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爺修真傳 第五章 佛堂對話

作者 ︰ 國民女婿

第五章佛堂對話

話說清虛方丈與劉子陽在蒲團之上都側身而坐,清虛方丈並沒有立即詢問什麼高考的事情,只是盯著劉子陽看著,不時的點點頭,好像看出來什麼似的。而劉子陽被清虛方丈這麼盯著看,渾身有點不自在︰

「這老和尚到底想干嘛,也不說話,只是這麼干看著,難道我臉上有花嗎?」劉子陽感覺度r 如年。

時間大約過了十幾分鐘的樣子,清虛方丈才開言道︰「阿彌陀佛,子陽居士,請恕清虛冒昧,適才清虛為子陽居士看了看面相,不知子陽居士想不想知道結果啊?」清虛方丈其實是在試探劉子陽,因為佛家講究四大皆空,所以在佛門中人看來人的身體不過是一副臭皮囊。

劉子陽聞言一愣︰「好好的給我看什麼相啊,難到老和尚看出什麼了,也不會啊,我相貌普普通通,算了,反正我不信這些。」劉子陽當下答道︰「謝謝方丈大師,我想不用說了,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兒子,長相一般這點我自己是很清楚的,而且我對看相這些不感興趣。」

「哦,不感興趣也沒關系,听听權當是解悶如何?」清虛方丈進一步說道。

「方丈大師,其實說句不恭敬的話,我是不信什麼算卦看相這些的。人的相貌是爹娘給的,如果您說我相貌不好什麼的,我爹娘知道了會怎麼想。我雖然沒有讀過什麼佛經,但是電視里面的和尚常常講佛家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我想人的「相貌」在佛家里面也是空吧。」劉子陽確實沒有讀過什麼佛經典籍,只不過想起了看過的一些電視劇里面有關佛教的理論據實而講。

「阿彌陀佛,子陽居士真是佛x ng通透,深具慧根啊,善哉善哉。」清虛方丈雙手合十高聲的宣揚了一聲佛號。

「嚇,這老和尚是什麼意思,不會是想讓出家當和尚吧,電視里面一般出現這類台詞時,都是要人出家當和尚的。這可怎麼辦呢?」劉子陽聞言馬上想到了電視劇里的經典橋段,心里暗暗擔心到。

清虛方丈見劉子陽有些不安的神情,便直奔主題的問道︰「請問子陽居士,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怪事啊,比如到過某個地方,見到過某些人呢?」

劉子陽正想著如何拒絕的說辭呢,听到清虛方丈這麼一問,頓時放下心來。「最近有沒有遇到怪人怪事?我想想,高考完了之後一直在家里下地干活,中間去市里錄了一次像,這不算怪事吧?」劉子陽說道。

「阿彌陀佛,不算不算,居士不妨想想最近這幾天有沒有遇到什麼怪事?」清虛方丈繼續問道。

「最近這幾天嗎,三天前我們家拆房子,我在家里幫著拆房子來著,後來因為我從小體質不好中暑暈倒了睡了一會,再後來兩天都是在家里準備蓋新房的東西,今天就來到這里了,沒遇到什麼怪事啊。」劉子陽邊回憶邊說著。其實這不怪劉子陽記不得當然東翁請他喝茶的事情,而是天道屏蔽了他的這段記憶。

「哦,這樣啊,看來是清虛多慮了,剛才听子陽居士說從小體質不好,這里有一串佛珠帶在身上可以改善體質,就送給子陽居士吧。」邊說邊從自己的手上取下佛珠不等劉子陽答應便直接戴在他的左手上。

「方丈這是、、、,旁邊的空聞大師一見清虛方丈要將那串佛珠送給劉子陽,不禁大驚就要上前開口說話,話還未說出口,就被清虛方丈用目光制止了。空聞便退在一邊。

佛珠戴在手上感覺到佛珠之上溢出陣陣清涼,讓他極為舒服,又看到空聞大師退到一邊,可能覺察到這串佛珠不同一般,便說︰」謝謝方丈大師,俗話說「無功不受祿」,這佛珠您還是收回去吧,再者爹娘從小教育我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況且這串佛珠既然戴在方丈法師手中,一定不是一般的佛珠,我就更不能收了。」說著便要將佛珠從左手取下。

清虛方丈一把按住劉子陽的手︰「子陽居士,不必客氣,一串小小佛珠並不是什麼貴重物品,再說剛才清虛已將佛珠送與居士,說明這串佛珠與居士有緣,正所謂佛賜有緣人,望居士不要再推辭了。」

「好吧,既然這樣,那就謝謝方丈大師了。」劉子陽見清虛方丈這樣說,也只好接受了,俗話說的好長者賜不敢辭。

「請問方丈大師還有什麼事嗎,時間不早了我怕爺爺n in i他們等我等急了。」劉子陽見清虛方丈不再說話了便開口問道。

「沒事了,不過清虛有幾句話想說給子陽居士,」清虛方丈說道。

「請方丈大師指教。「

「居士考上b ij ng大學,將來必然前程似錦,但要謹記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希望居士能夠好好運用自己的能力,造福芸芸眾生。」清虛鄭重的說道。

「好的,子陽一定會記住方丈大師的話。」雖然不知道老和尚為什麼會這麼說,但是為了能早點走,劉子陽未及多想便一口答應下來。

清虛方丈見劉子陽答應了,便親自起身相劉子陽到禪房門口,並讓空見大師領著劉子陽與爺爺n in i匯合了。

清虛方丈望著劉子陽出門的背影,臉上掛著一抹明悟的微笑,「言語中機鋒隱隱,大智如愚,加上身體特異,豈是凡人?難道他是老衲的機緣?」

清虛方丈自言自語說了幾句便轉身對著空聞大師說道︰「空聞,你是不是想知道老衲將那串佛珠送給劉子陽?「

「阿彌陀佛,弟子愚鈍,請師父為弟子開示。」空聞大師施禮答道。

「不忙,等你師弟空見來了,為師便與你們一一道來。」說罷,清虛方丈便蒲團落座閉目不言。

「是,師父。」空聞也站在一旁默念心經。

少頃,空見大師送客而歸︰「師父,劉子陽居士一行四人用過齋飯已經回去了。」說完站在一旁。

「嗯,知道了,空聞、空見,你們跟隨為師有多少年了?」清虛方丈睜開雙眼問道。

「阿彌陀佛,弟子自乙丑年(1949年)二月有幸拜入師父門下,蒙師父悉心教導傳授佛法,算來已有五十八年有余。」空聞大師側身對著清虛方丈稽首答道。

「弟子空見,比師兄稍晚兩年,算來有五十六個ch n秋了。」空見身為師弟比空聞大師晚兩年出家。

「是啊,你二人自拜入老衲門下已將近六十年,雖然你二人資質不算上佳

,但也非平庸之輩,空聞你證得斯陀含果已多年,想來已到後期頂峰,而空見你也快到斯陀含果後期了吧。」真是知徒莫如師,清虛方丈一言便道出了空聞、空見的修行境界。

一般修佛之人,從修行開始到因緣成熟時,就可以覺悟證果,在佛教的修行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和大乘的果位。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所謂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也就是所謂的十地菩薩,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小乘佛教又稱聲聞乘,說的是听聞佛法而覺悟的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教是因為他們只求自己解月兌,不求普度眾生,故而羅漢過又稱為自了漢。大家還記得86版《西游記》第四集「困囚五行山「(小說中是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現象化金蟬」)中觀音菩薩奉如來佛旨到大唐來尋找能去西天取經的人變成貨賣袈裟錫杖的老和尚,在將錦袈裟和九環錫杖贈與唐三藏之後,當唐三藏要施禮相謝之時,打住三藏,問道︰「法師剛才所講乃小乘教法,可會講大乘教法否?」三藏據實而言說道東土講的都是小乘教法,不知大乘教法。

觀音說道︰「小乘教法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教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難人月兌苦,能解百怨之劫,能消無妄之災(小說原文還有︰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玄奘聞言大喜,正想問道,卻被太宗皇帝搶先︰「那和尚,不知大乘佛法現在何處?「

菩薩轉身說道︰「大乘佛法三藏現在西天大雷音寺我佛如來之處,據此十萬八千里。」玄奘便自告奮勇情願西天取經,于是便有了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游記故事。

其實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意思就是說除了自身要修行解月兌證果外,還要度化眾生解月兌生死輪回,走上涅槃之道。根據佛教典籍《俱舍論》中記載︰小乘的聲聞四果中,因修行者的根x ng資質與因緣不同,快著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得阿羅漢果,這其中證悟的果位由低到高分別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既是阿羅漢。初果在梵文中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換句俗話說已經入門了;二果,梵文稱為斯陀含果,意思是一來,所以又稱一來果,在證得初果聖者斷除三結之後,因為對y 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需在y 界來往一次,才能證得更高一層的果位;三果梵文稱為阿那漢果,譯為不來果,證得這一果位的可以直接轉入天界,在天界修行,不需來人間修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證得這三種果位之後如不繼續修行,那麼還是要受輪回之苦,可見做什麼事都需要堅持啊;四果梵文稱作阿羅漢果,殺盡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可永駐涅槃,飛升佛界。

對于小乘佛教來講,阿羅漢已經是最高境界了,但是對于大乘佛教來講目標是證得菩薩果甚至佛果。所以有些先是修小乘佛教的,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並未飛升,而是回心向大,轉修大乘佛教,如此一類稱為回心大阿羅漢。對此,有人做了一個比喻︰小乘四果對應大學的四個學年,阿羅漢果對應學士學位,菩薩果則是碩士學位,佛果自然就是博士學位,而回心羅漢則是本碩博連讀,這一比喻確實生動形象,便于大家理解。

證得果位的覺悟者自然是有超凡的能力,可概括為︰六通、三明與十八不共法。六通是指六種神通︰

一為神境通,可變多為一,變一為多;變大為小,變小為大;入地入水而不為山河石壁所阻,而能自在凌空飛行,來去無礙。

二是天耳通,能在近處、遠處听到並明白六道眾生所說之言語。

三是他心通,能夠知道其他眾生的心之所想、所念。

四是天眼通,能見遠處、近處一切事物不被隔障,表里粗細皆可見,有能見眾生的業力,知道來世生在何處。

五是宿命通,「宿」是過夜的意思,這里是指過去。宿命通既是知道自己與眾生過去的業報,從何處來。

六是漏盡通,「漏」這里是指還有煩惱的意思;「漏盡」既是斷除所以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月兌生死煩惱的情形。

前五種神通,其他外道也可修獲,漏盡通是佛陀與一切阿羅漢必有;此外,六種神通依據修行者修為不同則深淺不同,唯有佛陀才能通達圓滿。

三明是宿命、天眼和漏盡三神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處才可稱為三明。三明是以智慧證得事物之究竟,明白前因後果,了解本質。而神通不過是種能力,看到是表象而已。

而十八不共法即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佛之十八不共法的全稱是十八不共佛法。分別是︰

ぇ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于身無失

え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于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

お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か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于諸法實相中不退失。が無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于寂靜平等。

各位朋友過年的時候在家吃香喝辣的時候,小婿在修改小說,求收藏,求推薦啊!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土地爺修真傳最新章節 | 土地爺修真傳全文閱讀 | 土地爺修真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