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謀妃 第113章 ︰孟蝶入燕(2)

作者 ︰ 彥夢溪

更新時間︰2013-10-29

趙雍的馬車就停在她的前側,孟蝶縮在自己的馬車里,一動也不敢動,更不敢「窺視」外面的情況,緊張得手心滲出了汗。

片刻,只听外面傳來樓園的聲音,

「……去相國府……」

原是他在下達命令,隨後,車輪 轆聲再次響起,伴著百姓的歡呼,越來越遠……

孟蝶這才緩過神來,心跳逐漸平息,然而也感到一絲失落,惆悵。

約莫等了一個時辰,隊伍終于出了邯鄲城,行駛在官道上,孟蝶挑起簾子,回頭看著高大的城池,看著城牆上那「邯鄲」二字,心糾在了一起,華策馬走近,瞧著她,蹙起了眉頭,

「適才趙雍馬車經過,蝶不去相認,于這里後悔,又有何用?」

華的語氣帶著不悅,他實在不明白,明明是心悅,卻又總是避之,再一次表達了對她這「軟弱」舉動的不滿。

孟蝶白了他一眼,卻不言語,長嘆了口氣,只听華又道,

「趙雍去相國府,蝶真有把握趙相不把此事言出?」

華之言,讓蝶一怔,似乎好像她還真的沒有把握,孟蝶再次向身後瞧去,仿佛听見了馬蹄「得得」聲,還有黑壓壓的鐵甲兵向她沖來,不由得吞了吞口水。

華之言真的靈驗了,趙雍去相國府就為拜會趙相不願言起的那位食客,然而終是晚了一步,當趙相在趙雍的追問中不得不言出此人的身份時,趙雍只覺頭頂上一個驚雷,震得他一雙俊眼瞪得如銅玲,呼的從席位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令趙相半天未回過神來。

官道上馬蹄陣陣,揚起的塵土盤旋于半空之中,久久不散,趙雍戴著一頂沙帽,策馬奔在最前例,在他身後的是樓園和一隊鐵甲兵馬。

「駕!」他不停的抽打著馬兒,心思焦慮,遠遠的把眾人甩在了身後。

終于,他看見了一行商隊,與趙相描述相似,心里一陣喜悅,然,此商隊卻是相向而來。

趙雍勒緊馬繩,馬兒瞬間停了下來,趙雍高坐于馬上,厲聲道,

「可是趙相派出入燕的商隊?」

商隊護衛听言立馬警惕起來,抽出了身上的佩劍,此番入燕乃秘密行事,此人為何得之?

正在這時,身後的樓園等人趕到,

「大膽,此乃趙王,還不下馬行禮?」

商隊護衛不識趙雍,不過瞧著身後的鐵甲士卒,頓時明白過來,紛紛下馬行禮。

趙雍不予理會,翻身下馬,直奔馬車,然而,當他嗖的挑起車簾時,里面空空無己。

不悅的皺起了眉頭,猛的轉過身來,怒眼看向商隊眾人,

「人呢?」

只見一人戰戰兢兢的上前,跪拜于趙雍腳下,

「孟君己離去,留一文書,吩咐屬下交于相國言完,顫抖的從懷里拿出一份帛書,雙手呈上。

趙雍接過,拆而觀之,上面歪歪扭扭的寫著一行丑陋無比的字,

「趙相親啟,鄙人拜上︰今番入燕,禍福不知,某思之,一行眾人,恐敗其蹤,故散之,某只身前往,可避敵耳,某深受趙王之恩,趙相之惠,此行,必不辱使命,他日歸趙,再拜恩惠

趙雍看完,只覺胸口怒氣難平,握緊拳頭,緊抿雙唇,放眼望著漫漫黃沙的官道,彎彎曲曲直達天際,那還有什麼蹤影,突然,他一拳擊在車壁之上,發出「咚」的巨響,指節上滲出絲絲血跡。

「君上!」眾人跪了一片……

話說孟蝶,棄了馬車,散了眾人,與華一幅游俠打扮,策馬于官道上,星夜兼程,只為早些趕到燕都薊城。

燕國位于中原北地,薊城在今北京一代,越往北越有一種荒涼之感,燕國與中原各國相比,文化武力皆落後,其國力為七國之未,百姓耕種還保持著原始的狀態,全國持戟者僅有三十萬,在戰國中期,燕國才開始有所發展。

戰國游俠眾多,各國之間互相「游竄」,因而孟蝶兩人順利通過各個關卡,行了十來日,終于來到趙燕邊境,官道變得凹凸不平,村莊,城鎮皆為荒涼,孟蝶突然憶起歷史上著名燕國荊軻刺秦事件,「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悲壯的一幕仿佛都呈面于眼前。

又行了十日,兩人終于立于薊城城下,抬頭仰望著高高的城池,孟蝶心里想著,阿止,這就是你生長的地方嗎?

薊城雖未有邯鄲的繁華,卻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都城,街道寬闊,人群川流不息,車馬交錯而行,市井之上,買賣吆喝四起,酒肆遍地,

商鋪招牌旗幟高高飛揚,倒映出幾分「歌舞升平」的景像。

兩人進了城,尋一驛館住下,孟蝶換了一身長袍,做儒士打扮,和華進了一間酒肆。

兩人擇位而座,要來酒食,一邊飲之,一邊觀察周圍詳情,酒肆是這個時期,唯一聚眾的場所,在這里,可以听到五湖四海的消息,八卦,在這個信息傳遞緩慢,民智閉塞的古代,這些消息顯得無比的珍貴,雖然有些消息往往是在事情發生數月後,才傳至各國。

酒肆內劍客,布衣眾多,豪放的談笑聲十分熱鬧。

孟蝶以為能在這里听到關于「五國圍趙」的消息,卻未料到眾人談論的是布衣入士的情況,只听一劍客言道,

「听聞劍客莫離因救了大夫羊肩的性命,分得食邑一處,並得贈美玉一車,美人十名,可有此事?」

眾劍客紛紛言道,「然也,然也,」

另一劍客道,「這有何奇,薊城公卿,禪世襲之位于一食客,連著府邸,美姬一並贈之,而此公自認無才,甘願隱于山林

「哦?」眾人听言,連連稱奇。

孟蝶瞠目結舌,燕國還有這等事?

片刻又一劍客言道,「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吾等布衣之人,終有封侯拜將之日

接著,眾人又論起哪位權貴有惜才之舉,又是如何贈地贈金,哪位布衣又是如何列入卿位……

孟蝶細心的听著,只嘆燕國權貴如此重賢,國風實在與眾不同。

這時又見一位布衣舉著酒樽而言,

「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燕若能授賢為政,國之幸也!」

「然,然」這一言論得到眾人的支持,紛紛點頭稱贊。

……

孟蝶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劍客,布衣皆為墨子的追隨著,因為墨家極力鼓吹堯舜禪讓,尊重,提拔,任用賢人,這一「尚賢主義」在當時頗為時髦之政,受到很多布衣人士的追捧,在分封世襲的戰國,為這些欲出士的布衣提供了極好的條件,連秦孝公都要讓位于商鞅,魏惠王讓位于惠施,听聞燕王寵臣,蘇代與鹿毛壽皆崇尚墨家理想,天天在燕王身邊吹噓禪讓制,以至于燕王對墨家也頗為崇拜……

在戰國那個特殊的時代,布衣的掘起,也意味著國家的強大。

燕國更是眾多墨家子弟的天堂,因而才會有如此多的墨家劍客,布衣聚集于此,只為受到重用,封侯拜將。

孟蝶听著一直低頭不語,然而,腦子里又一個計謀形成。

她並沒有按照計劃拜訪太子平,而是終日在城內溜達,東看看,西瞧瞧,要不就是窩在酒肆里,听眾劍客們暢談之言,華十分疑惑,孟蝶含笑不語,這樣過了數日,才吩咐華照著她的新計劃行事。

薊城十里之外有一條大河,眾多漁民在這里打魚為生,孟蝶入城十日後,薊城突降大雨,此雨來得凶猛,整整下了一天一夜,河位上漲,不少臨河的屋居被河水沖垮,次日,整個薊城一片鬧騰,酒肆,街坊,紅館,學院……都在談一件怪事。

此事從市井處傳出,原來漁民在河岸上捕得眾多被河水沖來的大魚,拿于市場叫賣,卻無意中發現好些魚背上居然刻有字跡,仔細辯之,是為「子之」二字。

子之乃燕國之相,頗有才賢,善玩弄權術,掌握朝堂大權,與太子平互相傾輒,此名出現在魚背上似乎預示著什麼?

再一日,又有人伐木于山林,一塊巨大的石頭立于山頂之間,石上刻有字︰噲禪子之,燕之福矣!

又一日,修築城牆的勞役,在土石之下,挖出一塊大石,引起眾人圍觀,上面同樣刻有︰噲禪子之,燕之福矣,八個大字。

如此奇怪之事,逐漸發生,在薊城越傳越烈,古代重巫,崇神,經巫師佔卜,怪事皆是祥照,子之執政,燕之福!

此事鬧到了朝堂,子之其黨認為此事乃上天預警,大力鼓吹,食客紛紛相告奔走,太子平一黨如臨大敵,認為此事乃子之故意而為之,又四處打壓,抓人,為此兩派權貴爭論不休,甚至大動干戈,家兵互毆……

一時間,燕國朝堂烏煙瘴氣,哪還有人關注趙國一事,眾臣因各自的利益自顧不暇,此刻,樓煩攻中山的消息傳來,戰火直燒到燕國邊境,燕王噲慌了神,懼怕樓煩對燕用兵,于是急急撤回壓于趙國邊境的兩萬精兵加固邊防……

得知這一消息,孟蝶得意得哈哈大笑,想不到入燕一月,略施小計,居然成功解決了燕兵圍趙一事,那魚背之字,山石之字,皆是她令人為之,燕國重墨子禪讓思想,于是投其所好,且,太子與子之本有隔閡,她這一季東風吹得實在妙哉!是以燕國陷入禪位內亂風波。

燕國退兵,同時楚國又與越國戰爭爆發,楚國月復背受攻,也無力關注趙國一事,急急退回精兵,投入與越的爭戰之中。

魏秦齊三國見著燕楚皆退,也只能望天長嘆,面對趙國的強悍對抗態度,實不敢越雷池一步,派上使者帶著吊唁之物入邯鄲,禮節式的吊唁一番,灰溜溜的歸國而去。

趙姬在趙宮困了數月,也被釋回齊國。

是以,五國圍趙,三月之後,得解,趙雍初涉君位經受住了如此嚴峻的考驗。

孟蝶心情大好,在薊城溜達數日,繼續雇人扇風點火,又于酒肆紅館之間,吃酒,听歌,好不瀟灑一番,這才動身離燕。

如今隆冬己過,大地開始蘇醒,四周又是一片勃勃生機。

或許是心情上佳,一路行來,再無先前的匆忙,孟蝶與華竟是走走停停,游山玩水,輕松愜意。

然而兩人卻未發現,自從他們在薊城時,其一言一行,皆在他人之眼耳。

注︰為了讓男女主,早些相見,女主退燕兵之策,實在寫得太過于敷衍,倡促,我是迫不及待的想讓他們相見呀……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國謀妃最新章節 | 戰國謀妃全文閱讀 | 戰國謀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