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金蟬子都冷冷相瞧,只要做過神仙,神仙根深蒂固的自私就永遠植根心底,哪怕輪回千百世也改不掉
神,可悲的不是貪身怕死,而是看不清自己zxsm
一群連自己都認不清楚的神,卻還高高在上,裝作悲憫眾生,藐視凡人,視凡人如螻蟻
他們卻忘了,自己也曾是人,也是渺小的凡人,一世一輪回的凡人
金蟬子看著眼前這個再次為人的百花仙子,或許,她只是天庭的棄子,如果無人來點悟,所謂的百花仙子將徹底淪為凡人,落入輪回之中無法解月兌
也許,這就是神害怕的事情
神之所以怕死,是怕輪回
一次的輪回,足以磨滅掉過去所有的榮光,一切從頭再來
金蟬子想得入神,滿堂嬌咬下自己小腳趾的時候,渾然不覺疼,也不哭不鬧,眼神望向不知處
滿堂嬌瞧見金蟬子的表情,心中害怕,小小年紀,如何這般鎮定?難道不懂疼痛不成?還是神佛護體?不敢多想,抱緊此子,往江邊而去,一路有人相問,只道是去河邊等劉洪歸來,無人不夸獎她夫婦二人伉儷情深
幸喜官衙離江不遠,小姐到了江邊,大哭一超哭自己一身坎坷,命運弄人,滾滾江水,沒有可渡河之物
哭了許久,卻不見任何可以依仗的東西,心下焦急,又的劉洪回來,狠了狠心,正欲將金蟬子直接拋棄在江中
金蟬子見此,暗暗一嘆,如果就此丟入江中,無所依托,自己必死無疑,自己陽神雖然不弱,卻難逃溺水之苦,正自愁苦見,忽見江岸岸側飄起一片木板,金蟬子定眼一瞧,只見木板之下,有一條小小的紅色錦鯉,錦鯉托住模板,靠向岸邊
滿堂嬌只當神佛相助,歡喜之至,即朝天拜禱,將金蟬子安在板上,解下衣帶,用帶縛賺血書系在胸前,推放江中,听其所之
滿堂嬌暗嘆了一次,又哭了一回,見木板安安穩穩遠去,含淚回衙不題,心中有擔憂,自己孩兒靈魂在何處,可得安生?
卻說金蟬子在木板上,錦鯉在木板之下,順水流去,路遇幾處險灘,錦鯉都把持住木板,不叫它翻掉,金蟬子也不言不語,安安靜靜躺在木板之上,此時正是清晨,兩岸無什麼人,更無漁人出江,這一路行的倒也安穩
走了不知多久,錦鯉突然說道︰「小龍雖不知你是何人,想來也是神佛手中棋,與我一般,命不由己,還望你莫要怪我,將你送入神佛掌控之中」
錦鯉的負罪感讓金蟬子微微有些詫異,九世輪回,西方佛門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安排他的身世,讓自己不月兌離他們的掌控,好等元陽未瀉的時候取走肉身分食,這次是為何?
你道這條錦鯉是何人?正是洪江的龍王,救下陳光蕊的洪江龍王自然,龍王被漁人捕去,又救下恩人,決計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安排,而安排之人,自是觀世音菩薩
洪江龍王修行歲月尚短,法力不強,能坐擁水晶宮自然是靠觀世音菩薩暗中相助,不然以他的實力,即便是坐了龍王之位,也遲早被其他水妖趕出去
要說這洪江龍王,倒也算出生顯貴,洪江龍王父親是西胡王的九弟,因不得寵,成年之後,被派遣到小小洪江做龍王遇上了在此江中修行的錦鯉,兩人系了同心結,廣發請帖,邀請親朋好久見證,然則,結婚當日西胡宮一龍未來,洪江龍王父親見此,慢慢的與西海的關系也就淡了
誕下洪江龍王之後,也再不曾發下請帖,偏偏洪江龍王滿月之時,西海卻來人了,原是龍王的一個女婿,成婚之後沒好的居所,想借洪江龍宮「暫住」,洪江龍王父母哪能順從,雙方在洪江大戰,致使洪江水澇,天尊震怒
那女婿得西胡王求情各方面疏通,免了死罪,並將罪過推月兌到洪江龍王身上,玉皇大帝也不細查,下令問斬洪江龍王一家,當時觀世音菩薩念他年幼,請奏了玉帝,將洪江龍王救下,並將他繼任父親之職,佔了洪江
洪江龍王雖為龍王,卻還未曾化龍,尚是錦鯉之身,更被四胡宮所斥,與龍族幾乎斷了往來,反而與觀世音菩薩更為親近,偽裝被捉,救下陳光蕊,護送金蟬子……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法旨,他只是遵從罷了
金蟬子聞得洪江龍王所言,也未所想,不多時,漂到了金山寺腳下
錦鯉已將金蟬子送到此處,卻不見接應的和尚,遂偽裝成小孩啼哭之聲,聲音遠遠傳將出去,直到金山寺上
那金山寺長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前些年得觀世音菩薩點化,已得無生妙訣,佛法也算精湛
這一日清晨,一如既往打坐參禪,忽聞得小兒啼哭之聲,一時心動,想起觀音菩薩點化時所言,急到江邊觀看,只見涯邊一片木板上,睡著一個嬰兒,長老慌忙救起見了懷中血書,方知來歷,取個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撫養,血書緊緊收藏
你道撫養金蟬子的是何人?乃是金禪寺下,兩株菩提樹幻化的老夫婦,這兩棵菩提樹得觀世音菩薩點化,有了幾分佛性,幻化成的人形,慈眉善目,和藹可親
這兩位老夫婦說是撫養金蟬子,實乃將金蟬子禁足在金山寺下,不讓他離開半步,兩株菩提樹之外,設下極厲害的佛門禁法,尋常人等無法近身
觀世音菩薩這般安排,一來怕金蟬子被人暗算,絕了後路;二來怕金蟬子離開金山寺,無處去尋;三來防止金蟬子修習強大的神通,月兌力控制;四來擔憂金蟬子食肉破戒,長生之體再無用處,要知道,為了讓金蟬子達到胎里素,滿堂嬌懷孕之後,再不曾吃一口葷腥
金蟬子被放入菩提樹之下,每日以靈水喂養,不使他受餓法明和尚每日清晨必然到此,打坐參禪,宣讀佛經,金蟬子听進耳中便忘,完全不記在心中,只一心修習自己這一千年所悟
a
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