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棒子在紅軍時期就是團長,後來一、三軍團合並,變成了連長,到抗戰爆發時是副營級,然後是團長,又一路降下來,接著又一路升上來,變成大軍分區的司令員,能做到這點,和他的背景是絕對分不開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六分區的黃司令員要去陝甘寧之際,軍區要把楊棒子扶到統轄兩個軍分區的位置上,其實除了戰功和指揮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楊棒子從延安到麻田的八路軍總部,再到晉察冀,都是那條最主要的紅一血脈的人!用的放心,絕對信得過!
「山頭」,是對革命戰爭時期,不同根據地、不同部隊序列的群體的一種別稱(或俗稱)。由于歷史的原因,我軍是由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的,隨著革命戰爭形勢的變化,各個「山頭」又發生分化、重組和衍生,關系非常復雜。
我軍的「山頭」是歷史形成的,它並非人為「拉幫結伙」的結果。而且各個「山頭」也都曾在革命戰爭時期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山頭」的歷史地位是這個群體在革命戰爭時期所作出的貢獻奠定的。
前面說過了紅一體系了,再說說其他幾個體系。紅二方面軍:二方面軍實際上是到了長征即將結束時才成立的,開始時一直稱為紅2、6軍團。
紅2軍團是賀龍的部隊。南昌起義失敗後,賀龍沒有象劉伯承、葉劍英那樣到蘇聯留學,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隊伍,建立了紅4軍。後與洪湖地區周逸群、段德昌、許光達的紅6軍合並。建立紅2軍團。這支隊伍最多時曾達到三萬人。但兩任政治領導都起副作用,影響了部隊的發展。先是鄧中夏來貫徹立三路線,使部隊遭到極大損失;後來的夏曦貫徹王明路線,更是亂殺一氣,懷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軍出身的領導干部幾乎被殺害殆盡,一度全軍團只剩下三個半黨員:賀龍、夏曦、關向應和盧冬生。軍團也縮編為紅3軍。
紅6軍團原是中央紅軍系統的,前身是紅3軍團的紅8軍和湘鄂贛地方部隊紅18軍。後來為了牽制敵人,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從湘贛地區趕到湘鄂西與2軍團會合,一起活動。
由于任弼時黨內地位高,兩個軍團會,得以解決夏曦問題,挽救了紅2軍團的命運。2、6軍團與四方面軍會師後。按中央指示,2、6軍團加上羅炳輝的9軍團(當時歸屬四方面軍指揮。改稱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的代表人物是賀龍元帥,蕭克上將。
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前身是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建立起來的鄂豫皖紅軍。最早部分是黃麻起義余部組成的第七軍,後改稱11軍31師;商南起義部隊為32師;六霍起義部隊為33師。創始人吳光浩軍長犧牲後,徐向前接任軍長。後11軍改稱紅1軍,許繼慎任軍長。後來,1軍與蔡申熙的15軍(原3軍團8軍余部發展起來的)合並,改稱紅4軍,曠繼勛、徐向前先後任軍長;同時,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隊25軍;不久,4軍、25軍合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實際由張國燾控制。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後,在那里建立了川陝根據地,鼎盛時期有5個軍,近10萬人。紅四方面軍一號人物張國燾,二號人物陳昌浩,三號人物徐向前,但政治上有張國燾做主。
一、四方面軍長征中先聯合又分裂,造成了兩軍的嚴重對立。本來四方面軍人多勢眾,但先是張國燾南下戰略失敗,隨後西路軍失敗,兩個軍全部損失,只有**率領一小股部隊逃出,連總指揮徐向前都是要飯才回到陝北的,這使得張國燾底氣大虛,從此雙方攻守逆轉。四方面軍將領多進入紅大受訓,尤其是抗戰爆發後,許多都被分遣至其他部隊,沒有回原紅四方面軍部隊。
紅四方面軍的代表是徐向前元帥,洪學智、許世友等上將。
陝北紅軍:陝北紅軍從規模和影響上講,不能與三大主力紅軍相提並論,但它在紅軍的存亡絕續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說到陝北紅軍,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紅軍。當初鄂豫皖紅軍主力西征四川時,留下了一小股部隊紅25軍,由沈澤民、徐海東、吳煥先率領,在當地打游擊,後來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就是這支部隊的。但這支部隊在蔣介石的重兵圍剿下很難繼續立足,于是在沈澤民犧牲後,由中央派來的軍長程子華和徐海東等人率領也開始長征,並最先到達陝北。到陝北後,他們發現那里有劉志丹的兩塊小根據地,于是兩支部隊合並,建立了紅15軍團,徐任軍團長、程任政委、劉任副軍團長。
正宗的陝北紅軍其實是很弱小的,但這支小部隊卻出了個大人物高崗,此人曾一度被**作為接班人培養,地位和劉、周並列。
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時,從出發時的八萬人減少到八千人,1、3軍團合並為1軍團,于是15軍團加入進來,組成了新的紅一方面軍。徐海東服從中央指揮,對中央幫助極大。因此**一直很感激徐海東,稱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盡管他後來因傷病長期休養,沒有工作,但55年授餃時仍排為第二大將。
二、抗戰時期
抗戰時期,原來的四大山頭逐漸演變為五大山頭。
115師說過了,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治部主任關向應。下轄358旅,旅長張宗遜。為原2軍團部隊;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為原6軍團部隊。由于賀龍過于看重統一戰線,該師不注重建立根據地,一直發展緩慢,是幾支部隊中最弱的,該師建立的晉綏軍區與其他幾大根據地相比要小的多。擔任120師副師長是蕭克一生最輝煌的時候,後來就不再得志了。八路軍中另外兩位副師長聶榮臻和徐向前後來都是元帥,蕭克卻只授了個上將軍餃,這主要是因為二、四方面軍會師時。蕭克支持張國燾,被**視為「叛徒」。王樹聲盡管在一、四方面軍會師時也堅決支持張國燾,但他本就是四方面軍的人,各為其主,也不為過,**能原諒他,55年仍授他大將軍餃。而蕭克是毛在井岡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張浩(**堂兄)。恢復政委制後。鄧小平接替因病去職的張浩,擔任政委。下轄385旅。旅長王宏坤,為原4軍部隊;386旅,旅長陳賡,為原31軍部隊。該師活動範圍主要在晉冀魯豫地區,以385旅為主建立了太行軍區,386旅為主建立了太岳軍區,還有陳再道的冀南軍區,後來,115師的冀魯豫軍區也劃歸129師管轄。
原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既包括原中央紅軍留下的部隊,如陳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紅25軍留下的部隊,如高敬亭部;還有誰也不屬的小部隊,如閩東的葉飛部。盡管它是個軍,但級別只能與八路軍的師平級。這又形成一個新的山頭。不過,中央從八路軍派出了大量部隊加入新四軍,使新四軍的成分大為改變,後來,只有粟裕的一師和譚震林的六師是比較純的新四軍部隊,其他幾個師都是原來八路軍的部隊了。還有個特殊情況:**的新四軍五師,雖然名義上屬新四軍序列,但它歸中央直接領導,其實是個小山頭。他的部隊既不是由原南方游擊隊組成,也不是八路軍部隊南下,而是**從延安帶一部分干部過去自己發展起來的。到抗戰後建立了中原軍區,更明確月兌離了新四軍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原來的五大山頭格局不變,但地域發生了巨大變化。
東北:抗戰勝利後,中央原準備派**到山東軍區接管115師老部隊,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關,和國民黨搶佔東北地盤。
中央調遣出關東北的部隊,基本是抗戰期間分散的原115師各部的復盤。山東軍區的老部隊(原115師343旅發展起來的)和新四軍3師(原115師344旅發展起來的)從海路陸路分別進入東北,建立了東北根據地。隨後建立了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此時,這支部隊已不完全是原來意義上的「紅一方面軍」山頭了,高級指揮員里四方面軍的干部也很多。程子華的冀察熱遼部隊原屬晉察冀軍區,但解放戰爭初期晉察冀連戰失利,晉察冀與冀察熱遼已被國民黨部隊隔斷聯系,冀察熱遼部隊遂改隸東野指揮。
東北(四野)出了兩位元帥、三位大將及一大批著名戰將︰代表人物有**元帥(黨、政、軍一把手——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在軍隊方面有羅榮桓元帥、黃克誠大將、肖勁光大將、譚政大將,以及劉亞樓、李天佑、韓先楚、洪學智、鄧華、黃永勝、呂正操等一批著名上將。在黨政方面還有陳雲、高崗、張聞天等。
華北:華北「山頭」屬于「115師」的分枝。抗戰勝利後,晉察冀和其他戰略區一樣分為兩攤,主力部隊組建為野戰軍,軍區管地方部隊和後勤供應。劉鄧大軍南下後,原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並,建立了華北軍區。1949年全軍整編時,華北野戰軍未加入野戰軍序列,沒有授予「野戰軍」番號,三個兵團直接受中央指揮(第一兵團單獨執行圍攻太原作戰;二、三兵團劃歸東野林、羅、劉統一指揮)。後來,18、19兵團都劃歸一野序列。
華東:以原115師為主的山東部隊進軍東北後,原山東軍區交給新四軍,陳毅任司令兼新四軍軍長,原新四軍的地盤建立華中軍區暨野戰軍,由張鼎丞任軍區司令。當時的華中軍區受陳毅指揮。同時,陳毅對山東軍區的原八路軍部隊指揮也不順利,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指揮員時有沖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戰爭初期華東戰場形勢並不樂觀。鑒于此,中央決定華中、山東合並為華東軍區及華東野戰軍,這才擺月兌了被動局面。
在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五大「山頭」中,東北與華東(山東、華中)、晉察冀(華北)這三個「山頭」是血脈相連的,都與115師有著割舍不掉的血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