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日本自然是有一件東西不能不買啦,對啦,嘿嘿,那就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啦
和服(マツゑ),江戶時代以前通常指吳服,是日本的一種民族服飾。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明治時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裝,而與這個詞相對的是洋服(プよツゑ),指來自西洋的衣飾。後來此詞的詞意逐漸單一化,通常單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裝。
和服在19世紀末期以前的日本稱作吳服。和服的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吳服(ィツゑ)這個稱謂源于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中國吳地以吳服聞名天下。《松窗夢語》載︰「至于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于三吳。自昔吳俗習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觀赴焉。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于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于器。是吳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觀赴于吳者,又安能挽而之儉也。」《古事記》中卷曰︰「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又貢上手人韓鍛。名卓素。亦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漢直之祖。」即是說百濟給應神天皇的貢品里有論語、千字文、鍛造工以及兩個從吳國來的縫織女。這件事與兵庫縣的吳服神社祭祀的織姬和東漢渡來的阿知使主(劉阿知)有關。「三十七年,帝遣阿知使主於吳,求縫工,得吳織-織等四女歸。會帝崩,因獻仁德帝。」也就是說,當時從中國渡來兩個織姬傳入中國的紡織技術,吳織媛死後被當作吳服大神在吳服神社里被祭祀。《日本書紀-雄略十四年》則稱︰「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即國ろヘ漢織-織ゎ渡來化。《日本書紀-應神紀》載︰「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于吳。」《日本國志》亦曰︰「應神帝之初,得《論語》、《千文》于百濟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復遣阿知使主、都賀使主于吳,二人,漢孝靈皇帝之後也,魏受禪後,闢亂至倭。考庚午即西晉永嘉四年,其日吳者,意當時就吳地求之也。此事載日本《應神本紀》。求織縫女。抵高麗,高麗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為鄉導,及得工女還」。所以,和服的紡織和縫制技術最初是從中國傳入的。此外,京都大酒神社也祭祀著吳織女和漢織女。神社石標上書「太秦明神吳織神漢織神;蠶養機織管弦樂舞之祖神」。另有日本西宮市喜多向荷神社祭祀了漢織女吳織女的織姬大明神。日本謠曲《吳服》唱曰︰「不思議ソ事メ聞ゑパソろス。ガホゾ昔ソ君ゎ代ズ。唐國プベパ渡イホウ。詞「綾織二人ソ人スペゎ。今現在ズ現ホ給ツゾ。何シゆチギペ事ビヘモ。」
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于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現在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吳服屋),可見兩詞已經基本上同義化。
今天日本服裝主要分為現代服裝「洋服」,即從歐洲傳來的樣式,和傳統服裝。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于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于唐末宋初),由于中日因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東吳傳來的編制縫紉風格影響較深,故稱為「吳服」。而貴族的服裝則受之後燈朝影響更深,稱為「唐服」。從鐮倉時代起貴族和武士逐漸開始在家里穿著吳服,從室町時代開始上層貴族也開始穿著吳服。江戶時代起吳服的樣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無幾。今天,平民在節日、慶典上多穿著吳服,即一般意義上的和服,而皇族禮服仍以唐服為主,偶爾穿著吳服,禮服中最華麗的是十二單。
和服地征
和服屬于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余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制作和服時,較少為人靛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和服的定義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余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繡,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于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于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于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1人民幣大概是13日元。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為「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于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致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莊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
3."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
5.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征,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系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月兌而未月兌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