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謂的圈子,必然只有同類人才能參加。♀在這個圈子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以群體的力量來完成個人力量的提升。這個圈子具有一定的互溶性,但同時也具有相當大的排斥性,比如,「圈外人」常常被打上「沒有共同語言」的標簽,而被拒之門外。大腕背後的大腕王中軍的圈子里盡是大腕,富豪中的富豪李嘉誠的圈子里盡是富豪。「圈子」,代表了你的社會地位,代表了你的能力大小。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貼有不同的「標簽」,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標簽的背後就是一個「圈子」。
但是華國人大多還局限在傳統的關系模式中,更傾向于經營閉合型的關系網,即只關注與自己的工作生活關系十分密切的關系網,不善于開拓。這使得關系經營不具開放性,人的進步也受到了局限。因此,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是小人物,做不成任何大事,就是因為他的圈子小,圈子能量也小。
很多情況下,密切的關系對于促成一件事情的確具有重要作用。這種關系代表著信任和文化的融合。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最近的關系往往對一個人的前途沒有多大作用。只有建立開放型的關系網,不斷更新自己的人脈關系,自己才能不斷突破。中歐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肖知興說︰華國的社會結構是一個圈子結構,只不過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人們會不斷更新拓展自己的關系網。另外,一些社會學家曾經做過專門的調查。窮人的思維方式大體相同,富人的思維方式卻各不相同。就是因為窮人們喜歡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中,而富人則樂意結交各種類型的人。願意進入各種類型的圈子,把陌生人變成熟人,把陌生圈子變成自己的圈子。
鄧拓是北京某俱樂部的創始人,2005年,他在一個開放型的聚會上認識了一些it界的重要人物後,萌發了建立俱樂部的念頭。可是他的俱樂部第一次聚會偏偏是一個暴雨傾盆的夏夜,他有些焦急,不知道這些有身份的參會者是否會因為這場暴雨而取消聚會。
讓鄧拓驚喜的是,俱樂部會員居然沒有一個違約。而且都提前到達。鄧拓非常高興,同時也非常感慨︰進步的人對知識的渴求程度如此之高,對交流的渴望如此之強,讓他始料不及。
圈子已經成了華國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越是有影響力的圈子,人們進入它的渴望就越強。但是拓展圈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進入圈子都需要「門票」,即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符合這種文化特色的人即使勉強進入這個圈子。也容易被排擠出去。那麼怎樣進入更高階層的圈子呢?
想當年,馬雲還是電子工業學院的一位專業講師時,就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
為了貼補家用,馬雲去夜校做兼職。來听課的有很多都是做外貿生意的老板。馬雲是一個爽性之人,與他們言談甚歡。在那個階段,有很多老板都成了馬雲的朋友。
1995年。馬雲創辦華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華國黃頁,那時互聯網對于華國人來說還很陌生。人們完全不相信馬雲的互聯網理念,把他當騙子的比比皆是。因此,馬雲的創業之路非常艱難。
為了發展公司業務,馬雲開始給身邊的朋友打電話,給他們講解自己所要做的網站,並承諾開始的時候免費。♀雖然這些朋友對網站仍然半信半疑,但是為了給馬雲面子,也將就著做了幾個。有一個朋友,因為非常敬佩馬雲,還資助了他6000元錢,錢並不多,卻是華國黃頁的第一筆收入。
1999年,馬雲正式辭去公職,創辦阿里巴巴,踏上了電子商務應用的探索之路。阿里模式的嘗試,不但使馬雲獲得了成功,還使馬雲收獲了一個精英團隊。阿里巴巴是一個群體的公司。無論是淘寶網、支付寶、阿里媽媽還是阿里軟件,都是一個團隊在運作,在馬雲這個總設計師背後,有著無數的優秀設計師和技術員。馬雲創造了華國創業者始終不離不棄與各路頂尖人才不斷匯涌並行的奇跡。
現在被定格為阿里巴巴創辦人的蔡崇信,他本來是到阿里巴巴來探討投資的,結果,被馬雲的魅力和思維方式所打動,寧願拋下75萬美元年薪,加盟阿里巴巴,只領取500元薪水。蔡崇信帶來的不只是激.情和視野,還帶來了國際大投行高盛的人脈。
再說2000年5月加盟阿里巴巴的吳炯,曾經主持美國雅虎公司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他是效率卓著的雅虎搜索引擎及其許多應用技術的首席設計師,作為唯一發明人,他在1999年獲得美國授予的搜索引擎核心技術專利。但是他卻毅然放棄了雅虎的職位,投奔阿里巴巴,吳炯的決定影響了一大批 谷華人精英加入到阿里巴巴在美國的研發中心。
2001年,在ge(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作了16年的關明生加入阿里巴巴就任coo(chiefoperatingofficer即首席運營官);2003年,微軟(華國)原人事總監和聯想網站原財務總監加盟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負責市場的副總裁是美國運通卡的市場總裁,美國人;阿里巴巴的戰略副總裁sanjay是印度人……
這些優秀的人才最後都在阿里巴巴定格,讓馬雲這個本來就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創業者更加富有人格魅力。
作為一個領頭人,馬雲給這些頂尖人才展現的是一個持續的顯現思維的刺激,是身體輕盈、思維敏捷、謙虛包容的形象,這就是馬雲所具有的人脈力,也是他能攏住青年才俊很重要的因素。
其實,每個人的資歷不同,能力不同,但是卻都有交朋友的能力,也就都有成大事的能力。馬雲所說的「人人都可以成功」,其內涵也就在于此。
曾有一個商人,學歷不高,能力不強,經營跨越行當的十余種產品,卻都順風順水,有人問他的成功之道,他說︰「我的朋友如麻密,走遍天下無顧忌。」這句話雖然有調侃之意,卻是成功的硬道理。任何一種知識,任何一個項目都會有人懂,所以,成功的人從來都不要求自己做「萬事通」,他們所作的功夫,就是「萬人通」,他們最高的技能就是編織操縱人脈的能力,他們廣交朋友,博納雅言,于是人心所向,于是路寬事順,于是功成名就。
成功的人千千萬萬,成功的理由萬萬千千,可是誰也躲不過人脈關系這個潛在的社會規則。無論是開天闢地的政治領袖,還是財富榜上的英雄人物,人脈圈都是他們的成事基礎之一,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可以說,沒有人的追捧,就沒有輝煌;沒有人的成全,就難獲成就。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管你是誰,不管你的天賦如何,只要有人願意扶助你,那麼你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不信你看,劉邦以地痞之身登上帝位,張飛以愚魯之氣錘煉成將,都是因為佔了「人和」之先。
不要說一鳴驚人的速度快,只要有人幫助你,秒殺成功也不是不可能。你要永遠記住︰扶搖直上九千里很容易,只要你找到可以憑借的好風。有了人脈力,你就可以馬不停蹄地升遷,輕而易舉地開拓事業版圖,不知不覺地成功。
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極其自信同時善于把自己的信念灌輸給他人的人。信眾越多的人,成功的幾率也就越大。可以說,一切事業都是人際關系的事業。沒有人脈的幫助,沒有客戶的支持,沒有員工的努力,任何事業都很難有所發展。經營好人際圈子,就能更快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事業。
為事業開拓人脈圈子,就不能完全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和需求來劃分。如果想要在某方面有所發展,就要加入這方面具有影響力的圈子。因為事業畢竟和興趣相差很遠,如果只憑著一時的興趣,事業大多難有起色。這就要求你在經營圈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先確定自己的事業方向。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經歷都用來參加各種圈子活動,所以,你要有所選擇。
如今,網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便利,各種門戶網站都有博客圈,這些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一種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也讓信息的傳播流通更加廣泛。尤其是微博的出現,更是為文化信息的流通提供了迅捷的途徑。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事業方向,也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機會。
但機會從來就沒有一個標著「機會」的字樣。正像于丹教授所說︰機會是一個怪物,從前面看它披頭散發、面目模糊,當它與你擦肩而過時,你可能豁然發現它的真面目,但是等你伸手去抓它時,卻發現,它的後面是一個光禿禿的後腦勺,根本無從下手。網絡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資源,但真正能為自己所用的並不多。(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