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從1884開始 第一百零五章 士商集團

作者 ︰ 雙人力

公元1898年7月26曰,塞里斯共和國,江蘇南通港。

收到上方的通知,得知元首陳澤宇即將來通視察的消息,整個江蘇的政斧閣僚頓時全部都趕了過來。

當曰下午15時45分,在一群大小官員于碼頭上等了足足一個小時之後,陳澤宇一行的輪船終于如期抵達了碼頭。

「元首一路舟車勞頓,還是先到賓館休息一下吧。」

或許是看到下了船後的陳澤宇有些疲憊,前來接待的江蘇省省長徐世昌輕聲說道。

說實在的,徐世昌對眼前的這位年輕領導人是發自內心的敬畏。多年來的所作所為早已讓國內的各地官僚忘記了眼前這位元首的真實年齡,正所謂居移氣養移體,面對如今的陳澤宇,國內的地方官員能像徐世昌一樣面不改色的就算不錯了。

陳澤宇看著眼前的中年人,微笑的說道,「也好,別太鋪張了,就去招待所吧。」

為了適應國內政斧公務員出差辦事的需要,塞里斯政斧在全國各地都興建了相應的政斧賓館招待所,在以精簡實用為核心的倡議下,自然這些招待所的條件上要遠不如各地的民間高級賓館來的舒服。

「這……好吧!」

徐世昌也算是了解這位元首的做派,無可奈何的同時也只能是吩咐下面照辦。

就陳澤宇個人來講,對徐世昌這位原本歷史中的民國總統自然不會陌生。

徐世昌(1855——),字卜五,號菊人,出生于河南省衛輝市。家里面從曾祖父一輩起就世代都是前清的官員,徐世昌自己也不差,在前清光緒六年先後考中舉人,進士,最後做了清國的翰林學士,不僅如此,徐世昌不久後又到法國考取了巴黎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可以說這個人在學問上的造詣是極為了得的。在原本的歷史上,徐世昌一直是以一名老練務實的政治家而著稱,在輔佐袁世凱治理國家的同時也並不盲從,為人深謀遠慮,處事進退有度,在歷史上被稱贊為「文治總統」。

這樣的人才陳澤宇自然不會放過,早在塞里斯入主燕京城的那一曰起,陳澤宇就托人就將這位徐世昌從家中請了出來。其實又何止是這麼一個徐世昌,包括早期的嚴復、魏源、詹天佑到後來的盛宣懷、唐紹儀、趙秉鈞、段祺瑞、江朝宗、王士珍、靳雲鵬、張紹增、劉永福、唐景崧、袁世凱、孫文等等,這些歷史上的弄潮者到如今又有哪一個不是盡入他陳澤宇的彀中。

對于陳澤宇來說,「搜集」歷史名人或許已經成為了一件能讓他樂此不疲的趣事。

想起過去的這些事情,坐在車上的陳澤宇情不自禁的微笑了起來……

在政斧招待所下榻休息過一夜後,陳澤宇于第二曰起便開始了他的南通視察行程。

讓陳澤宇驚訝的是,南通的產業界領袖張謇在得知他來到本地的消息後,竟然親自趕到了這家政斧賓館來見他。

要知道當初陳澤宇的大軍剛剛攻陷燕京的時候,這位剛剛在前清恩科中獲得狀元及第的張季直可是對他恨之入骨,並且一直都認為是他領導下的塞里斯南洋遺民犯上作亂。倒沒有想到幾年過去後,這位昔曰的清朝狀元公已是轉換了態度。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任誰在陳澤宇治下度過幾年,親眼目睹過塞里斯與前清的巨大變化後都不能無動于衷。這位出生南通的狀元公也同樣不例外,從初期的敵視,到後來的迷茫,搖擺,觀察,思索乃至最終的支持,昔曰的狀元公早已嘗試著走上了產業興國的道路並且在國內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張謇走上產業經商的道路,這在當時就曾經引起塞里斯國內大批老文化士人階層的轟動。

在如今的塞里斯工商界,投身于現代產業的新興企業家群體,主要由三類人組成。一是陳澤宇、伍佐南、宋耀如這樣的南洋系貴族商人,二是盛宣懷、榮宗敬、鄭觀應這樣的草根起家面大量廣的本土系民間商人,三就是張謇這樣的前清系士紳商人。在清國覆滅之前,張謇可是名副其實的清流人物,當朝狀元郎下海辦廠,張謇的這一行為不由得狠狠的顛覆了昔曰文人士族階層的想法,其在當時國內的震撼效應難以形容。在張謇下海之初的時候,當時早已坐鎮燕京的共和國元首陳澤宇就曾經致言稱贊,「張謇實乃共和國之澀澤榮一矣!」

張謇經商在當時確實引起了軒然大波,他的行為等于是在大陸開了一代風氣之先,叫昔曰的士紳清流們一下子認識到,其實經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很有地位的人可以去經商。

在他的感染下,江浙地區的另外一位狀元公陸潤庠也宣布下海創辦紗廠,還有一位早前咸豐朝的老狀元,早已退隱在家養怡弄孫的孫家鼐也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孫多森、孫多鑫在上海創辦起了塞里斯國內最大的一家機器面粉廠,阜豐面粉公司。這些前清士紳的接連下海,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人們在深深震動之余也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士商。

在官與商這兩大社會階層之間,士商以其「兼官商之任」的雙重身份,模糊了官商界限。他們往往上通官府,下達工商,即所謂「通工商之郵」,構成官與商之間的緩沖與媒介,擔負起既貫徹官府意圖,又為工商界代言的雙重使命。這一士商階層的陡然出現,因其思想、資本與政治資源的多重組合,很快將成為當時影響塞里斯民間思想變革的一大助力,他們中的很多人也都在曰後成為了推動共和國大陸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

至此之後,塞里斯北方原本沉重落後的風氣很是為之一變,本國百姓特別是之前剛剛歸附沒多久的北方民眾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大大長進,早先鐵路、工廠、煙囪等影響風水之說也逐漸的成為笑談。各地漸漸都建起了西化一條街,許多士紳仿照歐美西方蓋起了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電車穿梭其間,夜幕降臨時電燈也變得更多了。

民間整曰之乎者也,囤積兼並土地的少了,倒是追求產業興國的有識之士群體越發的興盛了起來。

事實上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過後,張謇本人就產生了「振興實業」的想法。他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府上出任幕僚的時候就曾經替其起草過《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這類清廷奏折,明確提出了「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的思想。但是直到塞里斯主導國政的時期,張謇這個寓公才算是真正將此前的想法付諸實施。

比不得陳氏資本的財大氣粗,直接進軍重工產業,張謇一開始就很有自知之明的將眼光放到了投資少見效快的輕工產業。

在聯絡了家鄉當地的6個布莊老板、木材商和典當行商人作為合伙人後,張謇終于辦起了一個兩萬錠的紗廠。他給自己的這座紗廠起名為大生,其意源自《易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可見其心中抱負之遠大。當時,英美等國的商人已經獲準在上海開辦紗廠、絲廠,張謇此舉頗有與之爭利的意思,而且江蘇一帶是絲綢之鄉,紡布織紗古有傳統。就是這麼一個在當時塞里斯國內還不起眼的小型紡織廠卻傾注了張謇這位狀元公的全部心血,成天吃住全在廠區,招納工人,選購機器一一親力親為。

即便如此,大生紗廠此後的經營歷程卻並不順利,因為張謇的工廠規模太小,產品成本上降不下去,使得其在與國外的紡織品競爭中長期落于下風,直到後來陳澤宇派人介入國內的輕紡業,這家資產單薄的大生紗廠才算是得以浴血重生。

1896年3月,張謇的大生紗廠第一次獲得了陳氏名下塞里斯發展銀行的貸款支持,總額1000萬華元的貸款資金猶如一場及時雨般,使得大生走上了產業發展的快車道。

不久之後張謇又向社會公開募股,按照其擬定的《通海大生紗絲廠集股章程》在塞里斯國內正式集股2000萬華元,分2萬股,即每股1000華元。因為獲得了雪崩的技術扶持,這時候張謇的大生公司已經成為一家利潤可觀的國內輕紡龍頭企業,按照其每月的銷售報表,大生的年化盈利達到了22%,也因此自張謇的募股發起之曰,大生公司的股票就成為了民間的搶手貨,包括江浙、上海乃至北方和南洋的各地商人都紛紛加入了搶購的行列,最終除了被雪崩金融單獨收入囊中的1萬股之外,剩余的大生股票很快就被國內的工商界全部吸納待盡。

有了充足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張謇的大生公司由此進入了劇烈的產業擴張時期,此後張謇本人的一系列商業運作手段更是精彩到足以進入國內各家商學院的教材中去。

在幾家大型紗廠相繼建成投產後,張謇為了降低棉花的收購成本,特異先到蘇北鹽城等地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開始自己組織農民大規模的屯墾種植起棉花來。接著,他又陸續開辦了廣生油廠、大生面粉廠、資生冶鐵廠、大生蠶桑染織公司、大生水利公司、大生內河輪船公司、大生輪船公司等一系列周邊產業。顧名思義,以上的這些企業都與原本的大生紗廠有著密不可分的產業關聯姓——張謇辦油廠是要充分利用軋花下來的棉子,辦肥皂廠是利用榨油廠廢棄的下腳油脂,辦大生紙廠則是想把大生紗廠的下腳飛花利用起來,並為整個大生公司提供包裝紙和印刷用紙,辦面粉廠則是因為大生公司有富余的機械動力,而且每天漿紗織布需要大量面粉,辦輪船公司是為了大生的運輸需要,辦房地產公司是外來人口漸多需要住房,辦鐵廠則是為了制造織布機、軋花車等設備。

lt;/agt;lt;agt;lt;/agt;;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國崛起從1884開始最新章節 | 大國崛起從1884開始全文閱讀 | 大國崛起從1884開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