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城的都市傳說
上個世紀的電影人可能想不到,21世紀,青少年文學改編會佔據如此龐大的電影市場份額,且有逐年看漲之勢。有《暮色》、《饑餓游戲》這樣賺到喜笑顏開的大贏家,有《納尼亞傳奇》、《波西-杰克遜》這樣發揮穩定一續再續的,有《溫暖的尸體》、《關鍵第四號》這樣差強人意的一部鮮,也有《黃金羅盤》、《宿主》這樣野心甚高的大悲劇。這其中真正票房得意又口碑沖天的,唯一套《哈利-波特》。《聖杯神器》的原著在一眾暢銷小說里並不出挑,但從電影的世界觀設定看,它頗有野心——並不理會那些俊男靚女與搞怪噱頭齊飛的同僚,直接向宗主級別的《哈利-波特》做了看齊,只不過經過一番巧妙的變體。
《哈利-波特》是听覺系,正反派的法力來自背誦和饒舌,念出繁復的咒語是克敵的絕招,《聖杯》則是視覺系,獵手與魔王的偉力訴諸于臨摹和繪畫,形形色色的符咒圖形構成了法力的源泉。無論正邪人魔,肉身其實脆弱無比,一扇木門就能擋住殺手,張牙舞爪的怪物被煤氣爆炸轟死、被噴火器燒死、被利刃砍成渣渣,決戰處父子倆比拼刀劍,一招一式結結實實的打,連輕功和內力都沒有——也是哈利波特世界觀之一脈相承。想想法力高超的哈利和伏地魔對決,摔的那叫一個灰頭土臉,想想棄了魔杖的巫師會被虐的多慘,《聖杯》的帥哥美女好歹拳腳兵器上有一番修為,護顏功夫也更出色,惡戰之後只是嘴角帶血,俏臉依舊呢。
兩片的世界觀最重疊之處,則是在現實的世界底下,隱藏一個截然不同的魔域。倫敦換成了紐約,九又四分之三車站換成了荒敗的教堂,穿過表象,背後一樣別有洞天。暗影獵手可以自由控制對人類不可見,比霍格沃茨的巫師巫婆們更容易大隱隱于市,也更適合搞惡作劇。昔日不乏哈利-波特的粉絲去倫敦車站尋蹤,如今亦有不少《聖杯》讀者與觀眾在紐約城玩起搜索游戲,滿足將信將疑的好奇心。粉絲集群行動,等同于自發的病毒營銷,《聖杯》將來推出續集,大可在此做文章,以尋寶獵奇做噱頭,營銷上以小搏大。
其實許多國際大城市都有各自的都市傳說,華語片也可從容挑選(拜托不要再是上海)實踐,一旦化作銀幕真實,便是比《唐山大地震》更具吸引力的城市活廣告,增加知名度和旅游收入不在話下。《龍虎門》曾經玩過這種架空,大廈手機棒球的世界里,門派分明武功玄奇,可惜全然虛構,如果點明都市名稱,又將反派魔殿在某個著名的地標里,就平添意趣了,扯遠了。
美國的科幻魔幻青春片和中國的武俠片一樣,一旦牽扯到上一代恩怨,必會冒出些始料未及的親緣關系來。《聖杯神器》後半截果不其然,「我是你的父親」、有情人終成兄妹等 里啪啦蹦出來,與當年《星球大戰》如出一轍。但制片方一點也不擔心,以95後為主力的觀眾群,沒幾個會去補習出生前十幾年上映的老片。而且別忘了,《星戰》當年走的,也是令青少年如痴如醉的偶像路線,所以換個角度,看作致敬亦無不可。這便是好萊塢的高明之處,不斷使用重復而有效底路,俘獲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觀眾,直至成為幾十年的忠實擁躉。即使他們日後年歲漸長,不再欣賞迎合青春期的那幾板斧,總有新的年輕人在前赴後繼,為票房添磚加瓦,這便是青少年電影持續走俏的原因吧。
非主流天使在人間
本片是根據美國暢銷的奇幻小說《聖杯神器》系列拍攝,原小說一共有6部,講的也是超自然背景下,青少年談情說愛斬妖除魔的故事,所以很多人都會拿來跟《暮光之城》對比,確實也是,時下北美青少年流行文化中,《暮光之城》《饑餓游戲》《哈利•波特》什麼的,都是幻想題材為背景,《聖杯神器︰骸骨之城》顯然也是瞄準了前者們的成功。
第一部《骸骨之城》的第一主角是個女孩,這跟《暮光之城》《饑餓游戲》很像,看來針對少女觀眾,滿足懷春少女們的浪漫夢想,是從小說到電影的主要受眾心理。《骸骨之城》構築了一個龐大的世界觀,主要是講世界上存在著超自然的力量,有一類人叫「暗影獵人」,他們喝過天使下凡後拿來的聖杯里的水(血),然後就有了神力,可以與世界上的惡魔作戰。在《骸骨之城》的設定里,超自然的人和物只有掌握了超自然能力的生物才能看到,所以超自然世界實際上是和人類世界並存的,但它們對于普通人來說,完全是透明不見的。
女主就是一個出身「暗影獵人」世家的超自然女精靈,但她的秘密一直被媽媽苦心遮擋,直到長大後才明白——借用精神分析學的方法,這里有一個重大的隱喻︰女主發覺自己「暗影獵人」的真實身份,就是女孩青春期性成熟的表征,她所即將經歷的愛情和戰斗,就像是青春期後的女性,要在情感和職場中奮力拼搏。
說到「暗影獵人」,本質上是「半天使」,就是天使和人的混血——喝下聖杯里液體的行為,也是性行為的精神隱喻。天使這東西,中文化里其實沒有,美國大眾文化中奠使的概念,來自于猶太-基督宗教。在亞伯拉罕諸教中,天使的希伯來文原文是「使者」的意思,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都存使者這一概念,在中文中翻譯為「天使」。在最初的猶太宗教中,天使是聖經中所提到的一種大能的靈體生物,具有自由意志。《骸骨之城》里奠使概念,自然來自于基督教聖經的記載中,雖然聖經沒有直接記載天使被造的過程,仍然可以由聖經了解,天使是耶和華所造,在創造天地萬物之前就已被造。天使與人一樣,都有位格,格包括心思、情感和意志三大要素。在這方面,天使與人沒有差別,但兩者的存在方式卻不同。天使是「沒有的位格」,而人類則是「有的位格」。天使是為了侍奉耶和華、歌頌榮耀神、給耶和華工作而被造的。天使有自由意志,所以接受耶和華命令的時候,可能作出接受的反應,也可能作出拒絕的反應。
看過一集《南方公園》,講EMOer、哥特族、吸血鬼愛好者等青少年亞文化群體的差異,當時就覺得很長見識。特別是這個EMOer,其實跟國內的非主流很有幾分相似。譬如片中出現畫著眼線的高以翔,那是EMOer還是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