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黃河,過箕關,一路北行,王隊來到一座小城。
土夯的小城顯是歷經風雨,城門上兩個大字「平陶」。
「平陶?」王隊搜尋著自己的記憶。哦,對了,一定就是「平遙古城」,王隊隱約記得去平遙旅游時,听導游介紹過,平遙原來就叫平陶,後來為了避諱某個皇帝的名諱改成了「平遙」。(注︰為了避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喜愛旅游探險的王隊很是歡喜,已經是下午了,今天無法趕到祁縣了,早些在這里住下,領略一番真正的「平遙古城」。
城門外的榜文牌附近,圍了不少人。
王隊牽著馬湊到近前,只听前面有人邊讀邊給不識字的百姓解釋著︰白波帥楊奉順應天意,白波軍已投效董相國,現下在平陶招兵買馬雲雲……
楊奉?白波軍?王隊暗自納悶,楊奉他自然知道,白波軍應該也是黃巾軍余眾吧,王隊搞不大清楚。突然,王隊意識到一個問題,這里在招兵買馬,自己的馬怕是要惹麻煩吧?
正躊躇著,幾個甲士已然將王隊圍上。
城內一個大戶人家的偏院,王隊被捆在屋外樹上,馬匹行囊都被帶走了。
唉!自己太大意了。這個世道,一切都該小心啊。王隊暗暗責備自己︰為了看古城而犯了大錯啊,連夜趕路去祁縣好了,唉……
傍晚,兩名甲士過來把王隊從樹上解了下來,押解著來到一間小屋。
小屋內幾案後坐著一人,一盞小油燈擺在他的面前,燈光搖曳著,在後面牆上投射出一個巨大的身影。
那人一邊吃著干糧,一邊翻看著王隊包裹,見甲士將王隊押解進來,只說了聲︰「你們退下吧
「這些書信是你的?」那人舉著書信晃了晃。
「是在下的王隊答道。
「你和尚書令王大人是何關系啊?」
「在下是王大人家人,奉王大人之命回祁縣為王大人送家書?」王隊不知此人身份,未敢言明自己的真實身份。
「哦?呵呵,」那人略帶嘲諷地干笑了兩聲,「王大人不是以清廉自居嗎,怎麼送家書都用上軍馬了?」
「啊?」王隊暗自驚訝,听此人語氣,好似並不把王允放在眼里啊,自己原本並沒注意所騎的馬是否是什麼軍馬,想來王允是為了讓其快點趕回祁縣特意給他弄了軍馬吧?
「沒有听到我問的話嗎?」那人聲音不高,但語氣卻十分嚴厲。
「听到了,軍爺,」王隊閱歷頗深,雖多次在探險途中經歷生死考驗,現在卻也不禁流下汗來,「只是、只是……」王隊一邊遲疑地回著對方的問話,一邊暗自盤算怎麼渡過眼前的困境。
「只是什麼?」那人已不耐煩了。
「說!」那人一聲大喝使王隊不禁打了個冷顫,「是、是,只是、只是此事干系重大,在下不敢輕言……」緊急之下,王隊只能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神秘了。
「這個事關董相國……」王隊實在沒有辦法,此人好似不買王允的帳,但城外榜文牌上說「投效董相國」,只好把這事往董卓身上拉了。
「哦?」听王隊的牽扯出董卓,那人身子往前探了探。
「事到如今,在下只好實話實說了,但在下有一言在先,如若此事泄漏,董相國知曉,在下和兄弟你怕是都月兌不了干系了王隊鎮定下來,一邊用言語試探一邊敲打對方。
那人楞了一下,站起身,王隊看清了,此人不過二十幾歲年紀,身材不高,但十分健壯。那人在屋內來回走了兩趟,關上房門道︰「現在說吧
「在下名王隊,雖系王大人家人,但卻是為董相國效力王隊低聲說。「哦?」那人顯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
王隊繼續說道︰「此番赴祁縣,明里是為王大人傳遞家書,實則是要監押王大人家書回京
王隊原以為說了這番話,那人一定會感到驚訝,不想那人只是「哦」了一聲,隨後冷笑道︰「哼哼,如此謊言,當某是不懂事的娃兒嗎?」
王隊一驚,接口道︰「在下說言屬實,軍爺何來欺瞞一說?」
「哼!監押家眷回京?就憑你單人匹馬嗎?」
「非也,唉!」王隊故意嘆口氣,「在下原本不想多言,以免給你我添上麻煩,你既如此問,我便全說了吧。陸路只有我一人,水路上還有大船及隨行羽林衛
「哦?哈哈,」那人竟笑了起來,「你倒說說,那水路上是何人統領啊?」
王隊被那人弄的模不清頭腦,只好實話實說︰「乃董相國手下,張遼張文遠
那人圍著王隊轉了兩圈,「嘿嘿」冷笑兩聲道︰「你此話屬實?」
「屬實王隊答道。
那人一把拉開房門,說道︰「那我就領你去見個人吧拉著王隊走出房門,拐了兩個彎,來到一所房前,朗聲道︰「文遠兄,有故人來訪
房門一開,張遼走了出來。
張遼和王隊互相望著,都楞了。
半晌,張遼才道︰「王兄?」指指王隊,又對著那人道︰「公明,這?這……」那人見王隊與張遼真的認識,也有些吃驚,王隊此時反應過來︰「公明?你是徐晃徐公明?」
此人正是徐晃。
「啊?」張遼和徐晃都被王隊的話弄楞了,王隊怎麼會認識徐晃啊?
「快、快,快給王兄松綁,」張遼邊說邊自己動手,又對一旁楞著的徐晃道︰「快預備些酒菜,給王兄壓驚
「呃,是,好徐晃懵了,也顧不得和王隊打個招呼道個歉就跑了出去。
張遼把王隊拉進自己的房間,兩人都十分詫異怎麼會在此地踫到對方。
張遼先問王隊是否見到王允了,又問王隊為何再回河東,王隊便道自己受王允之托來送家書,隱去了要接走王黑兒一事。
王隊反問張遼,張遼也不隱瞞,直說自己受董相國、呂布的委派,率羽林衛去祁縣「迎取」王大人家眷,實則是「監押」,張遼敬重王允,便借口回鄉省親,騎馬走陸路,原意是想先去祁縣通知下王允家人做些準備,在這里踫上了兒時朋友徐晃便決定住上一天,不想能在這里踫上王隊。
听張遼這麼說,王隊的心放下了,便如實相告,自己此次正是想把王允的孫兒接出來,天下如此混亂,洛陽難逃刀兵之劫。董卓此番派人赴各處迎取朝中重臣家眷,無非是要扣為人質。一路上兵民混亂,自己又不熟道路,才致使先于張遼出發,而後到平陶。
兩人心思相同,也就無所顧忌,正感慨著朝廷變故、天下興亡,徐晃已經備好了酒菜,三人才談起今日徐晃抓王隊之事。
三個人都是灑月兌豪邁的英雄之人,哈哈笑上幾聲,一切誤會就化為雲煙了。
邊喝邊聊,王隊得知楊奉原是黃巾軍余眾「白波軍」的統帥,恰逢天下大亂,董卓在西北廣招人馬,楊奉便率部投靠了董卓手下大將李傕,仍在河東一帶駐防。徐晃憑一身武藝,投到楊奉帳下任騎都尉。
三人聊得最多的自然是當下的形勢。
張遼徐晃這等大氣豪爽的武將自然是不齒董卓在京城的種種行徑,但無奈兩人都有各自苦衷。
兩人都是難舍知遇之恩,張遼難舍的是丁原、呂布,丁原已死,張遼誓要追隨呂布;徐晃自是要報答楊奉。
王隊佩服兩人的英雄仗義,也知兩人早晚要投靠到曹操麾下,便只簡單和兩人分析了一下天下形勢,順便夸贊了曹操一番。(王隊自然不像蔡鵬等是《三國演義》傳人,他佩服的還是不拘小節的大英雄曹操)
住了一夜,王隊張遼告別了徐晃,便直奔祁縣。
到了祁縣王允老家,只是拜見王老夫人,呈上王允家書、玉佩,老夫人自王允信中也知事關重大,雖戀戀不舍孫兒,也只得遵從王允意思,但一定要乳母與一老家人隨行方才放心。
離開王家,王隊暗自發愁,多了乳母家人,陸路行走甚是不便,王黑兒年幼,更是無法騎馬。張遼便建議王隊還是走水路,隨耗時較長,但更加安全,王隊想也只好如此。
張遼在河東交友頗多,很快便聯系到去洛陽的大船,多付了船費,叮囑船家不再搭載他人。
王隊算算時間,乘船回到洛陽,怕是董卓已經要棄洛陽而去,心里難免不安,但眼下形勢,也無其它辦法。
一切安排妥當,王隊在汾河邊與張遼作別。
張遼屢次出手相助,王隊由衷表示感謝,一拜再拜,張遼反被弄得不好意思了︰「遼與王兄實在是緣份,王兄若一再多禮,張遼可真的要生氣了
王隊見張遼如此說,便也不再客套,兩人感慨一番︰天下將亂,不知此次分別何日才能再見。
王隊對張遼道︰「董卓雖然現今勢大,但畢竟是倒行逆施,文遠將軍還是要謹慎從事啊,莫要成了禍國殃民者之幫凶啊王隊敬重張遼的人品,雖知曉歷史上張遼是有善終的,但也不能確定歷史不會出現紕漏,畢竟自己都從紕漏中來到了三國。
張遼望著浩浩汾水,半晌才道︰「王兄放心,遼雖位卑,卻也知曉大義,遼只是誓死追隨奉先將軍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