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蒼穹 明代上演一幕幕荒誕劇的閹人(轉貼)

作者 ︰ 全歌

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之凶,勢力之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也實屬罕見。明代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200多年來,宦官都活躍在明代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

明初,宦官是很不得勢的,宦官的權力跌入了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得干預朝政,與官吏交往,甚至連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這是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發跡于民間,親眼目睹過宦官的危害,彩塑明代太監像他認為,宦官這個群體對于國家來說不起什麼好作用,其中好人不多。

朱元璋對宦官限制極嚴,曾立下規章制度,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宦官兼任外臣文武餃,不許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還在宮門上掛一塊高3尺的鐵牌,上面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曾有一位做鑷工的老宦官,服侍朱元璋幾十年了,有一次說話時沒有注意,談到了朝廷政務,朱元璋立即把他打發回老家種地了。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朱元璋自己費盡心機、不遺余力推行的極端君主**制度,為日後宦官干政預埋了禍亂的種子。朱元璋在心里雖然想著宦官這種人不宜過多,越少越好,但實際的需要卻由不得他。早在朱元璋稱帝之前,還是稱為吳王的時候,宮中的宦官人數已經超過千人,到洪武初年,內監的二十四衙門就建立起來了,宦官的人數就更多了。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權力,完全是因為當年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此後又在其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里應外合取得了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台後,也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也為朱棣在戰場上立過功。可見,明成祖授宦官以權柄,完全是一筆政治交易。世宗統治時期,宦官勢力一度被壓抑,但到神宗時又發展起來。宦官馮保可左右內閣,權勢極為顯赫。天啟時,宦官專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獨攬內外大權,同朝內文武大臣結為閹黨,有權傾帝王之勢。崇禎帝(思宗)雖然定逆案,逐閹黨,但最後仍不免走上寵信宦官的老路,讓高起潛、曹化淳先後得勢,直至明亡。

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選用制度、管束制度、獎賞制度、病老喪葬制度等。

選用制度。當時規定,凡自願閹割要求成為宦官者,事先必須得到官府的批準。明代曾規定,一家有四五個孩子以上、願意將其中的一個孩子閹割者,由相關部門登記造冊,待收補之日選用,如果私自閹割,一經發現,課以重治,鄰居知而不報者,一並治罪。但是,這一規定並未能嚴格遵行。從明代錄用宦官的實際情況來看,除了按照規定報名就閹、候補收用者之外,朝廷還大量直接錄用了那些未經報名起送而私自至京的自宮者。明代宦官錄用事務的主管機構為禮部。但是,隨著司禮監地位的不斷提高,錄用宦官事務逐漸由司禮監會同禮部辦理,宦官機構在實際上已擁有相當的決定權。

管束制度。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明確規定,「寺人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干與政事」。除此之外,明廷還曾陸續制定了一些有關宦官管束懲罰的具體制度。宦官犯法,照例由司法機構逮問治罪。或下刑部獄,或下都察院獄,或下錦衣衛獄,並由法司議罪。為了懲治宦官在外犯法,明廷還特意強調了「有司」懲治犯法宦官的職權。對犯法宦官的懲罰方式,主要包括死刑、籍家、革職、革蔭、降職、調斥、杖笞等。

明宣宗賜宦官銀皿獎賞制度。宦官因功勞或因受到君主寵幸,除擢升官職外,其他獎賞方式還有賜金銀、加祿米、賜免死詔、賜印記、賜敕旌勵、賜祭賜祠、父母授(贈)官號、弟佷族人蔭官授爵等。

病老喪葬制度。宦官年老有病,多退居京城內外各寺廟,供給柴米、冬衣、靴料,以頤享天年。宦官供職內廷期間,如患病可到安樂堂就治,病愈後銷假繼續供職。如果病故,則由內官監給棺木,由惜薪司給焚化柴,抬至淨樂堂焚化。地位較高的宦官死後,可以特旨賜葬並建造碑亭享堂。

明初,內廷宦官機構開始設立。明太祖統治期間,宦官機構及有關職官設置變動頻繁,宦官數量不斷增加,相關機構逐步膨脹。到洪武年間,明代宦官機構及職官設置已基本形成定制。明代的宦官機構,以「二十四衙門」為基本主體。二十四衙門包括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內廷任職之外,還能出任各種外差使職。按照原來的規定,這二十四衙門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圍服役、為其生活服務的部門。但事實上,明代的宦官已經發展成為極其重要的政治勢力,不但掌管了宮廷內有關飲食起居的一般事務,還控制了全國的軍政要務。

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者,司禮監「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明代歷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均為司禮監太監。司禮監的職權主要有三項,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這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二是總管有關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于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三是兼顧其他重要官職,當時宦官系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這也是司禮監職權的一個重要方面。御馬監銅牌司禮監的第一項職權成為歷史上宦官所擁有的最大權力,也是明代司禮監權勢顯赫的根本原因。

其他十一監是︰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司設監(掌管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御馬監(主管內府馬政)、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宦官四司是︰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鐘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宦官八局是︰兵仗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浣衣局(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局址在德勝門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針工局(負責制作宮中衣服)、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可見,明代宦官的組織機構和職權都達到了最高點,職權已滲透到社會生活及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二十四衙門已大大超過了明代以前宦官組織機構的規模,但是,明代宦官的組織機構絕還不僅僅限于這二十四衙門。在二十四衙門以外,明代宦官還擁有相當多的組織機構。如內府供用庫、司鑰庫、內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廠、林衡署、織染所、安樂堂等。

明代的宦官人數到底有多少,史書上並無明確記載。但從整體上講,隨著時間的推移,明代政治的日趨腐朽,宦官的人數呈急劇增加的趨勢,由明初的數百人發展到明末的數萬人(一說七萬人,一說十多萬人)。比如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一次錄用自宮者3000多人,從萬歷元年至萬歷六年之間,兩次從自宮者中就錄用了6000多名宦官。

歷代宦官都沒有什麼學問。明朝也不例外,如大宦官劉瑾就是個文盲,魏忠賢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但明朝的宦場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宣宗時設立了內書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宦官學校。宦官學校收容了十歲以下的學生兩三百人,司禮監總督任校長,學長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請翰林院的學士來教導學生。宣德四年(1429年),具有小學士頭餃的禮部尚書陳山擔任教師。學生所研讀的課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及《四書》、《千家詩》、《神童詩》之類。評定成績的標準是以背誦能力和字體的工整度。成績特別低劣和犯規者,由老師登記在成績表上交給總督。明朝第一個開始專權的宦官王振就出自內書堂。

伴隨著明朝滅亡,猖獗了200多年的明代宦官集團也土崩瓦解。關于這個群體的下落,除死于戰亂者之外,留在北京城內的宦官並未實現他們「富貴固在」的美夢︰他們有的因「背主獻城」反而遭到了農民起義軍的斥責驅逐,有的則在義軍將士追贓過程中被「拷死」。清軍入關、農民軍兵敗撤離北京前夕,大批宦官被逐出京城,殘留京城的亡明宦官又一次遭到了滅頂之災。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新蒼穹最新章節 | 新蒼穹全文閱讀 | 新蒼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