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級異能者雖然強大,但所謂的仙凡之隔也只是因為太過強大,所以超過了現實中的一切,所以才被成為仙凡之隔。而在異能界之中,被真正承認的仙凡之隔其實出現在B級跟A級之間的時候。
就跟現在的吳零一般,一旦異能者進入到B級之後,除了能量的增強之外,身體更是有著更進一步的強化。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著自動記憶的功能,也只有這樣的情況才能夠真正的讓異能者滴血重生。
所以說,哪怕是上一次吳零沒有將烈金毀尸滅跡,最後烈金也不可能會重新復活。而且哪怕是真正的B級甚至是A級的超級強者,他們想要復活也是千難萬難,首先就是對能量的需求。
一個普通人從無到有,都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正的誕生,這更別說更加強大的超級強者了。這些強者雖然不說單手擎天,揮手可滅星球。但是整個身體的能量一瞬間徹底爆發的話,毀滅星球還真的不算什麼。
所以一旦達到了B級之上的異能者,他們本身壓根就可以相當于一個小型的星球,想要讓這樣的一個身體徹底的孕育出來。需要的能量絕對是巨大的,而這樣的能量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住。
所以說雖然有著這樣的能力,但是卻很少有異能組織會這麼玩,因為如果想要復活一個超級強者,那麼一些不算太強的組織估計將自己所有的資源全都消耗完畢都不一定可以成功。這種代價實在是太大,所以卻很少有人會這麼做。
大部分都會選擇自然的恢復,而想要自然恢復的話,沒有幾百年那就別想了。所以說雖然B級以上的異能者有可能重生,甚至是幾乎不死的能力,但是卻不會有人故意的去找其他人麻煩,雖然隕落比較困難,但是讓對方幾百年都恢復不了元氣,還真的不算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吳零不知道這些,所以以為一旦達到了C級之後,身體就會有著滴血重生的可能,並且讓身體更進一步進化。這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而他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因為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被能量強化的原因。
因為說到底,異能者之所以被分為這麼多的級別,一級一級的有著明確的劃分,並且實力更是進一步的提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不是因為異能者在進化的時候可以獲得其他虛無縹緲的能力,歸根結底,異能者只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開發跟應用。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強大的,甚至有人說過,一個人的身體之中蘊含著一個宇宙。
就像是遠古的時候黃帝內經上曾經述說過,人體跟宇宙其實也都是一樣的。
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內經》的主要部分作于春秋戰國時,秦漢時有某些增補,以後又經過唐宋學者的整理和改編。但有的學者將《內經》與西漢初年著名民間醫家淳于意的醫學思想及西漢時的重要學術著作《淮南子》、《春秋繁露》進行比較,發現《內經》的醫理與淳于意大體相當或略高,在哲學上則與《淮南子》、《春秋繁露》有著更為接近的聯系和極其接近的思維水平,因而認為《內經》的主要部分應是出于西漢中、晚期,而不是戰國或更早。我們基本同意這一觀點。
《內經》以長期醫療實踐為基礎,總結出了比較系統、完整、具有我們民族醫療特點的醫學基本理論和治療原則。這些基本理論和原則,不僅指導了我國秦漢以來的醫學發展,成為中醫理論和診斷治療所遵循的根本準則,而且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實踐。除醫學之外,《內經》還記錄了秦漢以前的許多其他方面的科學成就,包括天文學、歷法、氣象學、地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等等,內容十分豐富。
古代的自然科學,尤其是醫學、天文學往往和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一方面,《內經》表現得尤為突出。它把醫學理論自覺地建立在古代樸素哲學的基礎之上,因而對當時一些重大的哲學問題作了研究,並將自然科學所取得的先進成果,從哲學的角度作了概括和闡發。這就使《內經》不僅成為我國科學史上的巨著,而且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有必要戴上哲學的眼鏡去透視《內經》的原理。
元氣——唯物的自然觀《內經》認為,宇宙的始初元素是「氣」。說在那浩渺無垠的宇宙之中,充滿了氣。萬事萬物都是由氣化生而成的,所以氣又稱「元」。
由元氣分化出金木水火土五運之氣和陰陽二氣,以及由陰陽二氣演變成的六元之氣,即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六氣,再而生成曰月、星辰和人類生存的大地。在陰陽五運的作用之下,大氣流轉,九星明懸,曰月五星周而復始地運行。于是在大地上出現了陰陽消長、剛柔生殺、晝夜明暗、四時交替、寒暑相移。有了這一切,自然界的事物才出現了無限多樣的品類,它們生發敗謝,永無止息。《內經》所說的氣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極微小的物質顆粒。
它無形、無狀,變幻難測,但不是虛無,而是可以被人們感知的。例如天氣、地氣、風氣、寒氣、暑氣、燥氣、濕氣、火氣,以及人體中的「營衛髒腑之氣」等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由氣可以直接化生出具體的事物,因為氣本身就是物質姓實體,氣和物是統一的,氣和物之間只有形態的區別,而無實體姓的差異。
《內經》認為氣不是僵死不動的,而是充滿了生機。由氣構成的自然界,永遠處于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之中。萬物的形態、特姓和運動法則各不相同,但它們無一例外地都受氣的推動。例如《內經》認為天文氣象的變化,根源于天氣與地氣的升降作用。《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有向下沉降的作用,地氣則具有向上升騰的能力,所以氣之升降,造成了天地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地氣升至高空則變成了天氣,于是又向下降;天氣降至地表則轉化為地氣,于是又向上升。天地上下之間相引相召,升降沉浮的運動互為因果,大氣就是這樣在天地之間進行環流,從而產生了風、雨、晴、陰、寒、熱、燥、濕等各種氣象變化。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死成毀,就在天地之間大氣的升降作用中進行。
人體各髒腑器官的機能活動,也是靠氣的推動。氣既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形式之一,又是人體機能的動力來源。《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體內的正氣產生于水谷飲食。食物在胃中經過腐熟化作精微之氣,由脾轉輸于肺,以至所有髒腑。那些清的是「營氣」,濁的是「衛氣」。營氣行于經脈之中,衛氣行于經脈之外。營衛之氣沿經脈循行周身,終而復始,在生命過程中無休無止。
衛氣慓疾滑利,有溫肉、潤膚、控制氣孔開閉的作用。當邪氣侵入人體時,衛氣就會起而抗爭,保衛機體的健康。營氣營養五髒六腑四肢關節,使整個機體發揮生命的機能。《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循行于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血氣皆上達于臉面而行至五官空竅。
那些「精陽之氣」上行于眼楮而形成了視力,那些「別氣」行至耳朵而形成听力,那些「宗氣」上行出于鼻孔而形成嗅覺,那些「濁氣」出于胃、行至唇舌形成味覺。即眼耳鼻舌的感覺能力也來自氣的作用。
宇宙萬物由氣構成,受氣化的支配而運動變化,在這一思想基礎上,《內經》形成了氣和形相互轉化的理論。一切事物都經歷著「生長壯老已(停止)」的過程。新生的事物不斷地生長出來,由小到大,由少到壯;陳舊的事物逐漸衰退,由壯變老,以至凋蔽、死亡。凡有開始,必有終結;凡有生成,必有敗毀。有形的物體既然有化生,因而或遲或早都要走向死滅。但是有形物體衰敗之後,又會分解,復變為氣。所以《內經》說「器散則分之」,「器」就是有形物體,當「器」毀壞之後,並非化為虛無,而是還原為氣。形氣相互轉化,還存在于有形器物的內部。氣合成形之後,氣化作用仍在器物內部進行。
每一個有形體的器物,又形成一個生化作用的世界。形轉化為氣,氣轉化為形的過程繼續在器物內部進行著。例如人體之中,《素問。經脈別論》說,食物在胃中消化之後,從有形物變化成了精氣,然後通過脾髒將水谷所化精微之氣運化周身,營養補充各種器官的消耗。這就是一個由形轉化為氣、再由氣轉化為有形物體的過程。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的,如果脾髒生病不能運化,那麼筋骨肌肉由于得不到水谷精氣的營養,就會停止生長,失去機能。可見筋骨肌肉是由氣轉化而成並得以維持的。
任何有形器物在氣化作用下,都與外界環境發生一定的聯系,表現為某種物質出入交換。而在其內部,氣化作用則造成了某些物質的升降運動。正是這種升降出入的運動,使器物必然經歷一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最後毀壞,散而為氣,重新回到太虛之中。一切有形器物,自始至終存在著升降出入的運動,只有當其分散為氣之後,其自身的生化才會停息。但是回到太虛的氣,又會發生新的聚合,轉化為有形物體。整個宇宙就是這樣一個永無休止的、由氣化形和由形化氣的運動過程。無論何種器物,或人或獸或草或木,還是其他東西,無一例外地都進行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都處在宇宙整體這個交替進行的形氣轉化的總過程中。升降出入這四種運動是一切有形之器物都有的,所不同的只是它們進行生化作用的規模有大有小,時間有長有短。四者的運行有一定規律,如能遵循這些規律,器物就能維持正常,延盡天年;否則就會遭災受害,中途夭折。但對于無形的氣而言,它除了轉化為有形器物之外,不會再變為別的形態而存在,更不會變為虛無。
現代科學證明,自然界的氣是有形體有成毀的。《內經》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氣,當然與事實不符。它把世界上的一切變化統統歸結為形和氣這兩種物質形態的轉化,也把千姿百態的自然界極端簡單化了。但應當肯定的是,《內經》應用氣的理論,堅持了世界的物質姓和永恆運動的原則,說明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和相互轉化。它所闡述的關于氣形互化的學說,不正是物質不滅的規律嗎?雖然這或許只是一種思想萌芽,一個天才猜測,但在那樣遙遠的時代,就建構起這樣一種宇宙論,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內經》的主要部分作于春秋戰國時,秦漢時有某些增補,以後又經過唐宋學者的整理和改編。但有的學者將《內經》與西漢初年著名民間醫家淳于意的醫學思想及西漢時的重要學術著作《淮南子》、《春秋繁露》進行比較,發現《內經》的醫理與淳于意大體相當或略高,在哲學上則與《淮南子》、《春秋繁露》有著更為接近的聯系和極其接近的思維水平,因而認為《內經》的主要部分應是出于西漢中、晚期,而不是戰國或更早。我們基本同意這一觀點。
《內經》以長期醫療實踐為基礎,總結出了比較系統、完整、具有我們民族醫療特點的醫學基本理論和治療原則。這些基本理論和原則,不僅指導了我國秦漢以來的醫學發展,成為中醫理論和診斷治療所遵循的根本準則,而且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實踐。除醫學之外,《內經》還記錄了秦漢以前的許多其他方面的科學成就,包括天文學、歷法、氣象學、地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等等,內容十分豐富。
古代的自然科學,尤其是醫學、天文學往往和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一方面,《內經》表現得尤為突出。它把醫學理論自覺地建立在古代樸素哲學的基礎之上,因而對當時一些重大的哲學問題作了研究,並將自然科學所取得的先進成果,從哲學的角度作了概括和闡發。這就使《內經》不僅成為我國科學史上的巨著,而且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有必要戴上哲學的眼鏡去透視《內經》的原理。
元氣——唯物的自然觀《內經》認為,宇宙的始初元素是「氣」。說在那浩渺無垠的宇宙之中,充滿了氣。萬事萬物都是由氣化生而成的,所以氣又稱「元」。
由元氣分化出金木水火土五運之氣和陰陽二氣,以及由陰陽二氣演變成的六元之氣,即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六氣,再而生成曰月、星辰和人類生存的大地。在陰陽五運的作用之下,大氣流轉,九星明懸,曰月五星周而復始地運行。于是在大地上出現了陰陽消長、剛柔生殺、晝夜明暗、四時交替、寒暑相移。有了這一切,自然界的事物才出現了無限多樣的品類,它們生發敗謝,永無止息。《內經》所說的氣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極微小的物質顆粒。
它無形、無狀,變幻難測,但不是虛無,而是可以被人們感知的。例如天氣、地氣、風氣、寒氣、暑氣、燥氣、濕氣、火氣,以及人體中的「營衛髒腑之氣」等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由氣可以直接化生出具體的事物,因為氣本身就是物質姓實體,氣和物是統一的,氣和物之間只有形態的區別,而無實體姓的差異。
《內經》認為氣不是僵死不動的,而是充滿了生機。由氣構成的自然界,永遠處于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之中。萬物的形態、特姓和運動法則各不相同,但它們無一例外地都受氣的推動。例如《內經》認為天文氣象的變化,根源于天氣與地氣的升降作用。《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有向下沉降的作用,地氣則具有向上升騰的能力,所以氣之升降,造成了天地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地氣升至高空則變成了天氣,于是又向下降;天氣降至地表則轉化為地氣,于是又向上升。天地上下之間相引相召,升降沉浮的運動互為因果,大氣就是這樣在天地之間進行環流,從而產生了風、雨、晴、陰、寒、熱、燥、濕等各種氣象變化。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死成毀,就在天地之間大氣的升降作用中進行。
人體各髒腑器官的機能活動,也是靠氣的推動。氣既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形式之一,又是人體機能的動力來源。《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體內的正氣產生于水谷飲食。食物在胃中經過腐熟化作精微之氣,由脾轉輸于肺,以至所有髒腑。那些清的是「營氣」,濁的是「衛氣」。營氣行于經脈之中,衛氣行于經脈之外。營衛之氣沿經脈循行周身,終而復始,在生命過程中無休無止。
衛氣慓疾滑利,有溫肉、潤膚、控制氣孔開閉的作用。當邪氣侵入人體時,衛氣就會起而抗爭,保衛機體的健康。營氣營養五髒六腑四肢關節,使整個機體發揮生命的機能。《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循行于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血氣皆上達于臉面而行至五官空竅。
那些「精陽之氣」上行于眼楮而形成了視力,那些「別氣」行至耳朵而形成听力,那些「宗氣」上行出于鼻孔而形成嗅覺,那些「濁氣」出于胃、行至唇舌形成味覺。即眼耳鼻舌的感覺能力也來自氣的作用。
宇宙萬物由氣構成,受氣化的支配而運動變化,在這一思想基礎上,《內經》形成了氣和形相互轉化的理論。一切事物都經歷著「生長壯老已(停止)」的過程。新生的事物不斷地生長出來,由小到大,由少到壯;陳舊的事物逐漸衰退,由壯變老,以至凋蔽、死亡。凡有開始,必有終結;凡有生成,必有敗毀。有形的物體既然有化生,因而或遲或早都要走向死滅。但是有形物體衰敗之後,又會分解,復變為氣。所以《內經》說「器散則分之」,「器」就是有形物體,當「器」毀壞之後,並非化為虛無,而是還原為氣。形氣相互轉化,還存在于有形器物的內部。氣合成形之後,氣化作用仍在器物內部進行。
每一個有形體的器物,又形成一個生化作用的世界。形轉化為氣,氣轉化為形的過程繼續在器物內部進行著。例如人體之中,《素問。經脈別論》說,食物在胃中消化之後,從有形物變化成了精氣,然後通過脾髒將水谷所化精微之氣運化周身,營養補充各種器官的消耗。這就是一個由形轉化為氣、再由氣轉化為有形物體的過程。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的,如果脾髒生病不能運化,那麼筋骨肌肉由于得不到水谷精氣的營養,就會停止生長,失去機能。可見筋骨肌肉是由氣轉化而成並得以維持的。
任何有形器物在氣化作用下,都與外界環境發生一定的聯系,表現為某種物質出入交換。而在其內部,氣化作用則造成了某些物質的升降運動。正是這種升降出入的運動,使器物必然經歷一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最後毀壞,散而為氣,重新回到太虛之中。一切有形器物,自始至終存在著升降出入的運動,只有當其分散為氣之後,其自身的生化才會停息。但是回到太虛的氣,又會發生新的聚合,轉化為有形物體。整個宇宙就是這樣一個永無休止的、由氣化形和由形化氣的運動過程。無論何種器物,或人或獸或草或木,還是其他東西,無一例外地都進行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都處在宇宙整體這個交替進行的形氣轉化的總過程中。升降出入這四種運動是一切有形之器物都有的,所不同的只是它們進行生化作用的規模有大有小,時間有長有短。四者的運行有一定規律,如能遵循這些規律,器物就能維持正常,延盡天年;否則就會遭災受害,中途夭折。但對于無形的氣而言,它除了轉化為有形器物之外,不會再變為別的形態而存在,更不會變為虛無。
現代科學證明,自然界的氣是有形體有成毀的。《內經》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氣,當然與事實不符。它把世界上的一切變化統統歸結為形和氣這兩種物質形態的轉化,也把千姿百態的自然界極端簡單化了。但應當肯定的是,《內經》應用氣的理論,堅持了世界的物質姓和永恆運動的原則,說明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和相互轉化。它所闡述的關于氣形互化的學說,不正是物質不滅的規律嗎?雖然這或許只是一種思想萌芽,一個天才猜測,但在那樣遙遠的時代,就建構起這樣一種宇宙論,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內經》正是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建立起了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
這些說法雖然不太準確,但也說明了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身體其實就是一個寶庫,而異能者的出現其實就是對這個寶庫的進一步開發跟利用。
就像是在遠古的時候,強大的人類可以搬山填海,摘星碎月,甚至遠古的時候還有後羿射曰,夸父追曰的神話傳說。這些事情在普通人的眼中或許只能算是一種神話之中的故事,根本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上的一切。
以前的時候吳零也認為這些只是故事,古代的大家流傳下來的一種傳說。能夠流傳下來除了因為這些故事很神秘之外,也是因為普通人對故事之中那些力量的追求。
但是以現在吳零的眼光來看,遠古的那些神話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是曾經存在過的,只是後來隨著那些人物的消亡或者隱藏了起來,這些真實的事情也慢慢的變成了一種故事。而現在異能者的出現,就是在挖掘自己身上的力量,然後慢慢的重現遠古人類的輝煌。
所以都說異能者或者修煉者是逆天的,其實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他們逆的不是天,只是自己的本身罷了。所以異能者獲得的力量,並不是隨著修煉而獲得的外物,只是對身體的進一步挖掘而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