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往常一樣迎來了清晨。
天色剛剛放亮,江山和白學生裝同學並肩走在微明的晨光下。
街市上開始有了人聲涌動。
說起《戰國策》的謀略,江山簡直就是滔滔不絕。混在現代職場的他,對這些很有一些心得。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和沖突是永恆的。當一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象顏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誘惑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誘惑永遠強于對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關聯著他人的利益,他人會平白無故的資助與你、借貸給你嗎?」
不知想到什麼,這位一直侃侃而談的青年忽然顯得很憂郁,足有移時沒有說話,只是背著手慢慢踱著,良久,才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一點也不夸張。我們的鄰國日本近代外交就是最近,最鮮活的一個例子。而我國的近代外交,也是最近,最鮮活的一個例子——反例
白學生裝同學被他的話深深震撼了,這是他在學風開明的天津南開學校也學不到的東西。
南開學校是一所文明國內,仿照歐美近代教育制度開辦的私立學校,他的學術空氣濃厚,教學作風民主,並以管理嚴格著稱。學校是由兩位清末開明的有志之士于1904年創建的。一位是做過清朝的翰林和學部侍郎的嚴修,這位主張教育救國,把中國和西方教養中最好的東西結合起來的前清翰林,也從來沒有在課堂上教過江山說的這些傳統的先秦的謀略思想哲學。另一位是曾在美國受過教育的,很有名氣的中國教育屆名人張伯苓,他也沒有講過關于近代外交的理論,也沒有做過外交的經典個案分析課。
江山的話,給予剛剛從學校走出了的白學生裝同學極大的沖擊,他知道,這都不是在學校能學到的知識。
江山轉過臉來,盯著做認真傾听的白學生裝同學,語重心長地說道︰「當初英日結成同盟,是連日本人自己不敢相信的事情。伊藤博文首先他在接到駐英公使林董的電報後,是一臉狐疑。
英國到底是怎麼想的呢?這十分可疑。這個比誰都高傲的央格魯薩克森。會放棄他們的那個‘光榮的孤立(splendidlsolation)’——太牛了,不好意思和你們這些地出溜一起混。你說孤立主義和別的國家結成同盟?還是對等的?而且啊而且,對方還是吃飯問題都沒解決,連四千噸以上軍艦都還沒有造出來的黃種人!這在英國外交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一直是現實家的伊藤都不相信會有這種飛躍。
其實,不就是「國家利益」而已嗎。
在這一百年里,國與國之間的陰謀,外交和戰爭都是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也是它在外交官和軍人中最流行的時代。
毋庸置疑,十七世紀從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在進入十九世紀後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文明體制。歐洲各國在新的文明體制,新的生產方式推動下迅速強大起來。經過血與火的原始積累和殖民掠奪,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如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等。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得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其結果是以歐洲的產業國家為中心浮現出了戰國時代的現象。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在全球範圍內加緊進行侵略擴張和殖民掠奪。這就是所謂的帝國主義。
當俄國人在遠東的大地上馳騁著,所到之處都成為了俄國的領地時,這一異常擴張速度當然也刺激到了歐洲外交界的神經,特別是英國人的。
俄國的南下政策是地政學上的本能,還有一方面就是受到身為帝國主義本能的刺激所產生的後果。其實當時俄帝國的產業還沒有發達到需要向其他地域輸出他們的過剩商品的地步,不過他們也受到了歷史性的刺激。再加上原有的南下本能,才會采取了維特所說的近乎瘋狂的冒險的領土擴張政策。當一個國家一旦開始了這樣的行動時,要靠自制力來停止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時候,你肯定會想,遠東只不過是世界上的一片鄉下地方,廣闊的西伯利亞不過是一片荒原凍土,連人口都很稀少,也沒有發現什麼富有的資源,俄國人再怎麼在這里橫行霸道,也不會成為歐洲外交界的課題
白學生裝同學已經是插不上嘴,只能點頭,極其認真的听著。江山說的這段歷史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但見解極其新穎,而且非常深刻,這些都是他在課堂上沒有听過的東西,他本能的覺得這將是對他將來很有用的知識,所以,他如饑似渴的吸收著。
其實,這不過是江山和一群憤青侃大山時的陳詞爛調,只不過看白學生裝同學听得如此認真,他也越說越起勁。
「不止是你,就連在當時的日本小鬼子也是這麼認為的。當時,誰也不知英國對遠東問題的關心度卻在日益高漲。
當時,英國聚集了世界上的大量財富。作為產業革命的先進國家,這個國家的國家理念也發生了變化。當歐洲在拿破侖的戰爭後成為一片廢墟後,英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他們的商品像洪水一樣涌入歐洲大陸,英國的財富像飛一般的增長,從而又促進了他們的再生產能力,產量不斷增加,進而獲得了印度,中國市場,銷售繼續增加。
不過現在,俄國不僅把遠東納入了勢力範圍,而且以印度為目標開始南下,按這個勢頭來看的話,早晚會搶走英國的市場,到時候那些堆積在倉庫里的商品將無處可去。
英國的外交方式一直是把那些對自己有危險的事態阻止在萌芽期。不過采取的方式卻是十分狡猾的。他們盡可能的回避采取戰爭這一直接手段,如果不能避免時他們會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讓其他國家出面去打,就算走到了盡頭不得不自己派兵時,也會盡量聯合一些有著共同利益的國家共同行事。
現在雖然英國很想把俄國在遠東的苗子掐斷,不過卻不會和俄國發生戰爭。用英國的外交慣用語來講,那就是︰「遠東的實力均衡」要保持這一均衡,就需要通過一些外交手段。
他們最初考慮的是德國。德國奪取了膠州灣把青島建成了要塞後,在遠東也有了自己的利益,那有沒有可能和英國結成英德同盟,共同把俄國作為假想敵呢。
當時,英國忙于應付南阿富汗戰爭,無力顧及遠東問題。如果能借助新興國德國的軍事力量來平息遠東問題的話,當然沒有意見。
不過在這件事情的操作過程當中出現了意外,英國的張伯倫的結盟要求發出去,收到的是德皇出人意外的否定回答︰「這樣的做法不符合德國的利益。現在俄國與法國是同盟,如果與俄國為敵的話,德國將陷入俄國與法國的夾擊中。到那個時候英國會來救我們嗎。就算貴國的海軍會在波羅的海有所表現,不過卻開不進黑海。所以德國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光對付俄國的話德國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如果再加上法國在背後插上一刀的話德國將陷入絕境。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安全,我們還是應該保持和俄國的睦鄰關系德國就這樣明確的表示了拒絕的態度。
當時,日本的外務省當然不知道英德之間發生的這些事情,不過日本的外務省一直想和英國建立同盟,卻是迫切的事實。可是,不管是國力還是文明程度,這個在世界上擁有超強實力國家會不會和,日本這個在偏遠的遠東,而且毫無工業可言的,被日本的外務大臣自稱為是半開化國家結成對等的同盟關系呢。日本當時也是沒有這個自信的。
就這樣,當日本的首腦們對日英同盟的期待逐漸升溫時,在倫敦的駐英公使林董表現的十分盡責。不管怎麼說,林向外務省請示道︰「英國在與日本結成同盟這件事上有所動心。在這件事上是否可以進一步進行交涉啊
原本在林前往英國赴任前,就想到可能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他預先拜訪了伊藤博文,听取了他的真實想法。因為伊藤一直是日俄同盟論的主張者。如果是這樣的話,林在倫敦再為日英同盟努力也是白費功夫。
不過伊藤的回答卻出人意料,「沒事,我無所謂他這樣說道。在伊藤看來,要想和英國這樣的國家結成對等同盟簡直是幻想。這是屬于做夢,並不屬于政治的範疇。
日清戰爭後一直致力于日本的外交事業的陸奧宗光,在明治三十年八月,患肺結核去世了,就連這個陸奧,在死前對日英同盟也是這樣看的︰「這個名字听上去實在是太美妙了,不過是否有實現的期望呢?」他一直這樣說,結論當然是不可能。他覺得首先應該換位從英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英國不會為了拯救日本而做堂吉訶德。所以英國也需要保障自己自身的安全。日本有這樣的國力嗎。英國當然希望日本能保護他們在東洋的權益,這牽涉到從中國大陸到新加坡還包括印度這一廣大的區域,如果交給日本的話日本就必須擁有在這一廣大區域里派出海陸軍的實力。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國力的話才有資格談論日英同盟,現在的日本如果談論這些的話,會成為全世界的笑柄的。這就是陸奧的看法。
伊藤也是一樣。所以雖然他主張日俄同盟,不過如果林董要展開日英同盟的工作他也不反對。萬一成功的話對日本來說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所以他對林董的想法沒有提出異議。
林就這樣前往了英國。在得到了本國的允許後,馬上前往英國外務省拜訪了英國的蘭茲坦姆外相。英國方面的態度,對日本來說幾乎是一個奇跡。當林董公使前去拜訪時,英國的外務大臣蘭茲坦姆的回答是,「正如您所說,對英國來說也需要這方面的同盟
當時,英國和其他任何歐洲國家都未結盟,自稱為「有名譽的孤立」,現在如果改變這一外交方針的話,說明他們對俄國在遠東的侵略行為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林董是這樣判斷的。
後來,林在後面的交涉中發現,大英帝國這幾年正在走背運,從1880年到底1902年這二十年里,英國在南非和荷蘭人後裔布爾人接連打了兩次布爾戰爭,第一次戰爭英國人敗了,第二次戰爭好不容易才慘勝,但耗費國力太大,所以英國無力插手遠東的事情,想讓德國頂上去,可是德國人不干,只能選擇日本去填補這一空白了,讓日本在適當的地方阻止俄國那無休無止的南下活動。
如果日本對英國有利用價值,那日本又何嘗不可以利用一下英國呢。
最後的結果是日本在盟約支持下打贏了日俄戰爭,一躍而成列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