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雲閣因為燕雲山的避去,使的下午的生意大受影響。
羽絹想出了一個主意,下午時分索性關門不對外營業。而是邀請年輕的姑娘和媳婦前來茶話。
女人來時,不收茶水錢,免費招待茶水。提供場地,給她們交流。
並在一旁展銷砂糖,火柴,紗帳,紗布,龍頭細布,呢子及一些農副產品。都以批發價賣。買的多還采取送貨上門。
女人雖然都不大出門,但是中國歷來有傳統,女人持家——女主內。所以家里的用品大都由女人所決定。向女人直接推銷,是一個好辦法。
女人過日子喜歡精打細算,這批發價自然是好過市場價。加上市場上華記的物品常月兌銷,所以這茶會漸漸有了名氣。
李芸得知,也來湊熱鬧,她利用場地約了一些閨閣中的文藝女青年前來聚會。蘇州人家大都住房窄小,家里舉辦集會不容易。如今有了這樣一個場所,正好借用。
江南閨閣中會寫詩詞的人很多。會寫彈詞的更不在少數。
這樣,停雲閣的一部分成了閨閣中的文藝沙龍。在蘇州城里有了名氣。開始還只是周邊的女子前來,現在已經是有人乘船而來。
更有一些無聊的男人,坐在兩邊的餐館里,只是為了看那進出的女人。停雲閣的閨閣茶會,不但推銷了自家的產品,還帶動了兩旁的餐館興旺。
絨線和毛織品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介紹給了蘇州閨秀們。
毫無疑義,這東西立刻為閨秀們所接受。一兩線的價錢六十文,自己織出的手套,圍巾既能保暖,還比皮毛經濟。髒了還能拆了洗.好處這麼多,怎麼會不受歡迎!?
蘇州的閨秀沒有手苯的,一兩個時辰就能學會。絨線織法比繡花要簡單多了,而且還出活。
梅蘭妮也沒閑,很快就推出了半臂,披肩,背心,雲肩等織物。又讓那幾個小姑娘演示了新的花樣。
這種新的女紅,立刻在蘇州流行。江南女子心思靈巧,很快就舉一反三,推出很多新花樣。有的女子用絨線編結睡鞋,也有人用它做荷包。
這種女紅還帶動了男人的服飾流行。最受歡迎的是男人的圍巾和半指手套。
冬天天氣冷,在沒有取暖的房間里寫字,手指都是冰涼的。蘇州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燒的起炭火,一兩絨線也就一斤炭的價錢,當母親,妻子,姐妹的女子,買了絨線,為他們織了半指,既有工藝,還有愛心。那圍巾也比皮毛的圍脖實惠。這個時代的男人也很講究服飾的飄逸。女人有披紗。男人如今有了圍巾,也能起了披紗的飄逸效果。圍巾也往長里織,長長的圍巾還在兩端做上了流蘇。更是飄逸起來。
這次的流行是從井市小民中開始。能到茶館來的自然是小戶人家的女眷。蘇州的大戶人家還是門戶深嚴的。
但是,學堂中家景平常的男子,先戴起了毛織物。因為它的實惠與美觀,讓那些家中富有的男人羨慕起來。于是回家說起了流行,讓深宅里的女人也知道了絨線。
大宅門里的女眷有的是辦法學習,她們派了家中的高媽,或者蓮子,來到茶會,學會了編織技藝,買了竹針和絨線,再回去教她們。這年秋天,蘇州城里的男子都戴起了長長的圍巾。
梅蘭妮見著男人穿著清朝的服裝,戴著民國的圍巾,啞然失笑。
中國有句老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編織中,竹針的要求很高,她把竹針交給了林永青制,為了讓竹針粗細一致,梅蘭妮還讓秦煉幫著做了台小型的手搖削針機。
後來,隨著絨線的旺銷,林永青索性在教堂里開了個小作坊,專制竹針。
任何事都會有山寨版出現。有人用棉紗制成紗線,雖然價錢便宜了些,但是,因為織出的織物沒有毛線織出的織物柔軟,漂亮及有彈性。所以沒有流行起來。
另外,也有作坊也制毛線,但因為梳理不得法,制出的毛線很粗糙,也不為大家接受。為了和山寨品分別,梅蘭妮為自己的毛線打上了華記商標。
絨線以蘇州為起點,向周邊很快的蔓延來了。
都說清朝是宮廷領導流行潮流。但是,宮廷看的是蘇州的式樣。蘇州引導著清朝宮廷的流行方向。蘇州有什麼流行,很快就會傳到北京。已經有人帶著絨線和竹針北上。
梅蘭妮的廠子不斷的擴大。
梅蘭妮和席羽絹為這樣的業績感到高興,可是李芸有了擔憂。
現在她的文藝小沙龍,多半時間都在討論絨線的花樣和式樣。她自己也編織,為李果織了圍巾,帽子,手套。文藝沙龍現在成了編織小組。
李芸擔心的是,很快就要沒地方聚會了。
李果是天天盼著燕雲山回歸。如果,燕雲山回來了,閨閣茶會不就無疾而終了?
席羽絹辦閨閣茶會的本意是為了填補燕雲山離去帶來的經濟損失,如果,燕雲山回來了,她當然不再會舉辦閨閣茶會了。如今,她的閨閣茶會上的銷售額激增,她哪里還舍得殺了這只下金蛋的鵝。
羽絹是有辦法的,她向梅蘭妮建議,向長洲縣去買下干將河南岸,金家北面,言橋東邊的一塊空地。那塊空地不大,建一個小院落,幾間屋子是夠了。
梅蘭妮听說了羽絹的計劃,覺的很好,她自己也想把這個閨閣茶會繼續下去。
還是找了陸本臨相幫辦理房地產的事宜。
羽絹根據華家的房子的圖樣,做了修改,讓小林建造。
李芸聞訊,非常興奮,幫著看樣,提了不少建議。
小林建造華家的房子,已經有了經驗。
閨閣茶會之所以這麼成功,停雲閣的衛生設施佔很大的功勞。這年頭,公廁很髒,私廁的臭氣除不掉。象華家這樣的廁所還是極其少見。干淨的象花房。
所以要建造新會所,衛生設施是不能缺少的。
秦煉特地發電報去了南方,要做潔具還得靠三胞胎。
在皇廢基上建房,當然不能雕梁畫棟,外表要樸素,里面透光性要好。好在有華家的房子做樣板,小林做的很順利。李芸興沖沖的拖著李果一起幫著設計庭院。每日都很忙碌。
不知不覺中,天平山的葉子都紅了。
齊逸送做好的潔具回到了蘇州。
齊逸在蘇州也算有幾個同學,听到他回來了,也都過來聯系。想來唐風的瓷器文具很有些名氣了,得到文人愛好。
一起同過窗總要與人不同的.
同學幾個得到了文具,就要回禮。年輕人好動,又逢著晚秋時節,便集資相約著去天平山賞紅葉。
齊逸是個好學生,邀請老師李果一起去。李果欣然接受。老人年紀雖大了,但是玩性不減。還介紹了畫舫。
雖然在蘇州住了很多年,但是這樣的畫舫旅游,齊逸還是第一次。
蘇州的畫舫並沒有多少豪華,一般都是一對夫妻操舟。男的搖櫓,女的在船上燒菜。船中搭起了竹棚,安放了張圓桌。圓桌旁能坐數人,吃的當然是蘇州船上燒的菜了。
李果介紹的畫舫是一個年輕人和一個五十歲的婦人打擋。
見了面,那婦人喚李果先生,而李果喚她阿朱嫂,可見兩人是舊相識。
船上的幾個年輕人听到阿朱嫂,都面露喜色。
齊逸對于這種事是土鱉加洋盤,一竅不通。有同學告訴他,這阿朱嫂的船菜名氣很響,如果不是認識的人,約都約不到。今天借著他的光,大家都有口福。
船出了蘇州,往木瀆方向行去。一路上就有賣魚船上前來問要不要魚蝦。阿朱嫂都親自看過,好的才推薦給船客。年輕人雖然做東,但是看著李果的神色做決定。游玩這樣的事,年老的比年輕的要精。買下的新鮮魚蝦,阿朱嫂用竹簍裝了,拖在了船後,保持鮮活。
船行到木瀆,轉向天平山方向,阿朱嫂燒起了菜飯。用的小行灶,燒的是柴爿。都是時鮮菜,蔬菜有菱,藕,芋頭,扁豆,茭白,蓴菜,等時鮮蔬菜。有清蒸的白魚,醬的木瀆麻鴨,熗的太湖白蝦,炒蛋的銀魚,又有蒸乳鴿,栗子雞等。
一行人喝酒,賞景,品著美味,談著韻事,興盡而歸。這一日的花銷也不過六兩銀子,船家並沒有糊亂叫價。
齊逸感嘆道,「蘇州人真會享受,游玩也與別處不同。風雅別致,那船菜燒的,恐怕就是現代的特級大廚都比不了。」
說的梅蘭妮都蠢蠢欲動。
她雖說是半個蘇州人,還從未吃過真正的蘇州船菜。
秦煉趕緊把齊逸支走,怕他在這風花雪月中消磨了革命意志。
梅蘭妮也想吃一次船菜。
席羽絹說,這有何難。
聯系了李芸,讓她請李果再約阿朱嫂。
李果拿喬,不帶他去,就不約。
那幾個原本于這一行就是洋盤,自然要帶著他去當顧問。
那一日,幾個人在近處兜了一圈,梅蘭妮吃了久負盛名的蘇州船菜。這時燒菜全沒有味精,廚師憑著手藝,將食材原本的鮮味燒出。想來這樣好的廚藝後世競失傳了,梅蘭妮心里感慨萬分。
阿朱嫂與李果二十多年前就認識,當時正值多事之秋,那時阿朱嫂新寡,憑借著自己的出色廚藝做起了畫船生意。當時和她打擋的是她的婆婆。
李果吃了她燒的船菜,寫了小品文,大為贊揚。李果在蘇州也是有名氣的人,阿朱嫂的名氣也跟著傳開。如今,阿朱嫂已經半退休,只有相熟的人相約才出來。
面對著如畫的秋景,精致的美食,幾個人也算是偷的浮生一日閑。梅蘭妮算身臨其境體驗了蘇州人的悠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