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板演講錄 第52章 工作和生活(2)

作者 ︰ 魏開永

「文革」中,我家的經濟狀況,陷入了比自然災害時期還困難的境地。中央文革為了從經濟上打垮走資派,下文控制他們的人均標準生活費不得高于15元。而且各級造反派層層加碼,真正到手的平均10元左右。我有同學在街道辦事處工作,介紹弟妹們到河里挖砂子,修鐵路抬土方……,弟妹們在我結婚時,大家集在一起,送了我100元。這都是他們在冰冷的河水中篩砂,修鐵路時冒著在土方塌方中被掩埋的危險……掙來的。那時的生活艱苦還能忍受,心痛比身痛要嚴重得多,由于父親受審查的背景影響,弟妹們一次又一次的入學錄取被否定,那個年代對他們的損失就是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我大學讀了三年就開始文化大革命外,其他弟妹有些高中、初中、高小、初小都沒讀完,他們後來適應人生的技能,都是自學來的。從現在的回顧來看,物質的艱苦生活以及心靈的磨難是我們後來人生的一種成熟的寶貴財富。

「文革」對國家是一場災難,但對我們是一次人生的洗禮,使我政治上成熟起來,不再是單純的一個書呆子。我雖然也參加了轟轟烈烈的紅衛兵運動,但我始終不是紅衛兵,這也是一個奇觀。因為父親受審的影響,哪一派也不批準我參加紅衛兵。後來我入伍後,也是因為父親問題,一直沒有通過入黨申請,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

1976年10月,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使我們得到了翻身解放。我一下子成了獎勵「暴發戶」。「文革」中,無論我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獎的機會均與我無緣。在我領導的集體中,戰士們立三等功、二等功、集體二等功,幾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我這個領導者,從未受過嘉獎。我已習慣了我不應得獎的平靜生活,這也是我今天不爭榮譽的心理素質培養。粉碎「四人幫」以後,生活翻了個個兒,因為我兩次填補過國家空白,又有技術發明創造,合乎那時的時代需要,突然一下子「標兵、功臣……」部隊與地方的獎勵排山倒海式地壓過來。我這人也熱不起來,許多獎品都是別人去代領回來的,我又分給了大家。

1978年3月我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6000人的代表中,僅有150多人在35歲以下,我33歲。我也是軍隊代表中少有的非黨人士。在兵種黨委的直接關懷下,部隊未等我父親平反,就直接去為查清我父親的歷史進行外調,否定了一些不實之詞,並把他們的調查結論,寄給我父親所在的地方組織。我終于入了黨。後來又出席了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父親把我與黨中央領導合影的照片,做了一個大大的鏡框,掛在牆上,全家都引以自豪。

我父親也在粉碎「四人幫」後不久平反。由于那時百廢待興,黨組織需要盡快恢復一些重點中學,提高高考的升學率,讓他去做校長。「文革」前他是一個專科學校的校長。他不計較升降,不計較得失,只認為有了一種工作機會,全身心地投進去了,很快就把教學質量抓起來了,升學率達到了90%多,成為遠近聞名的學校。他直到1984年75歲才退休。他說,他總算趕上了一個尾巴,干了一點事。他希望我們珍惜時光,好好干。至此,我們就各忙各的,互相關心不了了。我為老一輩的政治品行自豪,他們從牛棚中放出來,一恢復組織生活,都拼命地工作。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計榮辱,愛國愛黨,忠于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學習。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挫折,但一個人為人民奮斗的意志不能動搖。

我有幸在羅瑞卿同志逝世前三個月,有機會聆听了他為全國科學大會軍隊代表的講話,說未來十幾年是一個難得的和平時期,我們要抓緊全力投入經濟建設。我那時年輕,缺少政治頭腦,並不明白其含意。過了兩、三年大裁軍,我們整個兵種全部被裁掉,我才理解了什麼叫預見性的領導。轉入地方後,不適應商品經濟,也無駕馭它的能力,一開始我在一個電子公司當經理也栽過跟斗,被人騙過。後來也是無處可以就業,才被迫創建華為的。華為的前幾年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起步的。這時父母、佷子與我住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陽台上做飯。他們處處為我擔心,生活也十分節省。攢一些錢說是為了將來救我。(听妹妹說,母親去世前兩個月,還與妹妹說,她存有幾萬元,以後留著救哥哥,他總不會永遠都好。母親在被車撞時,她身上只裝了幾十元錢,又未帶任何證件,是作為無名氏被110搶救的。中午吃飯時,妹妹、妹夫才發現她未回來,四處尋找,才知道遇車禍。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個母親的心有多純。)當時在廣東賣魚蝦,一死就十分便宜,父母他們專門買死魚、死蝦吃,說這比內地還新鮮呢!晚上出去買菜與西瓜,因為賣不掉的菜,便宜一些。我也無暇顧及他們的生活,以致母親糖尿病嚴重我還不知道,是鄰居告訴我的。華為有了規模發展後,管理轉換的壓力十分巨大,我不僅照顧不了父母,而且連自己也照顧不了,我的身體也是那一段時間累垮的。我父母這時才轉去昆明我妹妹處定居。我也因此理解了要奮斗就會有犧牲,華為的成功,使我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機會與責任,也消蝕了自己的健康。

▲鄧中翰︰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創新論壇演講

鄧中翰︰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1968年出生于南京,中國科技大學畢業;

1990年、1991年分別在國際應用核物理學雜志及中國科學通報上發表3篇相關文章。曾榮獲共青團中央及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獎」;

1992年鄧中翰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讀書;

1997年,鄧中翰加入ibm公司,做高級研究員;

1999年10月,在中關村注冊成立了「中星星微電子有限公司」,並擔任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至今。

演講背景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于12月28日19︰00在北京飯店舉行,本屆評選標準為︰「創新、責任、影響力和推動力」。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今天真是非常有幸。我覺得不光是能夠有這樣一個非常挑戰的機會,能夠在清華大學跟各位同學、各位老師交流,我感到更加讓我激動的是,我今天見到了已經十幾年沒有見過的這樣的一個獎杯,而這樣的獎杯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十幾年之後再想到挑戰杯,和聯系到今天我們所要講的創新、責任、影響力和推動力,我突然發現,我想請主持人允許我可能要改變一下我準備好的發言,可能是以「挑戰」兩個字向各位交流一下我的感覺,挑戰正是我們創新的動力,而挑戰正是我們這些影響力和推動力來改變我們小到每一個同學、每一個人的決策,大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方向。而勇于迎接挑戰,勇于面對挑戰,正是我們有責任感和有使命感的一種具體體現。所以,可能我要改換一下我的發言,我想從挑戰」這兩個字來闡述一下我們的青年一代,我們每一個人在我們的人生過程中,在我們面對一個挑戰的時候,在我們終于能夠達到我們人生的目標的時候,我們就看到我們整個社會、國家都在往前發展,取得巨大的成績。

先跟各位同學講一講我當時獲挑戰杯的情形,當時在中國科技大學,跟各位同學一樣,在宿舍、教室、操場三點一線進行著每天的生活和學習。我當時有一個想法,把我多余的時間,當時不像今天大家可以做家教等年輕人的工作,但是中國科大在合肥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我就找了一個導師,跟他說,我希望能夠做一些科研的工作。他並沒有笑話我,我當時剛剛上三年級,我的老師認為一個學生,雖然他從來沒有帶過本科生,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也許是他覺得很荒唐,他也沒有評價,但是他就說,「那好吧,如果你真有興趣,就把這樣一些資料讀完,讀完再找我商量商量」。那時正好也接近冬天寒假的時候,三年級的第一學期,因為老師也沒有多少時間跟我講,拿過一堆沒有介紹的英文文件。冬天我開始讀這些文章,越讀越覺得這里面有很多東西我真是不知道,而且可能不能啃下來。半個寒假過去,那年冬天特別冷,我不想回我的故鄉,我想冬天干脆就留在我的校園里讀這些書,最起碼能夠把英文學得更好一點,我就從這樣一個簡單的思維開始。

經過大概一個冬天之後,我讀文件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想法。第二個學期,夏天的時候,我做了很多老師認為非常前端性的科研工作,剛剛學了量子力學、能級運算的方式,對宇宙射線在晶核里產生的缺陷進行計算分析。之後三年級的夏天我就投了第一篇文章,投在《中國科學通報》,也是國內非常好的科技雜志,像英國的《nature》和美國的《science》的雜志。當時出生牛犢不怕虎,據說在那樣的雜志上發表文章能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沒想到夏天過完之後我就得到《中國科學通報》錄取這篇文章的通知書,對我來說是天大的吃驚,而對我的教授來說他覺得不可思議,短短的大概7、8個月的時間,從給我材料到把這些成果做出來,並且在中國在他看來最重要的雜志能夠發表文章,他覺得是一個奇跡。而之後獲得挑戰杯獎,這是從團中央的角度,肯定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在業余時間之內能夠自己找到挑戰而去面臨挑戰,並且去克服困難的這樣一種勇氣,對于我的表彰,對于我個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我想我當時跟大家都一樣,並不知道未來是什麼,也不知道畢業以後未來要做什麼。更何況我的這些科研,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得了這個獎之後我開始想,也許我畢業之後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科學家,也許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也許我不是像今天這樣每天、每個月等著我父母給我錢在學校里學習,而我可能會自己創造很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那時我就奠定了一種人生的理想,也奠定了一種人生的方法,做任何事情要敢于面對這些挑戰,要敢于把自己投入進去。

剛才看到這個獎,這正是我今天想要講到的國家的創新,每個人的責任感和整個社會都需要一種推動力和影響力,來帶動我們國家發展的根源,那就是挑戰。

我畢業之後,像在座的大家一樣都準備托福、gre,聯系出國。在一畢業的時候我就去了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物理系,當時我突然一下子意識到我自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從中國來的留學生,我覺得我是一個拿到國家挑戰杯的一個留學人員,我在美國畢業的時候可不能替中國學生涂八抹黑,要替他們爭光。每一次考試和學習的過程中,我特別緊張,特別有責任感。我的很多同學剛到美國就買車、旅游,還有很多人要聯系新的學校,換學校等等。我當時心非常沉重,非常希望能夠在學習方面做得更好。可是伯克利擁有了18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我們物理系有7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每天從走道進去就看到7個諾貝爾獲得者的照片,掛在走道上,看著你微笑。那時可能心也是提得特別高,每天自學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正在做的科研等等,非常希望將來讀物理學的博士,能夠在他們的領導下做一些科研,心里想著是不是將來也能夠成為像他們那樣,能夠為物理學做出巨大的貢獻。從那個時候開始,和我以前剛剛上大學的時候,和在中學的時候,一種家長為了能夠高考,能夠順利畢業自然的學習過程,突然轉變成一個非常主動的去尋求挑戰,而肩負一種責任感。但是有的同學笑話我,「你可能把挑戰杯跟團中央給你的表彰看得太重了,有這麼多留學人員,在那里做得非常有成績,你沒必要給自己增加那麼多壓力」。可是每次考試,我在班里總是希望能夠考到第一。我記得在物理學12個小時的筆試和兩個小時的考試,作為一個中國的留學人員,我在40幾個博士生當中考了第一。我當時非常興奮,我覺得沒有愧對這個挑戰杯。

剛剛看到挑戰杯時,真是如果沒有它,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知道給自己的每一個目標定什麼樣的度。剛剛我看到這個挑戰杯才覺得,其實我不管是在念書的時候還是在未來這些工作中,都是有很多雙眼楮看著我,總覺得自己要做得更好。但是可能這種壓力對很多人來說是多余的,我當時作為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有這樣的壓力,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指明了方向,因為它給你找到了一種做事的準則,你一定要做出最好的工作。這種責任感和這種面臨挑戰的創新精神,它帶著我一年又一年在美國度過了很多留學的生涯。在伯克利的時候,當時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像摩爾定律英特爾的創始人高頓.摩爾,也是我們系畢業的。每次去他捐獻的會議室里開會的時候,老是听半導體界的一些報道的時候,就想著半導體集成電路、 谷的名字來源,我非常感興趣。雖然我本科學的這些知識都是在物理這個領域,而我覺得在 谷,我要感受到 谷在信息技術前沿的沖擊,也許我應該轉型。那時我就找到我的一個老師,現在也是中星微電子的董事,他在伯克利教了很多年書,沒有接納過物理系來的學生,跟我交流之後,發現我對電子學的工作一點都不了解,對我非常擔憂。「你能不能夠在轉系的過程中做知識結構的調整?」我當時可能英文也不太好,說起來也比較直,我跟他講,我獲得了挑戰杯,讓他感覺我在大學時代就能夠做一些跟我學習很超前的工作,並且能夠在國際一流的雜志上發表文章,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之後我就在他擬定的測試中,用一個學期考驗,看我能不能行。那時我的導師給了我一次機會,我不能辜負他這次機會,我一定要把這個事情給做好。之後我就在學科上花了很多時間,我老師記得我每天八點鐘到了辦公室,我們辦公室的職工都沒有到,我自己先沖上一杯咖啡,然後開始學習,還像我在上大學一樣。很多同學嘲笑我是半書呆子的人士,不愛運動,學習花非常多的時間。後來我順利的在第一學期把電子工程系的幾門課都考了a,我的導師一下子完全接受我,我很快就順利地從物理系轉到電子工程系來攻讀博士,同時把物理系的一些課學完獲得了物理系的碩士。整個學習下來壓力非常大。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老板演講錄最新章節 | 中國老板演講錄全文閱讀 | 中國老板演講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