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恭雖保住了性命,但卻傷了男人的「根本」。
公孫度嚴加封鎖消息,對外只宣稱二公子出使高句麗,無端被打成重傷,並不說具體傷在何處。
……
「風流之禍」自然不會簡單收場,一場真正的禍事正在遼東醞釀。
公孫度召集公孫康、公孫霸、五木及手下文武商議如何處理這場「國際糾紛」。
有人主張大事化小,發表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有人反對︰這有損大漢王朝、有損遼東公孫太守形象。
有人主張借機狠敲一筆竹杠,要求高句麗「割地賠款」,有人反對︰即使割了地,山高路遠,難以管理,早晚還要被搶回去。
大多數人主張武力解決爭端,一個字「打」!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人反對︰打?怎麼打?遼東雖與高句麗接壤,但之間崇山峻嶺,軍隊穿行尚且困難,後勤給養如何保障?
眾人七嘴八舌爭論著,公孫度揮揮手︰「退下,再議!」
……
過了幾天,公孫度再次召開會議。
會議由遼東三把手公孫康主持。
會議第一項議程︰宣讀聖旨。
眾人跪倒,一內廷官員打扮之人捧二尺編簡宣讀,大意是︰某年某月某日,初平皇帝敕封公孫度為遼東侯,領平州牧(即遼東),假節鉞,總司遼東軍政,兼管夫余、沃沮、東濊、高句麗、百濟、新羅諸番事物等等。
宣讀完畢,難免一番嗦儀式,供了又供,拜了再拜,最後是文武官員祝賀公孫度升官晉爵。
會議第二項議程,遼東侯領平州牧公孫度命令︰
第一,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指派專人代為監管兩郡諸事;(既然成遼東侯了,如果只管理一個郡面子上就不好看了)
第二,掘開李氏祖墳,開棺焚尸,誅滅李氏宗族;(這個李氏,五木听說過,原系遼東某地太守,因對公孫度不滿,而棄官逃到海外島嶼。難道就因這點事便掘人家祖墳、焚亡者尸身、竟然還要滅九族?!五木覺得公孫度未免太狠毒了)
第三,告知遼東諸鎮及附庸之國︰高句麗國為侵吞遼東貨物,故意惹起事端,重傷遼東太守之子;
第四,公孫度親統遼東精兵討伐高句麗,公孫恭留守遼東,暫領平州諸事,公孫霸、鄧森林等均隨軍出征;(公孫恭傷重,但仍可工作)
第五,公孫康為和親使,公孫霸為副使,即刻護送公孫雪兒赴夫余國和親,並帶遼東侯親筆信請夫余王發兵協助討伐高句麗,約定兩軍于夫余國境內某地匯合,並請夫余國代為籌集軍需。
听完公孫度的命令,五木難言心中滋味。
公孫雪兒作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五木是早就預料到的,對此,他無能為力。
五木沒料到的是,他和公孫恭的「一夜風流」竟能引發一場戰爭。
起初,五木很是自責,責怪自己沒有阻止公孫恭風流且荒唐的舉動。
但逐漸地,五木覺得責任並不在自己,你公孫度如果不做政治聯姻,不把公孫雪兒嫁出去,我鄧某人也不至于傷心,我不傷心,自然不會去那種地方,我不去,自然也不會讓公孫恭去,也就不會引發這場戰爭。
五木覺得自己沒必要為此愧疚,但每當他腦海里浮現出公孫雪兒那憔悴的身影,還是覺得對不起雪兒。
唉,既然無法阻止,那就算了吧,五木暗想,我也不必再去打攪她了,希望她逐漸快樂起來吧。
五木也明白了公孫度五條命令里第二條命令的意義︰攘外必先安內!要打仗了,必須先徹底鏟除內部異己,以絕後顧之憂。
不過,「掘墳、焚尸、滅族」未免太徹底了,五木想想公孫度的惡毒手段,便不寒而栗。
該找機會離開這里了,五木暗自打算。
但現在走不了了,作為此次「命根子事件」的「目擊證人」,公孫度必須帶上五木,還為五木配備了幾名不離左右的親隨。
完了,五木明白,自己已經從公孫度的救命恩人逐漸變成了被軟禁的囚徒。
公孫康率領的和親使團很快就出發了,鑒于遼東侯已向高句麗宣戰,為避免高句麗從中阻撓,和親使團的規模空前,除兩百余人的「親友團」外,還有兩千精壯遼東兵護送。
五木沒有去送行,他不想看到公孫雪兒那淒慘的模樣,也不想雪兒看到自己而再添憂傷。
他想,即使自己想去送行,公孫度也未必會同意。
征討高句麗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五木來遼東後,對公孫度在遼東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不過此次備戰過程,讓五木更加驚訝,公孫度展現出的威望還是遠遠超出五木的想象。
很快,一萬五千人的遼東軍依次出征,這可是全遼東一半的兵力啊,看來此次公孫度要徹底剿滅高句麗了,五木頭一次見這麼龐大的隊伍,緊張之余,也難免一絲興奮。
五木隨著公孫度的中軍,曉行夜宿,不幾日,便越過疆界,抵達了夫余王城(大致在今長春農安一帶)附近。
派往各個方向打探軍情的斥候紛紛來報。
夫余王城方向斥候稟報︰「先鋒部已抵夫余王城附近,請遼東侯示下
又有斥候來報︰「和親副使公孫霸率和親護衛隊扎營于夫余王城外五里,和親使公孫康將軍日前護送公孫小姐赴夫余王城,夫余王子與公孫小姐已然完婚
高句麗方向斥候稟報︰「高句麗已集結二萬兵馬,分三路駐扎在邊境
手下為公孫度展開地圖,公孫度看了看,分別下達命令︰一、傳令赴高句麗方向先頭部隊,不得輕舉妄動,密切關注敵情。二、傳令五軍于夫余王城外四十里扎營。
公孫度揮手招來掾吏(助理官員)︰「速帶某文書,赴夫余王城面呈夫余王,請夫余王來遼東侯大營,迎接大漢皇帝陛下聖旨,並將我部所需軍資押運至此
遼東大軍有條不紊地在夫余王城外安營扎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