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有其特定的語言。它經常會在我們某個部位發生問題時,向我們發出一些信號,以示警醒。不過,由于認識不足,我們往往對這些「提醒」無動于衷。本章將與您一起揭密這些身體警示的信號,讓您有病盡早知道,無病盡早預防。
腳麻了?後面可能是一串病
肢腳麻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遇到的癥狀,如懷孕、不正確睡姿、如廁久了等均可引發。一般情況會在短時間內消除,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手腳麻木後長時間(超過一天)無法緩解,就可能是身體出現了疾病的信號。
肢體麻木是指肢體對外界的刺激感覺失靈,不知痛癢,搔之不覺的一種皮膚感覺障礙的癥狀。
雖然肢體麻木可能只是神經被壓迫所造成,但因任何壓迫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害,況且肢體發麻的背後,亦可能潛藏某些嚴重疾病的警訊。
肢體麻木的疾病有多種,以神經方面的疾病佔大多數,各種疾病所表現的「麻感」也不同,所以若能了解發麻與疾病的相關性,將可作為讀者自我診斷的依據。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一」——糖尿病
糖尿病所引發的慢性合並癥包括神經病變,尤其是末梢神經的損害,其癥狀表現較多樣化,有可能是雙肢,亦可是單肢,病人會感覺下肢酸麻燒痛和刺痛,嚴重者就連日常生活皆受影響。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二」——腦血管疾病
老人手腳發麻多與腦血管硬化密切相關,其中以小中風及高血壓引起發麻現象最多。
所謂「小中風」,又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由于大腦組織特別是大腦皮質缺血,大腦的感覺和運動中樞發生了功能性障礙,從而導致相應部位的肢體麻木。腦缺血可引起一側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續幾小時至數天,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半身不遂癥,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風」除有手腳麻木或軟弱無力外,還伴有頭暈、頭痛、視力障礙(視物模糊或復視等)、記憶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以及血壓增高或偏低等現象;手腳麻木多為半側,以大拇指或連同食指麻木者為常見。
高血壓者當血壓波動或升高時,全身小動脈痙攣,動脈管腔變窄,可使膠體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引起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現發麻。除手腳麻木外,患者肢體可有僵硬、蟻行感,以及常伴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等癥狀。此外,血壓突然降低,有時也可出現手指發麻感覺。
在春季,高血壓患者更易出現手腳發麻,這多與初春時氣候干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有關。高血壓除可有手腳發麻外,有時還可能導致短暫腦缺血至腦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癱瘓、失語及昏迷等,甚至會導致死亡。
60歲以上老人中容易發生腦血管硬化。所以,當老年人近期如反復有手腳發麻現象,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壓、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變學方面檢查。一旦確診原發病,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三」——腕隧道癥候群
摩托車手、孕婦、靠腕部工作的人,因腕部過于頻繁使用,常犯腕隧道癥候群,在手食、中指一帶會麻,有時夜晚睡醒會很麻,只要甩一甩便較舒服。而有些人僅小指、無名指一帶發麻,則是肘部神經受到壓迫所引發。至于左臂內側及小指發麻,則是冠狀動脈心髒病的指標。若是手指麻木現象,如持續過久或癥狀加重,則不可大意,因為老年人出現一個大拇指麻木感覺,往往是腦中風的預兆。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四」——末梢神經病變
末梢神經病變的特點是四肢末端發麻,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襪子後的感覺(減退)一般。這種情況多由缺乏維生素b1或由藥物及重金屬,如農用殺蟲劑、接觸漂白粉、鉛、汞中毒及工業污染有機物中毒所致。經過適當的治療,一般2—6個月即可痊愈。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五」——坐骨神經痛
腰椎間盤發生破裂或滑動移位現象時,其主要特征是下半背部與腿部會發生麻木,且會變得極為敏感,即使是輕微踫觸也會疼痛,好像針刺一般,原因是盤狀軟骨壓迫到神經所致。而當經過月復股溝的韌帶(即股外側表皮神經)受壓迫,則會引起大腿外側發麻。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六」——脊髓病
當脊椎有炎癥、腫瘤等情況時,可呈現一側肢體麻木,另一側肢體無力;或者表現為身體下半截麻木無力等。此外,嚴重的跌跤、壓傷或是車禍受傷,都可能造成脊椎骨骨折,進而傷害到脊髓。除了嚴重背痛外,傷處以下會有麻木現象,這種麻木可能是癱瘓前兆,也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
「肢體麻木原因探究之七」——頸椎病
手腳發麻亦有可能是頸椎的毛病,如果經常伏案工作或者電腦工作者要考慮是否有頸椎疾病,頸椎病容易壓迫神經導致血液流通不暢而出現手腳麻木。如果是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可以出現拇指、食指、中指或無名指、小指的麻木。經過理療、牽引等治療,癥狀即會減輕或消失。
中醫認為,肢體發麻亦可由氣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虛。因為陽氣虛弱,造成血虛,並且陽氣無力行血,血液就達不到血管末梢。手腳是人體的末梢,因此血虛會有發麻的感覺。平時注意保養,陽虛應該少吃寒涼食物。
自助健康小貼士辦公室一族預防手腳發麻的方法
1、 十指交叉置于腦後,重量集中于手和手臂,伸直脖子,深呼吸,將頭向下壓。
2、 雙手捂耳,指彈腦袋,多次重復,促進大腦血液循環。
3、 扯耳朵方法︰右手經後腦扯左耳垂;左手經後腦扯右耳垂,如此往復。
4、 極目遠望,眼楮下眨,可緩解晶狀體的疲勞。
5、 轉脖子可放松頸部緊張神經,即前前、後後、左左、右右,順時針轉動,再逆時針轉動。
6、 可采用壓抓揉肩周的最疼點,以緩解痛楚。
7、 搓手至發熱後搓臉,直至臉部發熱,促進血液循環。
8、 反復數次「伸懶腰」也可有效預防麻木。
9、 兩臂高舉過頭,扶牆下壓,可拉伸、牽引勞累的肌肉。
食欲突變不止關乎胃口好壞
控制食欲的是在大腦的下視丘,由中樞來支配調節。食欲良好往往是健康的象征,如果你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厭食,或者出現食欲大增經常處于「吃不飽」的狀態,很可能即是疾病的一種征兆。
「飲食極端之一」——食欲不振
一個人如果過度疲勞就容易吃不下飯,在小孩發育生長速度減慢時,也可能沒有食欲;成人在焦慮、震驚或心情不安時,就經常會難以下咽。
另外,我們所稱的「苦夏」也有明顯的食欲不振。苦夏就是指在進入夏季後由于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身體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苦夏其實並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約有兩種︰一種是體質因素。平時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較虛弱,如果飲食失節,饑飽失宜,偏嗜生冷,損壞腸胃,以致抵抗力減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氣候因素。夏季天氣炎熱,空氣中濕度較高,暑濕邪氣乘虛而入,人們白天身處炎日之下,夜晚納涼露宿,或吹風扇,開空調過量,容易生病。
同時,食欲缺乏亦是糙皮病、腳氣病(缺維生素b1)和壞血病(缺維生素c)等維生素缺乏病的副作用之一,但攝取過多維生素a和d同樣也會引起食欲不振。
除了上述原因,很多疾病都會導致食欲降低,如︰
(1)經常性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次數增加,聞到食物氣味就感不快,吃些油膩食物就會月復瀉,這是由于腸胃消化機能減退,提示腸胃有病。
(2)食欲減退,在心窩處有悶痛,或好像受壓迫的不快感,如有惡心癥狀,多見于急性胃炎;若有食欲不振和胃沉重感,則以慢性胃炎居多。
(3)突然不思飲食、鼻塞流涕、口淡無味、舌苔白膩,多為傷風感冒引起。
(4)口臭有味,食欲低下,提示可能為習慣性便秘。這是因為便秘時腸道細菌**,產生有害物質,吸收後影響肝功能和食物中樞引起。
(5)突然食欲減退,見食生厭,見到油膩就惡心,身體倦怠,眼白發黃,尿色如濃茶,表示可能患有黃疸性肝炎。
引起黃疸的急性肝炎,在黃疸未出現之前,先有食欲不振的癥狀發生。所以,在未出現黃疸之前,往往會被誤認為是感冒,或是胃部疾病。
在慢性的肝病中,很少出現有食欲不振的情形,如果忽然有這種現象,即表示病情已經惡化了。
(6)膽囊發生病變,因膽汁分泌情形不好,所以食欲會減退,尤其是膽結石或急性胰髒炎時,由于疼痛劇烈,也會影響食欲。
此外,食欲不振還可因各種急性傳染病、腎髒病,以及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引起。如慢性腎炎出現惡心厭食,即可能是尿毒的重要警訊;又如40歲以上,出現不明原因的頑固性厭食,很可能即是胃癌的早期信號,或是其他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如腸癌、胰髒癌等。
在一般情況,兒童或老人,食欲不振往往是大病初起的前兆。很多女性為了減肥,節食過度容易引起厭食及食欲不振,這時需要提高警覺,密切觀察。
自助健康小貼士預防食欲不振的小方法
1、 在飲食上要不偏不倚,忌食難消化的油膩食物,多吃粗糧好處多。
2、 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特別是可改善味覺增加食欲的食品,如︰全麥面包、酸女乃、香蕉、鱷梨等。
3、 增加含維生素b豐富的食物,有利于增強食欲。
4、 堅持少食多餐、輔以零食,也可以增強食欲。
5、 吸煙往往會使食欲下降,因此要積極戒煙。
飲食極端之二——食欲亢進
由于生活過于忙碌,體力透支,很多人都有食量超常現象,通常我們都認為那是消化良好。但是,如果出現明顯的食欲亢進,則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食欲亢進是指容易饑餓、想進食物及進食量明顯增加,由機體熱能消耗過多、代謝過分旺盛或胰島素分泌亢進等原因引起。
如果在進食後有胃痛,或飯後不久又有饑餓感,就應注意是否有消化道潰瘍。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明顯特征為三多,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如果你喝得比平常多,食欲增加、容易饑餓、口渴且頻尿,但身體反而消瘦,很可能即是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是食欲亢進,體重卻明顯地減輕,同時覺得倦怠、乏力、易出汗、神經質且怕熱,面部常潮紅,照鏡子時發現眼球突出,應考慮患了甲狀腺機能亢進。
此外,如果曾經有頭痛、目眩、意識不清等,腦血管發生嚴重動脈硬化時,也可使控制食物攝取的下視丘腦中樞缺氧、缺血,進而造成食欲亢進。
當然,食欲大增並不全然意味著你得了某種病,有的人從小胃口就好,例如電視上經常出現的「大胃王」,日常飯量就很大。另外,有些人由于代謝旺盛,如從事重體力勞動或特殊職業,或懷孕、分娩,體力消耗大,故必須靠多吃來補充所需能量。
身體水腫,大有問題
水腫又稱「水氣」,是指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屬于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水腫與肥胖不同,由于水分保留太多,會表現為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如小腿前側)時,有明顯的凹陷。
水腫的發生與滲透壓有關。正常情況下,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毛細血管壓會高于血漿膠體滲透壓,液體從血管中滲出,形成組織液。而毛細血管靜脈壓低于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又回流到血管中。如果這種平衡一旦失調,則水分將過多滯留在組織間隙而形成「水腫」。
絕大多數水腫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在浮腫處用力一按,凹下之處要很久才能恢復原狀,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凹陷性水腫。這是因為一個人細胞與細胞間的中間液體增加,細胞與細胞間的距離就較遠,所以按下去凹痕自然恢復得較慢,用這種方式,即可略知自己是否有水腫。
通常水腫在腳或腿上最明顯,因為重力會使液體往下堆積。依照統計來說,一半以上的腎髒病人會有水腫現象,有些人因水腫不是突然發生的所以並不在意,反而以為自己發胖了。
喬先生的體重原來只有60公斤,但是短短幾個月內他的體重居然增加到了75公斤,不光原來的褲子、衣服都穿不下了,就連眼鏡也小了,眼鏡腳把臉頰夾出很深的印子。原本喬先生以為是發福,還打算減肥,直到醫院查出他是得了一種復雜的腎髒病,經過「利尿」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水腫了。
當然,並非所有的水腫都是腎髒病造成,據目前所知,能夠引起水腫的病變多達三十余種,其中最常見的還包括心髒病、肝髒病、甲狀腺疾病伴發的水腫。
剛剛五十出頭的劉太太,臉部和腿部水腫一兩年了,錢沒少花、藥沒少吃,卻未見改善。她一直很焦慮覺得自己得了很嚴重的腎病。後來,經過檢查,劉太太血壓正常,脈搏每分鐘還不到60跳,也沒有發現血尿或蛋白尿,而當用手按壓浮腫處,發現不會凹陷,于是醫生推斷很可能是甲狀腺功能過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腫。果然,劉太太五年前曾因甲狀腺機能亢進,而服用過放射性碘。在隨後的血液檢查中,果然證實她的水腫是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
此外,還有一類水腫「病人」,盡管醫生為其做了各種詳細檢查和化驗,結果均在正常值,醫院的診斷書上寫的是「原因不明性水腫」。而且經過長期觀察,這些人並無器質性病變,健康亦不受到影響,在此統稱其為功能性水腫,又稱良性水腫。
「水腫之一」——功能性水腫
1、月經前水腫
在女性月經前的一周或10天內約有l/4可出現水腫(少數病人可在經期或月經來潮後發生),且多為下肢輕度浮腫,嚴重者可達顏面及手部浮腫,並常伴有**脹痛、煩躁不安、易怒、失眠、頭痛等癥狀。隨著月經來潮,排尿增多,癥狀即逐漸消失。
2、妊娠水腫
孕婦正常妊娠後期,由于膨大的壓迫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常有輕度下肢浮腫。與妊娠中毒(毒血癥)癥狀不同的是,其血壓正常,無蛋白尿,且在休息後即可消退。
3、高溫性水腫
炎熱的季節或高溫下作業,由于熱的刺激,引起體表血管擴張、動脈血流增加或淺靜脈的擴張、淤積滯留,致使毛細血管濾過壓增高,體液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間隙滲聚而形成輕度水腫,尤其是手部和足部最常見。
4、老年性浮腫
老年人,由于心、肝、腎功能減退,血管壁滲透性增高,所以常可出現浮腫。這種浮腫,經各種檢查,多半無異常發現。
5、體位性水腫
久走或久立後,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毛細血管滲出增加,就會出現下肢浮腫,所以又稱旅行者水腫。
6、藥源性水腫
有不少藥物的副作用,能影響體內的水鈉代謝,引起浮腫,如經常服用類固醇、口服避孕藥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可導致水腫,但停藥後即可逐漸消失。
7、肥胖性水腫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血管易于擴張,使血液淤積,加上下肢靜脈壓升高,就會發生水腫。本癥多見于身體肥胖的女性,尤以下肢最為明顯,只要定期運動以幫助減肥,即能改善。
8、眼瞼水腫
許多人早晨起床時,眼皮常會有些浮腫,這是因為睡眠中,眼瞼活動減少,血液流動緩慢,使得局部毛細血管壓力增加,液體流出血管進入疏松的眼瞼組織,因而引起水腫。這是一般人每天起床都有的現象,並非疾病所致,然而若到了上班、上課後,仍是眼皮腫脹、睡眼惺忪,可能即是疾病的征兆。
「水腫之二」——病理性水腫
1、腎源性水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