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2章 “我”是誰(1)

作者 ︰ 牧之

◆人格的構成︰本我、自我、超我

2008年7月1日,北京籍男子楊佳帶著一把20多厘米長的單刃剔骨刀,闖入上海市閘北區政法辦公大樓,用刀連續襲擊9名警察和1名保安,導致6名警察死亡,3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傷,楊佳後被制服。

被擒後,楊佳沒說一句話,只是不斷喘粗氣,喉嚨里發出「  」的低吼聲,雙眼通紅,手上粘滿鮮血,白色t恤的左半部已被鮮血浸濕。腳底下,是那把20多厘米長的單刃剔骨刀,帶著血。

在緊急支援的持槍特警出現之前,被多位民警制服的楊佳暫時被反銬在辦公室內。一支槍對準了楊佳。他終于開口︰「你開槍把我打死吧,我已經夠本了沒有任何懺悔的意思。

一位權威人士透露,在一度拒絕配合警方錄口供之後,楊佳首度解釋犯案動機的第一句話赫然是︰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輩子背在身上,那我寧願犯法。任何事情,你要給我一個說法,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人們在感到震驚之余,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根據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的評定,楊佳並不存在精神問題,也不是精神分裂,意識也很清醒。從眼前情況看,應該是人格上有問題。據此,心理專家分析,楊佳可能是偏執性人格和攻擊性人格的結合體。

專家所說的「楊佳可能是偏執性人格和攻擊性人格的結合體」,意思是說,他的人格出了問題,有了障礙。人格有障礙的人是一個不完整的人。所以,我們常常听到一些罵人的話也常常與「人格」搭上邊,如︰「你的人格不健全!」「人格有缺陷!」「你有人格障礙!」

如果我們听到別人對自己這樣的評論,我們會不假思索,本能地反擊過去——「你的人格才不健全呢!」「你的人格才有問題呢!」很顯然,他人說我們人格有缺陷,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是我們極力否認的;而當我們听到他人贊揚我們有「人格魅力」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欣然接受,並高興不已。

那麼,到底什麼是人格呢?

人格通俗被稱為個性。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台上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來說明︰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們也會根據在戲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而戴上不同的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摘掉面具後才是真實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學上,由于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對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人格是一個人的獨特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每個人都是由獨特的才智、價值觀、期望、感情、仇恨以及習慣構成,這就使得我們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人格不僅具有獨特性,同時也具有穩定性,這也決定了你以前是什麼樣,現在和將來都是什麼樣。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于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是被壓抑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心理本能,如生命力、內驅力、本能、沖動、**等。它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不考慮其他因素,只想滿足自己。

「超我」與「本我」相反,是人格系統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它凌駕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會道德訓條、高尚道德的代表,來監督控制「自我」。它遵守的是一種道德原則。它就像一個執法機關,隨時監督你的道德準則和行為。

「自我」則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一個人後天學習形成的,是對自身與社會的理智的認識。它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它遵照現實原則,壓抑「本我」的種種沖動和**以進行「自我」保存,另外也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沖動、**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比如,抑制自己的**。雖然餓,但知道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這都是「自我」的控制和壓制。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于沖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于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並找到途徑滿足本我**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有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以促使人格內部協調並保證與外界交往活動順利進行,不平衡時則會產生心理異常。

通常來說,「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間是不穩定的,有時候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產生人格方面的困惑。

劉薇已經25歲了,至今還沒有男朋友。主要是因為她家教比較嚴,父母不讓她在外面胡亂認識男人,他們說,踫到合適的會給她介紹。在他們看來,主動地去找男朋友的女孩都比較輕浮。劉薇也認為父母說得有道理。于是劉薇將那些追求者全部打入冷宮,不再來往。

但在生活中,劉薇很想引起男性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個網友,每天他都準時上網。她感覺和這個朋友聊天很放松,生活中遇到的事都給他說,有的時候甚至想打電話。劉薇自己有時候也納悶︰我一面排斥男人一面又想引起他們的注意,是不是我有什麼毛病?

當然了,劉薇沒有什麼毛病。這只是她在人格上的一種沖突。一方面,她覺得應該听父母的話,自己要做個守規矩的女孩,不能在外面瞎談朋友,不能影響了自己的名譽;另一方面,她希望被異性欣賞與接納,所以在與男性電話聊天時滿足了心理需要,所以她就會出現一方面拒絕男性的追求,一方面又想打電話給他。這就是她的「本我」與「超我」在不斷地斗爭。

劉薇需要做的是逐步改正自己的觀念,畢竟現在不是封建社會,女孩子也可以有正常的男女交往;另外,交往中也要自重,避免輕浮。總之,要協調好「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系,掌握好其中的平衡,尤其要避免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本我」、「超我」這三個組成部分必須是均衡、協調的。一個人要想擁有完善、健康的人格,就應該學會平衡和協調「自我」、「本我」和「超我」這三者的關系。

◆體液學說︰氣質的成因

公元前430年,雅典發生了可怕的瘟疫,許多人突然發燒、嘔吐、月復瀉、抽筋、身上長滿膿瘡、皮膚嚴重潰爛。患病的人接二連三地死去。瘟疫為雅典城帶來了破壞性後果,很短的時間內,雅典城中便隨處可見來不及掩埋的尸首。對這種索命的疾病,人們避之唯恐不及,大家都紛紛求助神靈保佑。就在瘟疫肆虐之際,一位希臘北邊馬其頓王國的御醫來到了雅典城,他一面調查疫情,一面探尋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發現全城只有一種人沒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鐵匠。他由此設想,或許火可以防疫,于是他建議全城各處燃起火堆來消滅瘟疫。

這位御醫就是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學家、歐洲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其主要著作為《箴言》和《語言的藝術》。卡斯蒂廖尼在《醫學史》中評價的那樣︰希波克拉底使數個世紀以來的知識理想化。

在希波克拉底有價值的一生中,希波克拉底最大的貢獻是把醫學從宗教和迷信當中分離了出來。他說,所有的疾病都不是神靈的作用,而是有自然的原因的。那時,古希臘醫學受到宗教迷信的禁錮。巫師們只會用念咒文,施魔法,進行祈禱的辦法為人治病。為了抵制「神賜疾病」的謬說,希波克拉底積極探索人的肌體特征和疾病的成因。在恩培多克勒的「宇宙論」啟發下,提出了著名的「體液學說」。他認為復雜的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黑膽這四種體液組成的,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氣質︰

1.多血質

多血質又稱活潑型,這類人敏捷好動,善于交際,在新的環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學習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現出機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適應環境變化。在集體中精神愉快,朝氣蓬勃,願意從事合乎實際的事業,能對事業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紀律性的情況下,會表現出巨大的積極性。興趣廣泛,但情感易變,如果事業上不順利,熱情可能消失,熱情消逝的速度與投身事業的速度一樣快。對于這類人,從事多樣化的工作往往成績卓越。

2.粘液質

這種人又稱為安靜型,他們在生活中是一個堅持而穩健的辛勤工作者。具有這種氣質類型的人行動緩慢而沉著,嚴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為無所謂的動因而分心。粘液質的人態度持重,交際適度,不作空泛的清談,情感上不易激動,不易發脾氣,也不易流露情感,能自治,也不常常顯露自己的才能。這種人長時間堅持不懈,有條不紊地從事自己的工作。其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夠靈活,不善于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其因循守舊,表現出固定性有余,而靈活性不足。

3.抑郁質

抑郁質的人一般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太合群、觀察細致、非常敏感、表情靦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4.膽汁質

膽汁質的氣質特征是外向性、行動性和直覺性。這類人具有強烈的興奮過程和比較弱的抑郁過程,情緒易激動,反應迅速,行動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語言上,表情上,姿態上都有一種強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現。這種人的工作特點帶有明顯的周期性,埋頭于事業,也準備去克服通向目標的重重困難和障礙,膽汁質人一旦就業,往往對本職工作不那麼專注,喜歡跳槽,傾向于經常更換工作單位,渴望成為自由職業者。比如作曲家貝多芬和亨德爾就是此類氣質型,這種氣質反映在音樂風格中,多有慷慨激昂的激情,有崇高的英雄主義情緒,有突發的強音迸發出強烈的感情。這類型的人不足是缺乏自制性、粗暴和急躁、易生氣、易激動,因此要注意在耐心、沉著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養。

◆人性定理︰人都是以服務于他自己為目的的

「人性定理」也叫「主體人自我肯定原理」,指的是任何一個健康的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以服務于他自己為目的的。

「人性定理」有如下內涵︰

1、自我意識

人都有關于自我的意識,深知自我是不同于他人、它物的一種**存在,並能準確地感知自我與非我的邊界,有明確的主體我與客體他人、它物的區分和界定。

2、自我決策

即人都具有行為選擇自由,沒有什麼外在力量,可以無條件地決定主體我只能是什麼,而不能是什麼。主體我是什麼,是主體我自我決定和自我選擇的結果。

3、自我肯定

人活動的目的是尋求自我肯定。這種自我肯定表現為,任何一個健康的人,他的任何一個行為,都只是服務于他自己特定的目的,無論多麼高尚的人,都不例外。自我肯定的內容包括生存需求(有)的滿足、自我價值(能)的實現和自我價值判斷(善)的實現。

4、自我中心

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並視世界萬事、萬物為與主體我對立的客體。它們的意義和價值都是由主體我賦予的,是它們能夠被用作主體我自我肯定的工具,服務于自我肯定的目的。

5、**無限

人在確知生存需求(有)的**,不可能永恆地滿足時,開始轉向自我價值實現(能)、自我價值判斷實現(善)的追求,並力求通過這兩種**的滿足,來獲得生存的意義和價值,通過精神生命的獲得,來延長短促的**生命。這後兩類種**,不會像吃飯一樣有飽的滿足。

6、自我異化

人作為一種動物,總又向往安逸,在沒有外部環境壓力的作用時,會沉醉于動物本能滿足的肌膚之利,而銷熔自我,使對自我肯定的尋求,異化為一種自我否定,像吸毒者一樣,為了片刻的虛幻體驗,毀掉自己的身體健康

關于人性理論,馬克思在哲學層次對其進行了研究,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宗教的、空洞的人,而是現實的、真正的、能動的人、,並提出了「人不是月兌離社會實踐的、抽象的、‘類’的本質的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觀點。

1.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

馬克思的人性理論首先是現實的。在《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態》中,馬克思寫道︰「……但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的表現自己的

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都認為「人」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此進行了批判。「哲學家們在已經不在屈從于分工的個人身上看見了他們名之‘人’的那種理想,他們把我們所描繪的整個發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展過程,而且他們用這個‘人’來代替過去每一歷史時代中所存在的個人,並把他描繪成歷史的動力因而,人也就成了抽象的、「類」的人的本質。

2.人是真正的人,能動的人

馬克思講的真正的人是有別于西方的宗教化了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想化了的人。馬克思講︰「德國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也不是從只存在于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

馬克思堅決反對將人看成是僵化的、呆板的、不變的、被動的人。被動的、僵化的、沒有創新性的人無疑只是動物而已;但人有其獨特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人不僅僅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10「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並合理的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3.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認為,人不是單個的、抽象的個人,人是歷史的、社會的、現實中的人。

◆周哈里窗︰其實你沒有那麼了解自己

蘇格拉底晚年的時候,很想點化一下一名學得很不錯但卻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需要一個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僅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氣,來將我的學說傳承下去。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能幫我找找嗎?」助手說︰「好的,我一定竭盡全力尋找,決不辜負您的信任和栽培

果然,這位助手一諾千金,他不辭勞苦地尋找著蘇格拉底事業的接班人,可是他找來的人都一一被蘇格拉底婉言謝絕了。有一天,當那位助手再次無功而返時,已病入膏肓的蘇格拉底硬撐著坐起來,撫著那位助手的肩膀點化他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都遠不如你……」可助手仍然不明白,只是向老師保證︰「我一定加倍努力,就是找遍天涯海也角要把最優秀的人給您找出來半年後,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找到。助手非常慚愧,流著淚對老師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蘇格拉底傷心地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每個人都是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未說完,一代偉大的哲人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