動的狂熱支持以至于演變成了一種可怕的日耳曼病德國病有一種怪現象︰在和平時期你若謀殺10個人那便是天大的新聞遭到全社會的猛烈譴責;但是在一場侵略戰爭中你若用一顆炸彈殺死100人你反而是英雄這是為什麼這是什麼邏輯

愛因斯坦是位偉大的、對世界極度敏銳的思想家他對人類戰爭的起因也嚴肅地思索過多年因為他親身經歷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是猶太人被希特勒驅逐出境目睹了六百萬猶太同胞慘遭殺害的悲劇戰後即1951年愛因斯坦寫信給友人︰

很明顯對于人民實際上是怎樣行動的你一無所知他們總是受激情的支配而這些激情中間主要又是仇恨和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你認為我們所面臨的一切艱難困苦都完全要由少數政治領袖來負責而群眾感興趣的全是好的和合理的東西不錯雖然總的說來人民是害怕戰爭的但由于他們天生的心理結構他們會很容易被驅使去冒無論哪種危險我的同事們曾經試圖通過教育上的努力來避免這種可能來臨的災難可是這種努力並無成效那些宣傳反對所謂外來敵人的人卻贏得了群眾的支持政治上的愚昧已經泛濫成災甚至連通情達理的人也會覺得難以發現使他們回到明智的外交政策去的道路要是人民真像你們想象的那樣他們就會拒絕服兵役但這種苗頭一點也看不出來

請讀者注意這封信同《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的主題是很有些關系的其實愛因斯坦是在論述群眾的盲目激情同戰爭起因的隱蔽關系

一個或幾個政治冒險家是無法打起一場戰爭的在發動侵略戰爭的背後總有那麼一大批抱著盲目仇恨心理和因為鼠目寸光而變得極端自私自利的群體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而不是生物學家或神經行為學家不過在探討戰爭起因的時候他的思路已經走到了「男性荷爾蒙」的大門口因為他看出了日耳曼群體被一種原始的內驅力、原動力牽著鼻子走而變成了壞政治家(戰爭販子)的盲從者

愛因斯坦在信中用了「激情」、「天生的心理結構」這同「男性荷爾蒙」和「原動力」只相差一步之遙

愛因斯坦並沒有干脆使用「男性荷爾蒙」或「犯罪的生物學原動力」這樣的術語或概念不過他卻非常了不起地用了「天生的心理結構」這一概念這已經是很深刻、很深層的分析了其實《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這個書名也可以叫《戰爭與人的天生心理結構》

侵略戰爭是一種群體犯罪行為這是愛因斯坦的弦外之音盡管他沒有直接用「群體犯罪行為」這一概念

愛因斯坦把戰爭同群體受激情(主要是仇恨、憎恨、報復和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的支配和他們的天生心理結構聯系起來考察正是讀者手中這本書的思路(思路是決定性的東西)

這一思路決不是他單純沉思默想的結果而是得自他的耳聞目睹和痛苦的親身經歷

20世紀30年代當納粹分子在德國一些大中城市街頭當眾毆打、侮辱和迫害猶太人的時候不是有許多德國人在那里站腳助威甚至激昂慷慨內心充滿了一種民族的偏見和仇恨去目擊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嗎這個群體中的不少人抱著袖手旁觀、听之任之和明哲保身的態度因為他們想保全自己保牢自己的飯碗然而對犯罪行為一千、一萬個沉默、默認將這些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和明哲保身的沙子堆積在一起便是一座罪惡之山這便是戰爭群體犯罪行為得以實現的社會心理學背景

這才是最可怕的比希特勒和東條英機更可怕這里頭有個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結構問題;當年有那麼多德國、日本青年抱著對世界滿腔仇恨的心理開赴不義的戰場的確有個「天生的心理結構」在那里作祟

1948年底愛因斯坦公開拒絕同德國一切科學組織和團體恢復關系他說︰「德國人的罪惡真是記載在所謂文明國家的歷史中的最令人深惡痛絕的罪惡德國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集體來看他們的行為並不見得比暴徒好多少」

是的大多數德國知識分子在納粹統治時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有的著名人物還成了納粹分子成了戰爭幫凶

所以說侵略戰爭常常是一種群體犯罪行為這就是愛因斯坦思路得出的結論

讀者一定還記得克勞塞維茨的猜測和觀察同愛因斯坦的思路是多麼接近和相似克氏說︰「戰爭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敵愾心這些都可看作是盲目的自然沖動」這正是愛因斯坦所說的群體「總是受激情的支配」本書關注的不是戰爭的其他要素正是這「盲目的自然沖動」即生物學範疇的原動力盡管它的比重、成分同其他(如政治經濟)成分相比較並不總是很大

關于戰爭的性質愛因斯坦考慮得很多盡管不系統也沒有這方面的專著但很接近本書主題1952年他寫道︰

我認為在戰爭中殺人並不比通常的謀殺更好些’’

是的侵略、不義的戰爭比通常的謀殺更壞壞幾千幾萬倍因為謀殺只是殺一個人戰爭販子則是殺成千上萬個人人類同種間的殺戮大致上可分小規模的(殺人犯罪)和大規模的(戰爭)這兩種兩者的根據有生物學上的聯系我已指出過世界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論調︰「殺一個人是犯罪殺很多人是英雄」這種論調不僅是病態的而且還是非常非常危險的說不通的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欺蒙了像德意志這麼一個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的民族

1935年愛因斯坦是這樣說起希特勒是怎樣上台的︰「……他對于環境和天資比他好的一切人都妒忌痛恨到極點……但是真正使得他取得領袖資格的是他惡毒地仇視一切外國的東西特別是歧視一個沒有自衛力量的少數民族那就是德國的猶太人」

要知道妒忌、仇恨已經不單單是政治、經濟學範疇的東西而是犯罪生物學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最新章節 | 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全文閱讀 | 戰爭背後的男性荷爾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