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新紀元 第七十九章 興辦教育

作者 ︰ 輕舟泛湖

林文听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

話未講完,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而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

混亂的槍戰之中,黃興也被打斷了兩根手指,但血氣方剛,還是堅持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後,黃興又將所部分為三路,分別攻往督練公所、小北門。

黃興自己則是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人出南大門,以接應部分倒戈的巡防營。

攻督練公所的一路與吳公館的志士會合,途遇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左手執號筒,右手拿手槍,奮勇當先,投擲炸彈。

戰至半夜,終因眾寡不敵,全身多處受傷,率眾退至高陽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壘,向敵射擊。後因敵放火,他們才被迫突圍,喻培倫被俘處死。

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作戰,打死打傷敵人多名。最後,張鳴岐放火燒街,徐維揚率部突圍,經小北門逃到城外,回城救援時被捕。

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劃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溫部為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

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戰至最後,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義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會黨于4月28日響應。屆時,順德會黨數百人豎旗響應,奪佔樂同團練分局。4月30日,在李準進逼下,會黨解散。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動,革命黨實際並未傷筋動骨。然而卻也為日後民初的粵州亂局,埋下了伏筆。

蓋因此次事變,讓張鳴岐對新軍有了戒心,開始嚴加管束,平日處訓練外,都是沒收子彈,以使新軍無作戰能力。

且革命黨內部人心不齊,起義實是孫、黃等人一意孤行,而胡毅生、陳炯明等人都不看好,因此事先逃出了廣州城。

姚雨平又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在起義爆發後只得藏匿不出。多方因素相加之下,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面對汪洋大海一般的舊式軍隊,豈能成功?

反觀徐文昊的華興社,一直默默發展,在這番紛亂世事中,漸漸淡出人們視線。

當所謂的革命志士還在拋頭顱灑熱血之際,徐文昊這時卻是化身舊時空的大資本家,正忙著建立他的軍火王國。

為了能夠實現槍支彈藥的本土生產,他專門成立了1家名為‘烈劍’的化學品生產企業,以及1家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全自動化軍械生產廠。

靠著夏駿馳的人脈,烈劍化學公司很快就從石井兵工廠高薪挖來了一批技術骨干,在招募到了這批技術人員後,公司便開始破譯徐文昊拿出的那一套完整的高含氮量硝化棉的制造技術。

僅僅是兩個月,就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這時工廠主要是生產優質的強棉和弱棉,用以提高無煙火藥的能量,將生產出來的強棉和弱棉按不同的比例配置,再壓制成不同的形狀,即成為不同性能的槍藥和炮藥,使得彈藥完全實現了國產化的目標。

該廠的月產量,達到90噸左右,徐文昊正準備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能,以應對正在逼近的全國性的動蕩局面。

與此同時,美國威鋼公司的鋼鐵,也是源源不斷的運抵廣州,以滿足美華公司遠東分部的巨大胃口。

而徐文昊也抽調資金,在廣州建立了一家華興鋼鐵公司,該公司同樣由徐文昊**出資,但管理上**于美華公司以外,目前主要業務是生產鋼質合金,為軍械廠的子彈生產提供合格的原材料,以代替昂貴的銅。

這時徐文昊已經開始注意將自己的資本自美華公司分離,以適應在中國地區的經營活動,畢竟日後很可能會因為國際政治形勢而惹上外交麻煩,倒不如這時先未雨綢繆,彼此劃分清楚職權和業務經營範圍比較好。

美國畢竟是一個巨大的工業品市場,徐文昊可不打算放棄,同時也是為了方便獲取北美方面的情報。

隨著工商業版圖的慢慢展開,越來越多的難題開始困擾著公司的發展,最主要還是人口素質上的問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始終匱乏。

公司要擴展規模,拓寬業務和渠道,必然需要管理人才。要提高產能,就必然要增設生產線,但機器的使用、保養和維修,產品的制作和質量,都需要大量的合格技術型人才來保證,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

而這時的中國,雖然歷經新政,實際上,社會內部體系中的各方面人才,任然稀缺,不敷使用,嚴重制約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實施。

據統計,到1913年,中國的現代工業企業才一共只有698家,而資本總額不過33082萬元,工人總數27萬人。

別說和歐美發達國家比較了,就是和日本相比,連人家零頭都不到。

就以人才培養機制來說,清代教育沿襲明制,中央設國子監,地方設府、州、縣學,鄉設義學、社學。廣州設府學宮,為廣州最高學府;番禺、南海各設縣學宮。

義學、社學是地方基層教育機構,用公款或私人捐款而設。

廣州是對外通商最早的口岸之一,接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國內革新圖強風潮的興起,經濟、社會的變動,對廣州的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

同治三年(1864),洋務派在廣州開設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這是廣州出現最早的外語學校。光緒十六年(1890)和二十二年間,維新派康有為在廣州開設萬木草堂推行新學。

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光緒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相繼頒布,即「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制定了中國近代正式學制。

廣州把整個學程分為三段七級︰第一段初等教育,分為三級,即蒙養院四年,初等小學五年,高等小學四年;第二段中等教育,設中學一級五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即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三年,分科大學堂三年至四年,通儒院五年。

這幾乎是奠定了舊時代中期的教育機制基礎範本,但考慮到這時中國的經濟條件和生產能力,實際上只能少量培養精英人才,難以大範圍普及教育。

到了光緒二十八年,兩廣總督陶模將廣雅書院改建,才成立兩廣大學堂。廣州第一所官立高等學堂由此誕生。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廣州先後辦起官立高等學堂6所;中等、初等教育逐步發展。

幼稚教育納入學校序列,稱蒙學堂。

而清道光以後,外國教會憑借不平等條約特權在廣州設各種學校,甚至原本歷史上,直到民國初年,廣州城中由外國傳教士操辦的教會學校、學堂、幼稚園仍然不下60所。

這些教會學校,教育大權完全操在外國教會手中,校長由外國人擔任,原本歷史上要直到1926年全國掀起收回教育主權運動後,才陸續改由中國人擔任。

教會學校的教育制度、課程設置,更是基本按照西方的一套,與清政府頒布的學制、法令不盡相同,其目的在于在中國培養基督教徒。

雖然同時也把西方教育引進了中國,對革新封建傳統教育有其進步一面,可壞處更大,加劇了國內思想矛盾的激化,導致中國民眾在還沒有做好文化上的準備時,就不得不面臨各種世界革命思潮的強烈沖擊。

日後,某種可怕的思想就自基層蔓延開來,最終導致華夏文明幾乎自此斷絕。

所幸的是,在隨後到來的新紀元時代,華夏人口中大量新人類崛起,開始在思想和哲學上追根溯源,不斷尋找著古代文化的傳承,保留了華夏文明的火種。

而這時,徐文昊自也是有感于人才匱乏,不得不考慮斥資建設大量學校,以為自己培養合格的人才。

有別于清末這時的精英教育,徐文昊這時更屬意于民眾教育和工農教育,對此特別重視。而為此也抽出200萬華元的資金,在廣州這里發展普通教育。

很快,就由徐文昊聯合了一群廣州士紳,開始公然提倡平民教育,甚至向總督張鳴岐諫言,說中等學校應實行男女同校,並且建議廣州城中其余各學校向平民開門。

與此同時,還以公司的名義,在一些高等學校和私立中學中,設獎學金名額,以吸引成績優秀的學生。

徐文昊這可不僅是口頭說說而已,就在士紳們還心存觀望之際,他就率先在黃埔東區設立了第一所平民學校,對象為失學青年、工人、學徒、店員、家庭婦女等,專門講授識字、珠算、信札等課程。

同時還開始宣傳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達到破除滿清兩個半世紀以來的愚昧和奴化教育影響這一目的。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908新紀元最新章節 | 1908新紀元全文閱讀 | 1908新紀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