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 第3章 登龍有術——科舉進身的謀略(1)

作者 ︰ 雅瑟 編著

一、李白求職折傲骨?

讀書做官,步入仕途,身居高官顯爵,以獲取功名,這是中國傳統社會人生價值的重要取向,所以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十年寒窗,苦讀儒經,以求榮達,乃是文人最基本的選擇。有的人從幼童入庠,皓首窮經,仍是一介布衣,也無怨無悔。一朝登第,便如躍龍門,身價百倍;一旦落第,就連親屬也會鄙棄。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讀書求仕進,是一般文人的最佳選擇,父勸其子,兄勸其弟,妻勸其夫。宋真宗寫有一首《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把讀書的好處說得十分精彩動人。但是仕途路窄,能考中進士的人畢竟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文人都是名落孫山。因此,在封建社會里,要想獲得功名,除了「讀書破萬卷」,還需要通過「十年寒窗」以外的各種努力。就連李白這樣著名的詩人,自稱「不曲己,不干人」,一身傲骨,但其早年為求功名,還是給當時的荊州刺史韓朝宗寫了一封求職的自薦信。信中寫道︰「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揚青雲也?」?

二、翁彥樞的「運氣」?

科舉制雖然興起于隋朝,但其興盛時期乃在唐朝。科舉制為唐朝的官僚機構輸送了許多各方面的人才,較之鄉舉里選和九品中正制,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是,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由于沒有采取「糊名」制度,也為一些考生走後門、行賄打開了方便之門,因而出現了「未引試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也就是說,每科的取士,往往在正式考試之前,連錄取的名次都預定好了,而考試本身有時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玉泉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蘇州人翁彥樞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他有一位同鄉僧人經常出入于禮部侍郎裴坦門下,裴侍郎因其年老,對他很是優待,任他在府中自由來往。這一年,裴坦主持進士考試,他的兩個兒子裴勛、裴質整天私自在家中商量應該錄取誰。由于僧人經常出入,來後總是手持佛珠,閉目誦經,不問世事,兩人也不戒備。因此,僧人對他們商量的結果很清楚。有一天,翁彥樞來拜訪僧人,僧人問他希望考中第幾名,翁彥樞只道是僧人和自己開玩笑,就漫不經心地說,考中第八名就夠了。隨後,僧人就來到裴侍郎家,裴勛、裴質正在那里商量錄取進士的事。僧人故作生氣的樣子,指責他們說︰是裴侍郎主持考試呢,還是你們二人主持考試?現在全由你們二人決定錄取,裴侍郎難道是木偶人嗎?再說你們準備錄取的,都是權豪人家的子弟,沒有一個平民士子,這怎麼行呢!僧人說著,就把他們二人平時私下商量的錄取名單一一說出。二人大驚,想用金錢堵住僧人的嘴。僧人說︰我老了,要金錢干什麼?只是我的同鄉翁彥樞,這次一定要進士及第。二人想把翁彥樞列入丙科,僧人說非第八名不可。二人不得已,只好答應了。這年,翁彥樞果然中了第八名進士。?

三、唐代的行卷之風?

為了獲得主考官的重視,唐代的舉子往往在考試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最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帶到京師,呈送給當時在政治上和社會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考官推薦,這在當時稱為「行卷」。唐朝的行卷之風非常盛行。據記載,王維20歲時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為了考中狀元,他拿著自己的行卷投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門下。哪知另一個文人張九皋先他之前已投在太平公主的門下,太平公主比岐王的權勢大,她已經答應了張九皋的請求,把狀元的名位給他。于是,岐王給王維出了一個主意。在一次太平公主舉行的宴會上,岐王叫王維裝扮成伶人,在太平公主席前彈奏琵琶,公主听了,贊嘆不已。又見王維年輕英俊、風流倜儻、風姿瀟灑,心中非常喜歡這個年輕人。岐王趁機把王維推薦給公主,說︰「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問學,無出左右公主問王維︰「子有所為文乎?」王維即獻上懷中的詩卷,公主覽誦未畢,就大驚道︰「這些詩作都是我平素所喜愛的,以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于是,太平公主急忙命王維換衣,待以上賓之禮。岐王便說王維希望此次科舉考試能中狀元,請公主多加關照。公主不假思索就答應了,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訴他必須以第一名錄取王維。王維果然中了第一名進士。?

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投遞過行卷。白居易在考試前曾拿著自己的詩文去求見著名詩人、著作郎顧況。顧況拿起白居易的行卷,看了看封面上的「白居易」三個字,就開玩笑地說︰「長安米貴,‘居’亦弗‘易’顧況打開行卷,卷首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描寫了古原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以表現作者生氣蓬勃、不畏艱難、勇于進取的決心。對仗渾然天成,語言質樸無華,詩句清新優美。顧況十分欣賞,不禁月兌口稱贊︰「道得個語,‘居’亦‘易’顧況便為白居易廣為宣傳,白居易很快就名滿京城。白居易對此深有感觸,他在一首詩中感嘆道︰?

袖里新詩十余首,吟看句句是瓊琚。?

如何持此將干謁,不及公卿一字書。?

由于行卷的作用很大,所以當時就有不少的舉子偷竊抄襲別人的好詩文,冒充為自己的作品,以沽名釣譽,甚至市面上有人將往屆舉子們的詩文匯編成行卷出售。當時就有靠偷了別人的行卷,居然進士及第的。《唐詩紀事》中記載道,楊衡在隱居時,有人偷了他的詩文去應試而登第。楊衡知道後非常氣憤,第二年他也去應試。及第後,楊衡見到了這個人,便氣憤地問他︰「‘鶴聲飛上天’在否?」這人回答說︰「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楊衡見他如此說,倒把自己逗笑了,說︰「猶可恕也?

四、陳子昂的絕招?

除了行卷,也有人采取別的方法以引起人們對自己的注意。初唐詩人陳子昂從家鄉梓州來到京師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陳子昂既無名氣,也沒有當朝權貴為後台。為了一舉成名,陳子昂自編自導了一出轟動長安的喜劇。?

一天,在長安應試舉子比較集中的地方,有一個人抱著一把琴賣,這人居然開出一百萬錢的天價,一下子引得許多人圍觀。陳子昂擠進人群,拿起琴來看了看,說︰「你這把琴我買了,你等著,我去拿錢來眾人一听,驚得目瞪口呆,都等在那里看熱鬧。不一會兒,陳子昂用車拉著百萬錢來,買下了這把琴。眾人見陳子昂出手如此大方,認為他一定是一位彈琴高手,紛紛要求他給大家彈奏一曲。陳子昂對大家說︰「諸位若要听我彈琴,請明天到宣陽里第二天,大家準時來到宣陽里,陳子昂早已準備好酒菜。陳子昂捧著琴,對大家說︰「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彈琴乃伶人之賤藝,豈宜留心說完即把琴往地上一摜,摔得粉碎,然後把自己的詩文卷軸贈發給眾人。?

結果「一日之內,名滿天下」。參加科舉考試,果然折桂。?

五、狄仁杰奇才信高宗?

狄仁杰,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狄仁杰出身官宦家庭,祖狄孝緒,貞觀年間任過尚書左丞,父狄知遜,曾任夔菱州長史。狄仁杰自幼好學,明經及第而入仕途。先任參軍、法曹等地方官,後因為官正直,才華出眾。被唐高宗賞識,擢升入朝為官,歷任大理丞、侍御史、工部侍郎、尚書左丞、都督、侍中、中書令(宰相職)等。死後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追贈司空,追封梁國公。?

狄仁杰是武則天稱帝時期的著名宰相,我國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狄仁杰智慧過人,才華出眾,為官剛正,遇事果斷,敢作敢為,且多謀劃,出計為民,建策為國。狄仁杰獻策能服智慧聰穎、權謀超群的武則天,堪稱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謀略家。?

狄仁杰有奇才,但他的才華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的。三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其一,專心攻讀。狄仁杰幼年時讀書非常專心致志,亦很聰慧。有一次,狄仁杰家有個門人犯了公案。縣吏到他家調查了解,家里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惟狄仁杰堅坐讀書,不聞不接。縣吏責備狄仁杰無禮,狄仁杰回答說︰「書卷中的聖人甚多,我都忙不過應對,那里還有空時間顧及偶然到來的俗吏,你又何必責怪我呢!」說得縣吏啞口無言。其二,磨練基層。狄仁杰明經及第後,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時間很長,但他毫無怨言,剛直用事,磨練自己,還曾遭人誣陷而坐牢。好在工部尚書閻立本明察秋毫,在審訊中不僅查明了狄仁杰的冤情,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贊他說︰「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于是,閻立平薦授狄仁杰為並州都督府法曹。其時,仁杰家住河陽(今河南盂縣),在赴任路過太行山時,因懷念家人,佇立山頭良久,對左右人說︰「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白雲親舍」這一成語由此而出,並成了游子們萬古思親的名言。其三,義感同僚。狄仁杰在並州任法曹時,同僚鄭崇質接到命令出使邊遠絕域,此時其老母病,急需照顧。狄仁杰知其難,便主動向上司藺仁基請求代鄭出使。藺仁基當時正與司馬李孝廉鬧矛盾,見狄仁杰如此講義氣,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動找李孝廉談和,他向李孝廉說了狄仁杰的義舉後,感嘆說︰「吾等豈獨無愧耶?」于是,兩人相好如初。?

儀鳳元年(676),由于狄仁杰長期任職基層,政績顯著,被唐高宗任命為大理丞,是為六品的審判官,此時狄仁杰已四十七歲了。狄仁杰到任之後,以其剛正不阿和卓越的才華辦案理獄,深得百姓的擁戴和高宗的贊嘆。史載,狄仁杰曾在一年之內斷積案一萬七千人,沒有一個冤枉而申訴的。狄仁杰執法嚴整,連皇帝交辦的案件也要按法而行,決不徇私。?

儀鳳元年九月,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一棵柏樹。按律應處以免職,但高宗要狄仁杰判斬,狄仁杰再次面奏說罪不當死。高宗火了,變臉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侍臣們都催狄仁杰趕快去執行。但狄仁杰毫不懼怕,他知道高宗是個心腸軟、重德禮且能听善言的人。于是,狄仁杰以其淵博的知識,論古比今連諷帶捧,決心用自己的智慧說服高宗不要枉法。狄仁杰說︰「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帝)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停止處死棄尸街頭)。魏文(帝)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于地下……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高宗越听越覺得是理,非常佩服狄仁杰的忠智,立即免去善才的死罪。數日後,擢升狄仁杰為侍御史。?

還有一件事,亦令高宗對狄仁杰的才華深表欽佩。有一次,高宗出幸汾陽宮(岑山西靜樂縣),以狄仁杰為隨使,途經女祠時,當地傳出了妖言,說什麼誰要是穿著華貴的衣服經過女祠,就要遭到大風雷電之災。因此,並州長史李沖玄決定派數萬民工另闢一條御道。狄仁杰深知這是妖言惑眾,胡說八道。如果另開道路要浪費多少民力財力,還要耽誤時間。于是,狄仁杰制止李沖玄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女之害耶?」照常通過。高宗知道了這件事,贊說︰「真大丈夫也?

六、崔湜的宦途之始?

崔湜,字澄瀾,從其少年時期開始,就以文才出眾而聞名于世。青年時期便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左補闕,後來又升為考功員外郎。在唐中宗李顯恢復皇位後,大臣桓彥範、敬暉、張柬之、崔玄暉等人把持朝政,總攬大權。他們害怕武則天的佷子武三思等人向皇帝進讒言,說他們的壞話,從而對他們不利。于是桓彥範就想通過網羅崔湜,將其納入自己的小圈子中來,作為耳目,讓他隨時隨地監視武三思的一舉一動,然後向其報告,以便尋機加以整治。?

但是,沒想到唐中宗不但昏庸無能,而且還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猜忌功臣,生怕他們干預自己的政事,從而疏遠他們,對他們很冷淡。反而對武三思十分信賴,恩寵有加。加之武三思與掌實權的韋後彼此關系密切,勾搭成奸。因此,武三思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大,氣焰越來越盛。崔湜看到這種勢頭不對,趕緊見風轉舵,反而倒向了武三思。于是,崔湜把桓彥範等人的企圖告發給了武三思,因此得到了武三思的信任和青睞,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官位連升數級。而桓彥範等人則被貶到邊遠地區去了。可是崔湜並沒有因此放過桓彥範等人,他又勸說武三思盡快將這些人都殺掉,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武三思問他派誰去干這件事好,崔湜便推薦自己的表兄周利貞為首選。這樣周利貞帶人到外地,把桓彥範等人殘酷地殺害了。為了獎勵周利貞,武三思特向唐中宗推薦其為御史中丞。後來崔湜又見昭容上官婉兒權重勢大,便依附于她;一來二去兩人關系漸密,每每勾搭成奸,頻頻宣婬。?

公元708年(景龍二年),崔湜被遷官兵部侍郎,而此時其父崔挹正為禮部侍郎,父子在同朝同為侍郎高官,這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可以說只有他們崔氏父子倆了。沒有多久,崔湜又被遷升為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官。此時,崔湜與鄭愔、李允恭等人共同主持典選官員事宜,他們借機大勢收取賄賂,賣官蠰爵;結果鬧得選察之事,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官員們怨聲載道。後來此事被御史李尚隱彈劾,查實後崔湜被貶為江州司馬。不久由于上官婉兒與安樂公主共同說情,改任為襄州刺史。但沒過多久,崔湜又被召回京城,出任尚書左丞。待韋後臨朝听政時,崔湜又官復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官。等到唐睿宗李旦即位,崔湜又被貶為華州刺史。可是不久,他又官拜太子詹事。?

七、包拯的宦途文始?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北宋名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公元1030年),青年包拯考中進士,授大理評事,出任建昌(今江西南城縣)知縣。因父母年邁,辭官不就。不久,改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監稅官,父母依然不舍兒子離去,包拯再次辭官回家贍養老人。數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父母墓旁築草廬守喪,期滿後仍然徘徊不忍離去。鄉里父老見包拯如此盡孝,多次前來安慰勸勉。?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最新章節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全文閱讀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