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請到趙雲,劉和感到渾身的不爽。
鮮于銀在邊上想不通,問道︰「那趙雲真是不識抬舉,但少主為何如此厚愛他?」
劉和想了一下,答道︰「我在鄴城被袁紹軟禁的時候,曾經听到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良和文丑倆人談起過趙雲,說此人勇猛,可敵呂布。」
一听到呂布的威名,鮮于銀不自然的縮了縮脖子,但仍有些不服氣,說道︰「我看未必,否則袁紹怎麼會讓這樣的人物賦閑在家?」
「我又不是袁紹,我怎麼知道。」劉和沒好氣地答道,隨後揮起馬鞭,往前急跑了幾步。
這讓鮮于銀嚇了一跳,趕緊追了上去,喊道︰「少主慢走,小心一些。」
當鮮于銀剛剛追上劉和的時候,他們看到迎面正走來一隊人馬。劉和揮手示意自己的隊伍停下,而對方也同時停了下來。兩個小旗互相通報了自己的隊伍,原來是袁紹的謀士,荀諶。兩支隊伍緩緩靠近,當就要互相接觸的時候,劉和看到荀諶下了馬,于是自己也跳下馬來。
「劉和拜見友若。」搶在荀諶前面,劉和先行了禮。
荀諶也抱了抱拳,笑道︰「公子好。」
隨後,他看了看劉和的這支輕騎小隊,奇怪地問道︰「公子不在易京圍打公孫瓚,到我冀州來何事?」
「唉∼」劉和先嘆了口氣,然後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說詞說到,「前些日子,袁冀州書信給我,說是臧洪謀反,大軍即將發往東郡。原本答應予我的糧草已無保障,希望我能理解,並自行解決。可你也知道,幽州本屬貧困之地,又被公孫瓚刮地三尺,哪能找到糧草補給?听說冀州有些許大戶人家存有多余的糧食,或許願意賣給我。」
「哦?那可有找到?」
「唉∼」劉和又是一聲嘆息,不言而喻。
「呵呵。」荀諶笑了笑,說道,「公子不必氣餒,這里過去不遠之處便有一大戶,為毋極甄家,或許能找他們想想辦法。」
「哦?」劉和听到毋極甄家這個名字後,雙眼立刻發了亮,「多謝友若指點,他日必當重謝。」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荀諶客氣道。
隨後他好像突然注意到了劉和的馬,驚奇地問道︰「這匹馬可是公子的坐騎?」
劉和隨即會意,答道︰「正是我的坐騎,是一匹千里良駒。若友若是喜歡,劉和願意雙手奉送。」
「不敢,不敢。」荀諶好像非常害怕似的緊搖雙手,但卻又問道,「公子從何處得此馬?」
「去年年末的鮑丘之戰,有幸大勝,從公孫瓚的軍中繳獲。」劉和答道,然後又覺得荀諶的態度非常奇怪,便追問道,「有何不妥?」
荀諶笑而不語,看著劉和,這讓劉和感到心里發慌。
還好,過了沒多久,荀諶慢慢的說道︰「此馬雖是一匹千里良駒,卻也是一匹凶馬。」
「哦?此話怎講?」
「《相馬經》里說,馬白額入口至齒,名曰榆雁,又名的盧,騎則妨主。」荀諶指著馬頭上的那道白斑,繼續道,「你看這道白斑,從額頭處直至馬嘴,與《相馬經》里說的一模一樣,乃大凶之馬。」
「這就是妨主的的盧?」劉和大吃一驚,隨即便想起了那個從馬上摔下來的劉和,感慨道,「難怪,難怪!」
「難怪什麼?」
「哦!」劉和回過了神,說道,「我是說,難怪我能在鮑丘贏了公孫瓚。原來他們的主將騎了一匹妨主的馬。」
「呵呵,這也是公子的天運。」荀諶笑道。
「哪里,哪里。」劉和客氣了一下,隨後向荀諶作了個大揖,繼續說道,「今天多謝先生提醒,如若不然,他日劉和必將被此畜牲所妨,死不瞑目了。先生對劉和實有救命之恩。」
「公子言重了。」
劉和回頭看了看自己的馬,拍了拍它的額頭,感嘆道︰「可惜了一匹好馬。」
隨後,他又回身問荀諶道︰「《相馬經》中可有記載騎此馬的避禍之策?」
劉和的問話讓荀諶愣了一下,答道︰「荀諶未曾讀到,不過,此凶馬不去騎它也就是了。」
「天生萬物,必有其用,只是吾等愚鈍,不知其用法而已。」劉和看著自己的的盧,一副戀戀不舍的樣子。
「那公子就將它養老送終吧!」荀諶大笑著向劉和告了辭,趕自己的路去了。
劉和知道荀諶是在笑話自己,不過也不以為意。他拍了拍馬頭,轉身就要上馬。這時,鮮于銀跑了過來,說道︰「少主,此馬妨主,還是不要騎了吧。」
「無妨。」劉和大義凜然的說道,「人各有天命,怎會被一畜牲左右。」
雖然嘴里這麼說,劉和心里想的卻是︰「你以為我不想換啊,但是現在怎麼換?如果和你們換,以後還不被你們都給看輕了?」
劉和大義凜然的態度讓鮮于銀十分好感,他突然覺得面前的這個少主好像並不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那樣儒弱。
中山毋極離常山真定只有一天的路程。但劉和一行人離開趙雲家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日落之前又在路上遇到了荀諶,與他聊了一會兒。現在日已偏西,眼看馬上就要天黑,劉和與鮮于銀商量了一下,便決定就地扎營,在這個荒郊野外休息一個晚上,明天早上再趕去中山毋極縣。
命令一下,50多人便立刻分頭行動,打柴的、扎營的、放哨的,取水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劉和什麼也不用干,他找了一塊石頭坐下,看著夕陽,想著心事︰「明天就能到甄家了,傳說中的甄宓倒底有多漂亮呢?」
正在胡思亂想著,手下突然報告,前面過來了一群難民。劉和站起了身,順著手下的指點望去,果然看到了百來人,他們衣衫襤褸,有老有小。鮮于銀已經招呼了十多個手下,組成了一道人牆。他不敢大意,難民和暴民的區別往往只有一念之間。
難民們看到劉和的隊伍,也不敢靠近,卻在不遠處安頓了下來,燃起了篝火。劉和正想派人過去問問對方的來歷,卻看到對面走來了幾個老人和幾個牽著小孩的婦女。
「大人,行行好吧,能不能給點吃的?我們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為首的一個老者拄著一根長木棍,跪了下來,而他身後的人也一同跪了下來。
「你們是誰?從哪里來?」劉和問道。
「我們是從幽州涿郡逃出來的難民。」那老者說道,「那里正在打仗,家里的糧食都被白馬將軍的人搜走了,男丁們投奔了義軍,說是要為死去的幽州牧劉大人報仇。鄉里只留下我們這些老弱婦孺,實在活不下去了,所以逃難出來,或許能找到活路。」
那老者說的淒淒慘慘,劉和感到身邊的侍衛都有些動容,而自己的鼻子似乎也有些酸酸的了。劉和知道,老者口中的白馬將軍指的就是公孫瓚,而他們的兒子和丈夫此時就在自己的軍營里為自己效命。
劉和認為自己于情于理都一定要幫助他們,于是便和鮮于銀商量了一下。自己這行人出來的時候,帶了夠吃二十天的麥餅,在過去的六天中吃了將近三分之一,鮮于銀認為可以將剩下的麥餅留下一半給難民,雖然分配下去每人也得不了多少,但至少今天能讓他們都吃飽。但劉和卻有其他想法。
劉和想把這些人都帶回去。如果自己能夠成功消滅公孫瓚,就能統領幽州西部六郡,那麼這些人就將成為自己治下的子民。打仗需要人口,種田織布也一樣需要人口,劉和自然希望自己統治下的人口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要把這些人都帶回去,就必然會減緩自己的行進速度,而且自己帶的糧食也不夠帶著他們一起回到自己的大營。不過,好在明天就能到達中山毋極,應該能向甄家募得一些糧食。
鮮于銀對劉和的想法不置可否,他不敢冒險,但卻也認為少主的話沒有錯,只是現在手里的食物並不多,且不說明天甄家是否真能給些糧食,即使真能順利回到大營,可大營里的糧草也並不多。
劉和沒有理睬鮮于銀,他把自己想讓這些難民跟著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那老者,但出乎意料的是,老者的答復並不是劉和預想中的千恩萬謝,而是像見到了鬼似的連連磕頭,乞求饒命。
劉和覺得非常奇怪,忙問原因,可那老者除了磕頭乞命之外,什麼也不說。
「你們都是幽州人吧?我就是原幽州牧劉虞的兒子,我叫劉和。」最後,劉和不得不把自己死去的父親搬了出來,「我又不準備加害于你們,你為什麼要這樣?」
一听說是劉虞的兒子,那老者立刻抬起了頭,也不再磕頭乞命了,但卻待在了那里。
劉和讓手下把食物分發了下去,每個人都得到了一張麥餅,可以填個肚子。劉和親自將一張麥餅遞給了那老者,見他把餅撕了一大半揣在懷里,然後一邊吃著剩下的一小半,一邊回答。
原來,之前當老者听到要隨軍後,便立刻想到了菜人。現在這個世道不太平,幽州本是貧困之地,幸好曾被劉虞管理了幾年,倒也發展的不錯,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但是其他地方就一塌糊涂了,青州徐州百多萬人逃難到了幽州。這老者听那些難民講過,軍閥間互相混戰,軍糧不夠,就到處抓人以充軍糧。後來,他們發現強行抓人容易遭到非常強烈的反抗,得不到什麼便宜,于是就有了誘騙難民的方法。他們會說,去軍營效力就能吃飽肚子,但難民一旦到了軍營,就會被立刻圈養起來,隨吃隨殺。
劉和听了之後,毛骨悚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