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 格物致知

作者 ︰ 天河優子

來源@騰訊動漫•世界風專題

每天都把動漫掛在嘴邊的各位漫迷們,有沒有想過「動漫」這詞是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為你揭秘一下動漫的前、世、今、生。

1963年元旦,于富士電視台首播的《鐵臂阿童木》被看做是日本電視動畫的開端,2013年正是其50周年紀念,有著特殊意義。不少日本的相關組織和電視機構都紛紛適時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紀念專題和回顧類節目。

同樣是1963年,《阿童木》在北美通過NBC電視台的放送,也讓北美的觀眾第一次了解到了日本電視動畫的魅力。下面的這段來自美國qyll所制作的MV,便介紹了日本動畫50年的月兌胎換骨,從起步有著濃郁迪士尼風格的黑白片變成了如今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日本動畫」,堪稱流行文化的奇跡(作者原話︰50yearslater,animeisapopculturephenomenon.)。片尾那句「愛的宣言」更讓人深深感受到如今日本電視動畫的巨大影響力,感興趣的同學不妨一看。

哦,抱歉,看到這里你或許會以為本文又要緬懷一次在大學動畫選修課第一堂課上那段讓無數同學們昏昏欲睡的「動畫簡史」了吧?

很可惜咱今天不打算再講那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了,咱打算咬文嚼字的探究一下根本——說一說我們喜歡的這個東西究竟應該叫啥?

「動漫」並非自古有之

是的,你沒看錯。別以為開篇的一段話里我一直在叫它「日本電視動畫」,就覺得再討論它叫什麼就是吃飽了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今天所謂宅男宅女們的日常交流中很少直接用到「電視動畫」這麼「時髦」的稱呼。這群愛好者們當下使用最多的是「動漫」這樣一個富有爭議的稱呼。

說它富有爭議不僅是因為這個詞匯從誕生到如今意義一直在不斷變化(估計將來也會一直變化下去),更因為多年來為了給它「正名」,國內各種大大小小的動漫社區里已經打了不知多少嘴仗,發生了不知多少爭吵,留下了不知多少口水

源于歐美日本的進口詞匯

按慣例,故事的開頭一般都會以「從前有座山,山里有XXX」之類的來開始。好吧,確切的說是從幾十萬年前開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山洞里的岩壁上鑿下描述外出打獵情景的壁畫,這便是最早的「畫畫」行為了。本質上來說它同今天的小學生們在課堂上百無聊賴時畫下杜甫扛上狙擊槍去踏青的惡搞涂鴉沒啥區別,直到有一天當古人類嘗試著想表現動作場面的感覺,卻只好依靠多次重復繪制來分解動作,才能生硬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今天的小學生們卻掌握了更為先進的技能︰在不同的書頁上畫下稍有不同的畫面然後快速的翻頁——動畫便由此誕生了!(難怪大家都說「小學生真是太棒了!」)

其實這個技能的天賦點名叫「視覺殘留」,往大了說叫「視錯覺」。電影技術發明之前的費納奇鏡、活動視鏡、魔術幻燈、手翻書、西洋鏡,還有中國的走馬燈、皮影戲等等都是基于此而形成的。當然,電影本身也是基于此理論而發展出來的。

當然,不論漫畫還是動畫,他們的發源地都是歐美。

最初的起點是一個源于意大利的詞匯——Cartoon(卡通),指的是歐洲的連環漫畫。不過那時更多是專指政治漫畫、諷刺漫畫。而後法國人將此道發展壯大。

19世紀末,同樣是基于法國人的偉大創造,電影技術得以伴隨著動畫技術一起出現。同時也誕生了「Animation」這個新詞用來指「會動的畫面」。但這種東西同「Cartoon」還是太過相似,所以不管Animation還是Cartoon都被用來指代「動畫」,亦或當做「AnimationCartoon」的簡稱,即「會動的漫畫」。

隨著20世紀初迪士尼的風靡世界,「卡通」一詞更多被用來指風趣幽默的喜劇動畫系列,特別是傳入中國後,「卡通片」更是同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們牢牢的綁在了一起。反觀Animation,則變為了專指各種各樣的「連續運動的圖像」,包括2D、3D、粘土、貼紙等各種方式做成的動畫,但不局限于現今「動畫」的概念範圍。至于最初的漫畫,如今的歐美更多是用「ic」來稱呼,特別是自家的《蝙蝠俠》、《超人》這類漫畫作品。

而在日本,「漫畫(с⑦ヮ,羅馬音manga)」一詞早在浮世繪時代就出現了。20世紀初期日本漫畫發展快速,但動畫起步卻相對晚了一點。直到國外動畫,比如歐美、中國作品的大量涌入,才帶動了日本動畫的興起(不用懷疑,中國動畫起步確實是早于日本的,比如著名的《鐵扇公主》就對手冢治蟲的觀念造成過巨大影響)。

之後伴隨著日本戰後經濟奇跡,日本動畫由一開始對進口作品的簡單「拿來主義」漸漸創造出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成績。從70年代起漸漸發展分離出屬于自己風格的動畫流派,期間有過「線畫」、「動畫」、「漫畫映畫」等多種叫法,但基本都屬于「電視漫畫」的意思。最後,隨著將「Animation」的日語音譯詞「ヤЯфЁъ⑦」簡稱為「ヤЯф」,便創造出了在今天歐美人看來專指「日本動畫」的「Anime」這個新詞。

總之,歐美與日本從開始到現在都一直確定「動畫」這種藝術形式就是「動態的漫畫」。

隨國內歷史不斷「改名」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回我們偉大的祖國。一開始我們的動畫有個特文藝的名字叫「美術片」,這幾乎是個國產動畫獨有的稱謂。可能是由于國內的動畫起初都是剪紙、木偶、皮影這類富有文化氣息的東西吧,而且直到現在官方還在使用這個詞。

前文雖然指出國產動畫一開始處于世界前列水平,但後來由于各種原因而發展緩慢,再後來國內便開啟了引進日本動畫的大潮。如《機器貓》、《一休》等,在國內逐漸成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憶,也因此升格為了中國漫迷心中的經典作品;國產動畫則伴隨著「美術片」這樣的名稱漸漸開始被冷落。嗯…似乎有點文藝青年敗給了普通青年的感覺?

只不過那時可沒人懂什麼「anime」、「日式動畫」之類的玩意,所以就隨著同一時期進來的《變形金剛》等美國動畫作品而一並被叫做了「卡通片」——反正二者看上去都是些圖畫嘛!似乎是巧合,這些故事也相對符合小孩子的胃口,也就從那時開始,漸漸形成了「卡通片就只能是給小孩子看」的主流思想。但不管如何,「卡通片」的叫法算是被國內廣泛接受了。國內最早的一批相關雜志也開始使用這樣的稱呼出現在人們眼前,如《卡通王》。

時間轉到80-90年代初,此時日本電視動畫正處于一個相對的低谷期,動畫本身高昂的制作成本已經令制作公司叫苦不堪,而傳統觀念里認為動畫的最大受眾是小孩。小孩看電視的時間又集中在下午這種電視台賣價很貴的黃金時段,所以很多制作方都在不斷探索新的出路——比如以販售錄像、影碟的形式來盈利。

直到1995年,由「報復社會」的庵野秀明所拍的名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簡稱《EVA》)問世了,這部動畫引發了日本電視動畫產業的巨大變革。比如由《EVA》首創的「制作委員會制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電視動畫的成本問題。再比如「在黃金檔播出時反響一般而改為深夜播出後反而受到成年觀眾的熱烈歡迎」這樣的「業界佳話」更是帶動了深夜電視動畫的興起。

深夜動畫,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個好東西。電視台因為深夜檔觀眾少不好賣而只能大幅降低費用,于是動畫制作公司打起深夜檔的主意自是順理成章。當然,深夜檔嘛,自由度本來就更高,收視群體主要又是大人,于是更加黑暗壓抑的故事、更加晦澀新奇的設定、更加熱血暴力的戰斗、更加秀色可餐的女孩子們便越來越為了符合觀眾口味似的被創造了出來。簡單來說就是觀眾說「要有光!」,于是便有了「聖光」的節奏——某種程度上,這就是《EVA》給指明的道路。

當然,這種小孩子看了以後明顯會把持不住的東西,國內的電視上當然是不能播的啦!只不過你要是因此覺得我們今天看到的巨人什麼的都只是幻覺那就太天真了。

沒有了面包,還可以吃蛋糕!電視上雖然看不到了,但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那時卻開始接觸到了叫做光盤、網絡之類的東西。就像那些還處在擁有「理想」這種奢侈品的年紀的少年們第一次見到巴西人玩花式足球時不禁喊出「原來足球還可以這麼踢」然後便義無反顧的投入中國足球這個無底深坑一樣;小時候看個靜香洗澡都要臉紅心跳的少年們也會對著不經意發現的的日本深夜動畫喊出「原來後ソ宮還可以這麼開」然後便便沒有然後了

而且問題也來了,老師家長們可分辨不出日本動畫與國產、歐美之間有何區別,反正看上去都只是些會動的圖畫而已。他們只會說「作業寫完沒?沒寫完看什麼卡通片!這麼大的人了還看這些!」

于是少年們憤怒了,不是因為大人們反對自己的愛好,而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居然被叫做「卡通片」——那種給小屁孩看的玩意!這明顯不能忍啊!這些富有內涵的日本動畫小孩子本根本看不懂,所以怎麼能跟他們看的那些「米老鼠和藍貓」之流混為一談呢?我們堅決要跟「卡通片」劃清界限!

這好辦,日本動畫不是叫做「anime」麼,這詞的本源出處前文說過是英文「animation」,也就是動畫,于是便有了︰「我看的是動畫,不是卡通,小孩子才會看卡通那種幼稚的東西!」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改掉叫慣了的稱呼,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那麼清楚的,所以愛好者與非愛好者之間,愛好者與愛好者之間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動畫還是卡通」的長久爭吵。

「名分」之爭

少年們還在不斷成長,這個圈子也跟著慢慢成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上網,看動畫的人也正在逐漸增多。唯獨國內面向青少年的娛樂文化產業卻在這個祖國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掉線了。于是我們便成為了「喜歡著巴西的足球、美國的籃球、韓國的電競、歐美的音樂與日本的動漫所成長起來的一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真是一點也沒說錯!所以七夕節沒有**節那麼火熱確實是我們的錯,抱歉(我知道此處你們肯定要吐槽我「思路廣」)。

「詞」紅是非多

漸漸的,追隨流行趨勢的媒體們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拋棄「卡通」這個詞而轉向使用「動畫」來稱呼所有的日本動畫——是的,凡是日本來的動畫都叫「動畫」,不管它是《蠟筆小新》、《灌籃高手》還是被封殺了的《死亡ソ筆記》。

于是少年們又不干了。我們動畫迷跟本不看電視上所謂的動畫頻道,那些低齡向的東西怎麼能跟「神作」相提並論呢?于是又轉而尋找下一個身份的象征。這一次,藉由《動漫時代》(AnimeicTime,比很多人印象中最早使用「動漫」這個詞的《動漫志》還早)所帶來的一個新詞——「動漫」進入了他們的視線,並很快傳開。

「我看的是動漫,不是動畫,小孩子才會看動畫那種幼稚的東西!」誒,好像在哪里听過?

這一次媒體們也反應很快,各種「動漫」雜志層出不窮,各種「動漫」網站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涌出。就連國家都開始扶持「動漫」產業了——雖然現在各種網絡社區里討論的「動漫」基本是在討論動畫,網站上的「動漫」資訊里內容也基本都是動畫方面的資訊。至于「動漫產業」你有听說過「國家扶持XX漫畫」的說法嗎?

當新人問老人︰

「你看過XXX這部動漫嗎?」。

「你說的是動畫還是漫畫?」

「動漫不就是說動畫嗎?」。

「誒?動畫就動畫,漫畫就漫畫,動漫怎麼會是動畫呢?」

于是一場比曾經的「動畫還是卡通?」還要更加激烈的「動漫還是動畫?」的爭吵不可避免的被點燃了,並一直持續至今。

「動漫」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本來他同科技(科學與技術)、影視(電影與電視劇、動畫片)、蔬果(蔬菜與水果)、文體(文化與體育)一樣是個詞組組成的短語簡稱,可如今卻由于習慣和媒體導向作用而漸漸被變為專指「動畫」。

有人說先有漫畫,然後被改編為動畫,所以用「動漫」來叫這部動畫,比如《海賊王》;只不過那些沒有漫畫而一開始就只有動畫的原創作品怎麼辦呢?

還有人說這是因為動畫漫畫本來就是緊密聯系的,所以合在一起用很正常,畢竟這樣的叫法能夠推廣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導向作用——想要將兩個產業捏緊,然後捆綁發展。這也沒錯,不過好笑的是,在中國,動畫與漫畫聯系得並不那麼緊密,而這世上唯一一個動畫和漫畫聯系得最為緊密的日本卻壓根就沒有「動漫」這種叫法,恰恰相反,在日本「anime」專指動畫,「manga」專指「漫畫」,區分得非常清楚。

咱也無責任猜一個︰「動漫」也可以簡稱AC,本來這里的A指「anime」,C指「ic」,但是有人誤以為C是指「cartoon」,所以AC就是「animecartoon(動畫卡通)」的意思,故濫用以後就造成了今天動畫跟動漫混淆不清的局面啦!

靜觀其變,笑看雲卷雲舒

好吧,實際上筆者想說的是︰我們用不著厚古薄今(雖然這是人的天性),也用不著覺得一個叫法上的習慣改變就是洪水猛獸。畢竟名字僅僅也只是個名字,古時候的詞匯因為廣為誤用而最終完全月兌離本意的比比皆是,但如今我們日常用語時會感到困擾嗎?不會,正如90後00後一些較晚接觸網絡的人,他們很多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動漫」這個詞,不會去想也不用去搞懂這個詞的來歷與對錯。將來人們更願意用「動畫」還是「動漫」這詞,交給時間去判斷就行,此外也沒別的辦法了。

對了,還記得一開始談到日本動畫和歐美動畫都把「動畫」看做是「動態的漫畫」嗎?那麼如果把現在的「動漫」看做是「動態的漫畫」的簡稱,反倒是很貼切的叫法了,至少更貼近于「anime」本身的意思。所以又何苦要糾結于一開始用這個詞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覺得這種誤解會對我國動漫產業造成巨大影響或者認為這就是中國特色的「不專業」而對動漫這個詞抱有巨大的偏見就更沒必要了。詞本身並沒啥錯,最多是種誤用行為。

實際上哪怕在歐美,長久以來也存在著類似的誤解與爭吵。「It‘snotcartoon,it‘sanime.」是歐美動漫愛好者的流行名句,搜索一下就知道其實這就是一出歐美版的「卡通大戰動畫」。(果然天下宅男是一家啊),而且這句話出名到了連《生活大爆炸》里都拿來吐槽了一把。

如今視頻下載網站、在線視頻網站不斷興起,網絡社區開始流行。有共同愛好的人在網絡上組成了各種圈子。不斷涌入的新人與積極尋求變化的老人們,仍在不斷創造新的詞匯。比如集看動畫「anime」,讀漫畫「ic」,玩美少女游戲「galgame」(最近似乎已經擴展到所有的「game」了)這些相似的共同愛好于一體的人們又引用了由**立中山大學的動漫迷們早先使用的一個詞匯——「ACG」(Anime、icsandGames的縮寫,又稱「動漫游戲」、「二次元」或者「動漫游」)來統稱這個領域。甚至後來在加入輕小說「Novels」之後,還有個更高級的升級版本︰「ACGN」(需要指出的是,不論ACG還是ACGN,仍然都只是華人地區獨創的專有名詞,不論是日本還是歐美同樣沒有這樣的叫法)。

于是「一個新的群體漸漸形成,他們用「動漫」稱呼「Anime」,用「動畫」稱呼「Cartoon」,用「漫畫」稱呼「漫畫」。問題只有一個,他們怎麼稱呼「動漫」與「漫畫」呢?「動漫漫」嗎?幸虧他們還有ACG這個用法。」(by網友ZC語)

所以將來再听到「我只看動漫,不看漫畫。」這類的說法怎麼辦?綾波麗不是早就用行動告訴過大家了嗎?「這種時候,只要微笑就好了~」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多個條目

李捷著︰《日本動漫史話》

目錄制作委員會(эЗЬ制作委員會),磯部正義、原口正宏撰文︰《日本電視動畫史50周年》

知乎網上面的討論︰圈里人是否都不喜歡「動漫」這個詞?

網友「ZC」發表于果殼網的文章︰閑談「日式動畫」稱呼的改變

網友「qyll」視頻作品《Animegraphy2013》發布頁內的制作感言

以及各種動漫社區里關于「動畫」與「動漫」的討論貼

特別說明及感謝︰

文中引用視頻來自網友「qyll」發布于的視頻作品《Animegraphy2013》

保留視頻信息如下︰

作品名︰《Animegraphy2013》

作者︰qyll(美國)

使用曲︰TheTemperTrap-《LoveLost》,TheVaccines-《IfYouWanna》,TheXX-《Intro》

共使用了207部動畫素材

花費4個月的時間制作完成

于2013-11-06發布

結語

多年以前,「70後」曾覺得「80後」不行;後來「80後」覺得「90後」不行;最近「90後」開始覺得「00後」不行,將來「00」後估計也會覺得「10」後不行吧時代在變,不被看好的每一代人總要長大,但這個世界卻從來沒有真的「不行」過。而從「美術片」到「卡通」到「動畫」到「動漫」,或許還有「ACG」,說到底也不過是另一個版本的「70、80、90、00」的故事而已。不要再糾結于一個簡單的名詞了,還是讓我們跳出紛爭之外,回歸到動漫本來帶給我們的快樂中去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最新章節 | 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全文閱讀 | 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