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處長說,「地緣政治學說,是西方殖民者殖民、爭霸世界的產物。1919年,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開創地緣政治學科,歐亞大陸作為世界政治中心舞台的地緣特征,第一次得到了系統描述。」在地緣政治學的視野里,由主權國家構成的世界秩序,類似于存在于空間中的「建築群」。這些建築群,都是以歐亞陸權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地緣政治學研究的,就是這些「建築群」之間的地理關系,以便為國家決策者提供明智的地理和戰略指導。接著,英國地緣政治學家帕克,將地緣政治進程劃分為「兩個過程」,即標準地緣政治過程和替代地緣政治過程。所謂標準地緣政治過程,第一階段,一個大國企圖取得在核心區的支配地位。第二階段則表現為兩個大國或大國集團之間的相互敵對。其中一個國家從大陸內部獲取力量,而另一個大國主要從大陸外部獲取力量。在第三階段,處于支配地位的或霸權大國走向衰落,其中之一或它們全都趨于瓦解。此後,進入眾多小國混亂階段,直至新的霸權企圖的出現。標準地緣政治過程呈現為周而復始的特點,這一過程充滿著沖突。一個新崛起的大國,進入國際體系並引起該體系的適應性緊張,原來的支配性國家逐漸走向衰落。在這一標準過程的最後階段,新崛起的大國確立了自己的支配地位。與這一標準地緣政治過程相對的,則是替代地緣政治過程。即隨著支配性、霸權性國家力量的衰落,原來處在被支配地位的小國聯合起來,形成某種秩序。相對于標準過程內在的沖突,替代過程呈現為合作的特點。按照這種學說,目前歐亞大陸正經歷一個替代地緣政治進程。幾大勢均力敵的地緣板塊同時生長,沒有那一個佔據支配地位。而作為當今最強大的國家,國和北極熊,在歐亞大陸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誰也沒有獲得單獨稱霸的支配地位。卡特總統時期,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國國會做證時,曾直言不諱地闡述國在該地區**果的長遠地緣戰略目標︰「歐洲-俄羅斯-亞洲,整個這一大片大陸,位于世界的中心,誰控制了這一大片大陸,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在中期內,國的戰略目標是,在國領導作用的帶動下,構築起一個更為合作的跨歐亞安全體系。在更長遠的時間里,最終將產生一個真正分攤政治責任的全球核心,即建立起一個以國為領導的多極體系。」布熱津斯基與麥金德的觀點,高度一致。麥金德認為,在數世紀里,來自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力量,將象大錘一樣敲擊著該大陸的邊緣地帶,即歐洲、中東、中國和印度。1500年來,歐洲人對這副大錘的恐懼和憂慮,始終持續到現在。俞處長說,由于地緣政治因素,國和歐洲、北極熊各方,始終對這塊大陸垂涎yu滴。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伊斯蘭宗教復國運動,始終讓區域內相關國家,如坐在火藥庫上惴惴不安。1979年波斯宗教革命成功,更增加了這一憂慮。對北極熊、中國而言,宗教極端勢力的崛起,勢必催生出無窮隱患。國和西方,遠離中亞,他們自身不會受到宗教復國運動影響,北極熊的中亞各加盟共和國,中國的injiang,都將受到無窮困擾。而這,正是國和西方各國,看到的更為長遠的、巨大的「戰略利益」。「正是由于上述地緣政治和宗教兩大因素,使國和西方各國,不遺余力地進軍中亞。♀布熱津斯基等國精英,精心謀劃,支持中亞各地的分裂勢力,一步步地將北極熊拖入戰爭陷阱。其長遠目標,就是要在這塊核心地帶,建立起以國為核心的,世界霸權新秩序。」「現在,將北極熊拖入陷阱,這一步國和西方已經成功。可以預料得到的是,北極熊跌入這一陷阱,堅持不了幾年。那麼,戰爭之後呢?山人伊斯蘭共和國離國千萬里,可它卻就在中國的西部邊陲。這麼多宗教極端組織被武裝起來,將來,會產生什麼影響?國人天高地遠可以不考慮,但我們不能不考慮!」施鶴飛用一連串問號,結束了簡報。張廣進給了施鶴飛一顆煙,接著說道,「今年‘兩會’之後,我和張教官都列席了軍委組織的務虛會,專題研討西部安全形勢。國和西方這一手,很毒辣,我國高層洞若觀火,清楚明白。但是,從當前的大局出發,我們只能兩害取其輕。」他說,這是因為,我國當前面臨著巨大的直接軍事威脅。東北、華北、西北邊境線上,北極熊一百五十萬鐵甲洪流,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南方邊境,安南象一個叢林無賴,死纏爛打,我國邊境人民苦不堪言。我們既要從現在著手,警惕應對長遠之患。更要巧妙利用各種力量,化解我國面對的直接軍事威脅。軍委要求我們,要從地緣政治角度,充分認識實施西部戰略的重要意義。從地理空間特征上看,中國是一個陸權和海權兼具的大國。在中國的西部、北部、西南部,被認為是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一部分。這一地區之所以被認為是歷史的地理樞紐,是因為中國的這一廣大地域,是幾大文明交匯的地帶。在全球範圍內,再也找不到一個區域能夠與這個地域相比。中華文明(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在這里相遇。幾大文明在這里爭鋒、沖突、融合。因此,這里是沖突之地,也是榮譽之地。文明的交匯與沖突並不是使該地域成為「歷史的地理樞紐」的全部。幾大文明體系在這里落實為幾個大的國家︰中國,北極熊,天竺等。除了這幾個大國外,中國的西部、西北部,還與被布熱津斯基稱作「歐亞大陸的巴爾干」的「潛在熱點區域」相鄰。這些「潛在熱點地區」,包括西亞和中東各國、北極熊的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一地域將來會是極其復雜的「破碎地帶」,大國爭相在這個地域施加影響。而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相關各方從來都認為,未來中國將是這一區域重要的潛在競爭對手。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復雜性,還不僅僅限于此。中國除了是歐亞大陸上一個重要的陸權大國外,還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有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海岸線總長度位居世界第四位,自南向北,跨越寒帶、溫帶、亞熱帶三個自然地理區域。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主張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大陸架面積居世界第五。但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大陸國家。中華文明發源于內陸大河,因而被認為是大河文明,與西方的海洋文明相區別。海洋對于中國的地緣政治意義,長期處在隱晦不明的被忽視狀態。雖然也有一些強調海洋的言論,但是,對于海洋的地緣意義,一直沒有系統化為國家意識。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從中國1840年以來的近代史來看,地緣政治中的海洋方面,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地理樞鈕」。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形態,都取決于海洋。未來中國的歷史樞鈕,也將主要取決于海洋。把海洋因素納入中國的地緣政治考量,使中國的地緣形勢顯得更為復雜。在中國周圍分布著國、倭國以及東南亞諸國。如果說在中國的西部,由于「歐亞大陸巴爾干」的存在,而凸現了中國地緣形勢的嚴峻。那麼,由于台灣問題、由于海域劃分上與其他國家的分歧等,中國未來在東部、南部海域,形勢將更加嚴峻。綜合考慮中國的地緣形勢,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著如此復雜的周邊環境。沒有一個國家周圍有著如此多的大國,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周圍分布著那麼多復雜的民族和文化。沒有一個大國象中國這樣,周邊蘊含著這麼多動蕩的種子。這樣的環境,使中國成為未來世界的地理樞鈕。傳統的地緣政治學認為俄國、中亞、東歐是世界的「心髒地帶」,這反映著英國、德國的全球政治構想,基本上是歐洲中心世界觀的產物。在全球主義時代,真正的地理軸心,自然還在歐亞大陸,而就對于歷史的影響而論,地理的樞鈕應當在中國,它構成了連接未來兩大地緣中心的「合頁」。中國的這一地緣地位,經常被分析家們所忽視。即使像布熱津斯基這樣著名的地緣政治分析家,也對此估計不夠。中國近代以來悲慘的政治經濟現實,以及對中國目前的發展勢頭還不能很確定判斷,是導致布熱津斯基未能正確估價中國未來地緣政治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廣進最後說,「會後,軍委主席、副主席專門在西郊賓館召見了我們,明確指示我部,研究西部形勢,做好充分準備,適當時機,派出強大戰術小隊,完成這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任務。即維護我駐清真之國人員、機構安全,將北極熊拖在西域高原陷阱,讓它無法分心威脅我北方邊境安全。」「同時,要深入虎穴,評估、掌握、瓦解國和西方(包括倭國)的長遠戰略圖謀,堅決打擊可能影響我國西部長遠安全穩定的力量。這項任務,是帶有長遠國策性的戰略性任務,作戰難度大、政策要求高,這也是對你們兄弟小隊的一次最嚴峻的考驗。」
*d^_^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