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和諸葛亮一樣,終其一生都在堅持聯吳(蜀)抗曹的主張。並不是他們二人對吳或蜀有什麼特殊的感情,而是形勢的需要。曹魏佔據中原,又人才輩出。因此,為了保全自己,就得聯手對抗。他們都十分清楚這一點,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魯肅死後,孫權才和關羽翻了臉,這里面有孫權的責任,更有關羽的問題。但正如很多史家指出的那樣,如果魯肅不死,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也不會出現劉備伐吳,火燒連營,吳蜀兩敗俱傷的局面。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設想,如果魯肅不死,沒有孫、劉兩家的火並,那麼後來的局面也許就會有所不同,鹿死誰手,還真的不好說。?
呂蒙是位將才,他原本沒有學問,後來在孫權的建議下,才讀了一些書,有了一些進步。他打敗了關羽,威風得很。但在見識和大局上,呂蒙卻鑄成了大錯。因此,呂蒙只是戰術家,而非戰略家。和魯肅相比,呂蒙要差得多,差得遠,真的不值得一提。?
十三、陶淵明被薦?
淝水之戰以後,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復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晉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謝安一死,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里,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了。?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這時候,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桓玄佔領了長江上游,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四個月,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打那以後,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在家鄉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里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陶淵明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陶淵明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听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後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陶淵明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里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十四、恆溫推薦謝安東山再起?
謝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出身名門,喜愛讀書,不願做官。朝廷多次征召,均被謝安拒絕。公元360年,謝安終于擔任司馬一職,並在公元373年以自己的沉著冷靜阻止了桓溫篡權的陰謀。公元383年,苻堅率領百萬大軍,意圖吞滅東晉。謝安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最終擊敗了苻堅。?
謝安出身名門大族,祖父謝衡以儒學知名,官至國子祭酒。父親謝裒,官至太常卿。謝安年輕時就思想敏銳深刻,舉止沉著鎮定,風度儒雅,還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書。東晉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導,都很器重他。?
東晉朝廷先是征召謝安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但都被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干脆隱居到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等名士名僧頻繁交游,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樂妓優游山林,就是不願當官。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謝安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謝安仍然予以回絕。時人本都對謝安寄予三公和相輔的期望,士大夫們在一起議論說︰「謝安不出山,叫百姓怎麼辦!」這也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接連上疏指責謝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對謝安禁錮終身的決定。然而,謝安卻不屑一顧,泰然處之。?
謝安的妻子看到謝家門庭顯盛,而謝安卻自甘寂寞不思進取,勸他說︰「大丈夫不應該如此謝安則用手掩著鼻子回答說︰「我是怕難以逃月兌兄弟們的命運?
謝安的弟弟謝萬,雖然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只是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後,謝萬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謝安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升平三年的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命清高,不知撫綏部眾。?
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他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取悅部眾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麼能夠成事呢?」謝萬倒是很听勸,馬上就召集諸將,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此時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如此凌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托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時,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土們本來要殺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弟弟謝萬被廢黜後,謝氏家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這才有了進身仕途的志向。當時,謝安已經40多歲了。桓溫馬上向朝廷請求,讓謝安做司馬,謝安就應詔就任。桓溫十分高興,特別看重謝安。?
十五、楊素的被推薦之路?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跟隨隋文帝楊堅南征北戰,功勛卓著。後楊素幫助楊廣篡位,升為尚書令。?
楊素出身貴族,但不是紈褲子弟,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才,且胸有大志。北周時,楊素被天官府大冢宰宇文護推薦作了中外記室,開始了仕路生涯。?
公元572年,楊素的父親楊敷鎮守汾州,不久後城池失陷,楊敷被俘,不屈而死,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贈謚。楊素連上三表為父親鳴不平,周武帝十分生氣,下令斬了楊素。楊素面無懼色,在朝堂上大罵︰「我侍奉的竟然是無道昏君,確實該死沒想到,這臨死不懼的膽識反而得到了周武帝的欣賞,拜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他的父親也得到了加封和美謚。?
楊素率領父親的舊部,在齊王宇文憲的麾下與北齊軍隊多次作戰,建立了不少功勛,幫助周武帝平定了北齊,被封為成安縣公。周武帝死後,繼位的相繼是短命且年幼的小皇帝,右丞相楊堅執掌了朝政。楊堅與楊素是同鄉,因此楊素很快便成為楊堅的親信。?
楊堅代北周稱帝後,加封楊素為上柱國,後又授御史大夫。在滅陳國、統一全國、剿滅各地的反隋勢力中,楊素以他的赫赫戰功,被隋文帝拜為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
十六、蘇威的被薦之路?
一個人在封建官場能否飛黃騰達,長居官位不倒,關鍵的東西不僅僅是才能,也不僅僅是機遇,而是是否跟對了人,站準了隊。因為主子永遠掌握著下級的生殺大權!主子的得勢直接影響著下級的命運!所以,好主子能讓下級充分展示才能、獲得機遇,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也就不在話下。壞主子只會阻礙下級的發展,輕者貶為庶民,或流放;重者掉腦袋,滅九族。?
蘇威出身名門,飽讀詩書,少有盛名,被北周大冢宰、皇叔宇文護招為女婿後步入政壇,平步青雲。被封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懷道縣公,又按三司級別給他配備了儀仗,給了他很高的待遇。但是,所有的這些賜封,蘇威都以身體有病為由,全部推辭不受。?
蘇威一直有官不做,有爵不就,而是隱居山林,以吟詩作畫、諷議時事為樂。但他並不是一個甘于清貧的隱士,而是在擇明主,待機而動。有一天,機會終于來了。大丞相楊堅圖謀大業,正在四方招攬人才,心月復干將高熲多次向楊堅推薦蘇威,稱贊蘇威是個賢德之人,楊堅也早有耳聞,于是私下召見蘇威。二人一見如故,交談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蘇威覺得找到了明主,心情十分舒暢,就在楊堅府內住了下來。一個多月後,楊堅、高熲等人將準備代周立隋的事情告訴他,使他覺得左右為難。一方面,跟著楊堅,能干一番大事業,享受榮華富貴不說,還能名垂青史,這是所有的人都夢寐以求的;另一方面,蘇威畢竟是宇文家族的女婿,北周皇帝待他不薄。蘇威是一個十分注重名節的人,考慮到直接參與這樣的行動,恐怕會遭受他人的唾罵,有損自己忠義孝順的名節,于是他就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從楊堅府中不辭而別,悄悄跑回家躲了起來。高熲不了解蘇威的心情,還以為是禮儀不周得罪了他,要求楊堅把他追回來。畢竟楊堅見識超人一籌,他看穿了蘇威的心思,對高熲說︰「這是他不願涉及廢周立隋的事情,想置身其外,暫時由他去吧!待事成之後再召他回來不遲?
公元581年,楊堅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征召蘇威為太子少保,並追贈他父親蘇綽為邳國公。接著,楊堅又讓蘇威兼領門下省納言、民部尚書的職務,官居宰相之位。因為有前面的事情,蘇威心里一直不踏實,不知道楊堅對自己的態度究竟如何?于是以退為進,上表楊堅,稱自己未立寸功,不應擔當如此多的重要職位。楊堅為了讓蘇威安心,特下詔褒揚他一番︰「都說船大就要多運載東西,好馬就要跑更多的路。以愛卿的才識和能力,完全可以多擔任些職務,你又何必推辭呢?」吃了這顆定心丸,蘇威才走馬上任,盡情施展自己的抱負。?
十七、李義府的被薦之路?
李義府,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祖父為射洪縣丞。貞觀八年,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李義府善文,上表薦之。後李義府對策中第,補門下省典儀、黃門侍郎。後唐太宗召見,拜監察御史,詔侍晉王李治。及晉王為太子,即為太子舍人,加崇賢館直學士。與太子司議郎來濟皆以文章稱于世,受到時人稱贊,稱「來、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