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三卷新官上任
第23節第二十三章基層走訪(9)
第二天一大早,林志強便接到了第六公司梨山水泥廠廠長鄧啟文的電話,鄧啟文在電話里說道︰「林董啊,你們在中原市哪個賓館住?我們這兒的道路昨天晚上才搶修好,我現在就派人去接你們好嗎?」鄧啟文在電話里的聲音顯得十分的熱情,此刻他正為昨天沒能及時把林志強等人接回來而覺得很內疚,自己的頂頭上司到自己單位來了,自己卻因為公路發生山洪而無法前去迎接,本來這送上門的一個拍馬屁的機會,如今卻白白地給丟掉了,鄧啟文心里說,這個該死的山洪,怎麼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林董事長到廠里調研的時候來?真是氣人啊!
後來這時間也沒有過去多久,水泥廠廠長鄧啟文就親自帶著一個秘書,開車在前面給林志強他們帶路了,從這個中原賓館到梨山水泥廠其實並不是太遠,開車到水泥廠那里也就是半個小時車程左右,鄧啟文的汽車在前面引著路,後邊是司機小羅開著車後面跟著,路上也沒有踫上什麼特別的情況,盡管昨晚上才搶修好的道路,但如今這一路上卻沒有特別的,十分順利地開進了梨山水泥廠的廠區。
梨山水泥廠是第六公司的一家下屬企業,自從水泥廠開始生產以來,那廠里的經濟效益就幾乎沒有好過,當然那廠里生產的水泥因為在運輸方面有點月兌節,那生產出來的水泥運不出去,這也是主要的問題之一。自從水泥廠成立四年多以來,好在是第六公司的所有的項目部和指揮部在施工方面,需要用水泥的話,都必須要從梨山水泥廠里進,要不然這個水泥廠早就存活不下去了。
而且這廠里職工的收入普遍都不高,現在成了一家讓許多人都質疑的企業,很多人認為既然這個水泥廠銷售始終上不去,這樣拖下去,只會越拖越死的,還不如早點把它給關掉,還可以少虧點錢。第六公司很多任的領導都對當時把錢投到中原市那里建這樣的一個水泥廠,都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當時去做什麼不好,偏要去做這麼一個水泥廠。
但林志強卻始終抱著一個這樣的態度︰但現在就算是再說破天都沒有用啊,說這個水泥廠不該建,但現在他已經存在了,莫非你們現在去搞死它?不可能的啊……而現在廠里積壓了很多水泥在廠里,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想辦法怎麼樣才能把運輸這個問題解決了,只有把運出去的問題解決了,然後再堅持把好水泥的產品質量關,相信問題就不會太大了的。所以林志強就一心想等待有機會把通六縣一區的公路修好,可能那銷售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但林志強也十分明白,這修路是個慢活,何況現在工程都沒有立項,要想等待工程真正上馬,還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所以現在水泥廠存在的問題,是既現實又殘酷的,所以林志強他現在也不和鄧啟文表態,等回去由班子成員討論決定可能會好點。
這水泥廠里產值利稅一路下滑,逐步由一個新興的企業變成了一個虧損企業,後來更是處于半停產的狀態,大部分員工都無事可做,下了崗。
林志強一行人又走訪完了梨山水泥廠坐上返程的汽車之後,林志強的心情開始變得越來越沉重,從這次的到廠里的調研工作,使他真的感到當時的領導真的存在十分盲目的問題,這個水泥廠不但是在運輸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它的銷路和產品質量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廠里的情況都不容樂觀,與新興皮鞋廠存在的問題大同小異。
林志強想,第六公司下屬的這些企業好像都患上了同一種流行病,都存在盲目決策、管理混亂、鋪張浪費、效益低下的問題,而且發展軌跡和歷程具有驚人的相似性。都是在計劃經濟年代憑借國企的壟斷地位順風順水,毫無阻礙地發展,平淡無奇,沒有經歷過一點風浪和考驗;然後在改革開放,市場放開以後經歷挫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無所適從,再然後又有一位勇于改革,拼搏進取的企業領導者和改革帶頭人把企業從低谷中帶出來,再創輝煌,達到新的巔峰。
可是好景不長,企業進入順境後企業管理者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意志消沉,不思進取。有的甚至貪圖享樂,腐化墮落,直至把企業家底敗光,使企業重新面臨絕境。
真所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第六公司下屬的這幾家企業的命運幾乎完全寄托在了少數明星企業家的身上。而且,據林志強所了解到的,中原縣的幾家國有大型企業幾乎都走過了這樣一個曲折多變的波浪型的發展歷程。
國有企業好像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怪圈,始終無法擺月兌這種宿命的興亡周期律。報紙和雜志上經常有專家學者撰文討論分析這種現象,指出造成國企的這種尷尬現象的原因在于國企的產權不明晰,責任缺位,企業只不過是明星企業家們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驛站,無論干得好與壞最終都得離開它。干好了提拔升官,干不好被免職調離異地為官,無法真正做到與企業生死與共,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明星企業家們對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期行為,沒有長遠目標和打算,更沒有所謂的百年大計,這就是導致國企短命,曇花一現的根本原因。
而破解這個難題和頑癥的最佳辦法就是進行產權改革,明確責任,使企業管理者擁有股權,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從而才能真正做到與企業生死與共,把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從而使企業實現永續經營,長遠發展。
但是在產權改革,讓企業管理者們持股的問題上也不是沒有過爭論,有一些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國企是國家的資產,是屬于全體國民和整個國家的,不能淪為某個或某些管理者的私人財產。國企管理者們只不過是國企的管家,管家領到了工資和報酬就應該付出勞動和心血,盡心竭力經營管理好企業,這是天經地義的。不能因為管家做好了本職工作,管好了企業就要取主人而代之,從奴僕升格為主人。
國有企業是否都要實行產權改革,使管理者們擁有股權,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學領域的課題,林志強不是經濟學家,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但是作為第六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他卻必須作出決斷,通過改革使第六公司所屬企業,陷入困境的國企起死回生,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是他作為一個企業的第一管理者的職責,同時也是當務之急。
林志強在結束了對平湖市和平湖地區下屬國有企業的調研活動後,又帶著公司的部分班子成員等一幫人順道到中原地區附近的幾個鄉鎮看看,再順便做做調研工作,因為他早就听人說現在農村里的日子好過一些啦,所以他也想看有沒有什麼見子打子的好路子,這才帶領調研組一行人馬不停蹄地跑了好幾個鄉鎮。
林志強要為那個中原公路至臨梨公路這個高速公路工程的可行性,也好為自己的企業攬上一個工程做努力啊。
中原市位于東南省中部平原地帶,水量豐沛,河流眾多,氣候適宜,自古以來就是水鄉園林,魚米之鄉,曾經是東南省首屈一指的糧棉產地,富庶之鄉。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各地都刮起了一股大辦工業之風,並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看起來仍然是把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但實際上是以工業為核心,以商業為龍頭,強調突出工商業,農業處于從屬地位,加上國家長期以來對農副產品實行指導價格,農業效益比較低下,更加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民們每年種個一畝三分地,收獲的糧食留足口糧,銷售余糧,再刨去農藥化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開支,手里基本上就沒有活錢了。有的人在糧食之外再種點棉麻等經濟作物,賣了以後換點零用錢。
農村精神物質生活貧乏,年輕人耐不住農村的寂寞,成群結隊,拉幫結伙地出外打工,遠走高飛,一年回來一次過春節。有點手藝和闖蕩精神的中年人也進城打工,或經營點小生意,試圖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青壯年,有本事的人都走了,村里就只剩下一些老弱婦孺了,因此日漸蕭條、冷清。
林志強等人先是到了和政鄉,在鄉黨委書記郭任海和鄉長李志華等人的陪同下到張河村里去訪問考察。眼下正是初冬時節,樹木凋零,田野荒蕪,一派蕭瑟肅殺的景象。
林志強一行人的車隊開到了村頭,接到報信的村支書村主任等人飛奔著來了,滿臉都是興奮的表情。別看村支書和村主任都是基層骨干,可是平常打交道最多的還是鄉鎮領導,一年到頭也難得和縣里之外的領導見幾回面。村支書和村主任都姓張,兩人跑到林志強等人面前喘著粗氣站住了,不知是因為興奮還是跑動過猛,也許在很少有機會見到城里來的領導,所以面前還有些拘謹,臉孔漲得通紅。兩人站在那里搓著一雙結滿老趼、骨節粗大的雙手,不知是否該主動伸手和城里來的領導的手。看著那城里領導那一雙雙白淨細膩的雙手,又不自覺地在自己衣襟上擦拭雙手,像兩個因為貪玩而把衣裳弄髒了有些難為情的孩子一樣。林志強不禁在心里感嘆,還是農村人淳樸可愛啊,農民們是最可愛的人。
郭任海上前為雙方作了介紹,林志強主動伸出手去,和張橋村的村支書村主任一一握手,寒暄。
兩人都用雙手輕輕捧住林志強的手不停地搖晃,嘴里不停地說道︰「太好了太好了,林書記您能來真是太好了,歡迎您來指導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