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采摘完了之後,楊坤抬眼看著黑竹峰的山頂,問道︰「大師兄,听說這山上是新的女弟子的住所,是這樣嗎?」
秦壽點了點頭,道︰「是的,我也听說了!」忽然,秦壽嘻嘻一笑,看向了楊坤,道︰「九師弟,莫非你?」
其他人一听,也猜出了什麼,于是哈哈的笑了起來。♀
秦壽也看向了山頂的方向,道︰「神仙眷侶的般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向往的,如果能在這黑竹峰上找到一個伴侶的話,那麼修煉之路就不再那麼孤單寂寞了,哈哈~!!」
楊坤聞言,頓時明白大家為什麼笑他了,于是連忙解釋道︰「那麼都想哪里去了,什麼神仙眷侶啊,听不懂!」
秦壽嘿嘿一笑,道︰「好了,九師弟,你就別裝了,既然你有這方面的愛好,放心吧,以後我們有的是機會,听說新入門的女弟子也是有功課的,不過她們好像不是砍柴,而是洗衣服!」
「洗衣服?」楊坤微微一愣,道︰「那你可知道她們一般都是在哪里洗呢?」
秦壽看了楊坤一眼,道︰「這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是剛來這鬼劍門,和你一樣,也是什麼都不清楚,不過我估計那個道童師叔應該是知道的,要不回去的時候,你可以問問他吧!」
楊坤點了點頭,道︰「也只有這樣了!」
回到鬼劍峰之後,老三扛著所有的黑石竹朝外門總管長老處去了,而楊坤則和其他弟子一起回到了外門男弟子的住所。
大家找來了一些柴火,正準備烤黑竹筍吃,這時,卻見道童走了過來,頓時勃然大怒,吼道︰「你們膽子太大了,竟然連黑竹筍都敢吃,你們知不知道,偷吃黑竹筍是觸犯鬼劍峰的門規的?」
「觸犯門規?」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
楊門坤少︰溫馨提示,本章正文已完,請點擊下一章!
魑
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干脆說了這麼一句︰「魑,猛獸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
魅
《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鄭玄注︰「百物之神曰。」也就是說,「」是百物之精靈。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復雜一點。注︰同魅。
魍魎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里還有個寓言,甚至班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39)至于後者,《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個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罔兩——魍魎者,繡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古本山海經圖說》的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
把魑、魅、魍魎寫在一起了。
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的下屬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出來,
《成語魑魅魍魎》王建峰繪
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听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黃帝听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招降,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蚩尤使用術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後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沖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左傳•宣公三年》
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征,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
魑魅魍魎,原意為「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這里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鑊鐸島,有魑、魅、魍、魎四小鬼鎮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魎,梁氏。24民間流傳編輯龍女
龍女
清朝同治年間,山東省有個落第的書生,由于看破了紅塵,獨自一個人離家遠游,後搭救了龍女,隨著歲月的流逝,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深,誰也離不開誰了。到後來,天從人願,終于成了一對恩愛夫妻。兩顆心貼在一起,小日子過的和和美美。想不到,這對患難夫妻沒有得到善終。
狐仙
狐仙
狐王,出現在名著《西游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征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