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可愛的老百姓 第四節 民心所向

作者 ︰ 寒潭水一色

俺自小就跟著老一輩們去冀西北的崇山峻嶺里,找尋當年他們戰斗過和生活過的痕跡,听的最多得也是他們和當地老鄉們聊家常時講的故事,這些故事沒一個不是和當年的老八路打鬼子有關的。

受這些故事的影響,俺的這本小說里的許多場景啊人物啊戰斗故事啊軼聞啊,不少也是從這些民間故事和傳說中演變而來的。

比如郭家堡子那個藏滿金銀財寶武器彈藥的大山洞,其實就是孟閣臣藏東西的山洞。再比如發大水時楊棒子他們藏身的古墓,現在還在娘子神村東邊呢,據說當年確實有大蛇出沒的。

還有這個鬼子打麻將被武工隊化裝成憲兵端了據點的故事,也是老百姓口里津津樂道的故事,當然故事的主人公也隨著地域的變化出現多個版本,有說是李向陽的,有說是雁翎隊的。

在抗戰史料的搜集中,有些似是而非的民間傳說,令人一時真偽難辨,讀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但是這里選取了一些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來呢,絕不是瞧不起老鄉們的意思,相反,俺更欣慰的是過去這麼多年了,老區的那些依然生活不是那麼富裕的老鄉們,只要一說起當年老八路打鬼子的事情,那可都是掰著手指頭能給你說上一半天的!

這就是民心所向啊!當不在少數的城里人已經都遺忘了或者說對那段民族的抗爭史、血淚史淡漠和冷漠了的時候,還有這麼多可愛的老鄉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一代代地傳頌著八路的故事,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有位老鄉呢是易縣上莊(易縣、淶源縣、阜平縣有許多個「上莊」,這是黃土嶺戰場的那個「上莊」)人,跟俺談民間版的黃土嶺戰斗,即易縣、淶源縣黃土嶺戰場一帶的老百姓口傳的當年戰斗。同一分區楊成武親自擬定的《戰斗詳報》有很大的不同。

老鄉說︰楊成武部隊炮轟阿部規秀的那個炮手是日本人,自己人對自己人,手下留情。所以第一炮、第二炮都沒有打中,是為了通風報信。

但真實的歷史中。晉察冀的「八路」使用日本炮手,還是在解放戰爭中。1945年,八路軍俘虜了大批日軍技術人員用于自己的部隊,主要是醫務人員、機械人員和炮兵。至于日本炮手在炮擊中頭一炮放空,打出要炮擊的信號,是出自薩蘇的書。那時雖然還叫「八路」,但戰爭的性質已經變了。變成了主要是中國人打中國人,所以才使用日本炮手。抗戰八年期間,八路軍是從未使用過日本炮手的。

老鄉還說,他們那里的老人們曾講到︰「八路軍的一電話班在上莊子的南山黑鷹窩被鬼子包圍。九名戰士全部犧牲!」

當時俺朋友曾反復對這位老鄉說︰「您說的這件事很重要,我第一次听說,以前並不知道。任何史料也沒有記載。」

因為第一︰楊成武的《黃土嶺戰斗詳報》中對此事只字未提,如果確有此事,楊成武不能不提及到;第二。據我所知,雁宿崖、黃土嶺兩場戰斗,一分區電話情報站(不是電話班)就設在通向雁宿崖、黃土嶺的必經之路上下台莊北邊的台上。站長田慶祥、兩個工作人員陳國珍、李家生。陳國珍就是上下台人,李家生是山西人(廣靈或靈丘),四十年代初被日軍掃蕩中抓住。在插箭嶺據點犧牲。

所以,民間故事,不一定準確。但人家山里人肯代代口傳下來講你八路軍的故事,就是看得起你。對這種來自民間的積極性,鼓勵都來不及,干嗎還去質疑它,打擊口傳人的積極性。你如果有空,去淶源縣境內的黃土嶺戰場(從易縣上莊子往西不多遠就到),當地自辦黃土嶺戰斗展覽館(門票10元)的一位當地老鄉,會一本正經的手指著一座小廟告訴你︰黃土嶺戰斗時,楊成武就在那里指揮的戰斗。你好意思打擊他的積極性說不對嗎?

出版了諸多中國抗戰書籍的薩蘇,在寫到黃土嶺戰斗部分時也會詳細告訴你楊成武如何在戰場上命令部隊進攻或撤退。

比如︰「雁宿崖和黃土嶺兩仗的指揮官,卻是一分區的司令員楊成武」,這話沒錯,因為沒有明確說明指揮官楊成武的所在地點。下面這一句就有點問題︰雁宿崖戰斗,「楊成武的指揮十分出色,他是利用日軍在清早……」

還有,黃土嶺戰斗,「發現日軍要跑,楊成武果斷下令各路部隊發起總攻。」

老薩和那位淶源縣的黃土嶺當地村民一樣,確實都不知道雁宿崖、黃土嶺戰斗中,楊成武始終都未出現在戰斗現場。但這與楊成武是雁宿崖、黃土嶺兩場戰斗的指揮者的身份毫不矛盾。不在戰斗現場,為什麼就不能是指揮者呢?

薩蘇的文章中︰「關于雁宿崖之戰,網絡上也可以查到資料,但是,我認為是不夠全面的。我在機場工作時候的一個老上級,原是八路軍團長出身,親身參加過這次戰斗,自述此戰下來自己的一個團只夠編成一個營了,極言日軍抵抗之瘋狂,與八路軍堅決殲滅被圍日軍的決心。」

不知道老薩這位老上級當時是哪個團的?老薩說︰「我那個老上級的團,是個地方團,當時也在跟著一分區‘學打仗’。」是不是三分區的二團?但這個記憶應該與事實有誤。雁宿崖戰斗,參戰的共三個團,一分區主力一團、三團;三分區主力二團。

雁宿崖戰斗中,三團將自己的一個營配給了戰斗力較弱的二團指揮。在戰後楊成武上報給晉察冀軍區的《戰斗詳報》中︰「我軍傷亡、消耗︰負傷372名。其中營級2名、連級21名、排級31名、班級52名、敵工干部1名、戰士265名。陣亡136名。其中連級1名、排級12名、班級16名、戰士98名。失去聯絡︰37名。」

這還是三場戰斗(雁宿崖戰斗、黃土嶺戰斗、撤退回來的反報復戰斗)的總計傷亡人數。老薩的那位老上級沒考慮到︰如果八路軍在雁宿崖一戰的損失太大,就不會有後來的黃土嶺戰斗。因為1939年那一年,晉察冀就編成了幾個主力團。前一仗把主力打殘了,你再沒有其余的主力部隊可打。正因為雁宿崖戰斗八路軍的損失不大,這才激發的戰斗熱情,有了後來的黃土嶺戰斗。

所以,口述歷史,當事人的記述比較準確,如果是局外人,準確性就差了許多。當地老鄉的口述只是民間故事。而如果沒有去做深入的調查和取證,就直接拿來作為證據的,就經不起推敲了。

有一次,看到還是權威刊物上登載的一篇老同志們座談會後整理的回憶性文章,乍一看還是活著的老八路呢,這講的故事該是言之鑿鑿了吧,其實也不然!

那文章里這樣描述,1937年10月底,剛打完腰站阻擊戰和馮家溝伏擊戰的獨立團,乘勝追擊了五十多里,一營(營長曾保堂、教導員張文松、副營長袁升平。一連連長張德仁、二連長楊上、三連連長宋玉琳)一直追殺到淶源城下。楊上第一個沖進了淶源縣城。敵人又從淶源東撤,一營隨即光復淶源,二營繼續向東追擊。

注意,問題從這里開始了。綜合了軍史和幾位一分區領導一級的回憶錄去看呢,不對了!

當時打下淶源縣城的獨立團,並沒有全力以赴,繼續向東,進軍被稱為「北岳首縣」的河北省易縣,而是兵分兩路,楊成武親率獨立團的一營、三營(營長黃壽發、教導員李水清、副營長邱蔚),北上相對貧瘠的河北省蔚縣(當年隸屬察哈爾省),而留下老陝較多的二營(營長季光順、教導員張襄國、副營長肖思明),獨自向易縣進軍。

二營進軍易縣的過程中,佔據了易縣境內的紫荊關,恰好這時從一一五師派到獨立團的鄧華、陳正湘、羅文坊等干部來到二營,于是,陳正湘做主,以一個連繼續守住紫荊關,兩個連從紫荊關長驅直入,沿當年的淶易公路去攻打易縣縣城。此戰一下得手,獨立團在易縣威名大震。

抗戰初期被稱作「北岳地區」的河北、察哈爾、山西交界處的各縣人口,每縣均不過十數萬人。比如獨立團先後控制的淶源、蔚縣、廣靈、靈丘、宛平(今天的門頭溝)、淶水、滿城,每縣都不過十二三萬人口,唯獨易縣,人口三十萬出頭,是個大縣富縣(當然跟富庶的冀中沒法比,冀中一個縣動輒就有四五十萬人口)。

問題在這兒︰既然易縣如此重要,楊成武自己就已經親身到達了紫荊關,為何楊成武不一開始就將易縣取之在手?非留待一年多後的1939年初,易縣土著軍事力量孟閣臣、趙玉昆做大之後才奪之?

這就說明即使是老人們的回憶錄,因為相差的年代問題,記憶上也會出現問題,俺個人這些年研讀資料下來,感覺還是剛建國的時候,軍委下令讓各部隊的師以上的干部寫的回憶錄較為準確,原因很簡單,離戰爭年代年頭不長,記憶較為準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最新章節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全文閱讀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