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讀的過程極其無趣,不忙總結一下討論的結果︰
紀年法——十世為一紀,號為龍紀,十世分別為︰天啟,鴻蒙,隆基,宗佑,太炎,金輿,驪歌,莫椰,閏世,重天。並議定龍衛接掌神龍城時為龍元紀天啟元年,到現在是龍三紀天啟五十九年。
季節法——一年分春秋兩季,十二月,一月三十或三十一日,一天一夜為一日。按《二十四節氣》中,本來是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可是夏冬兩季既沒有祭祀大典,也不適合狩獵休閑,沒有存在的必要,議定的結果是,只保留春秋兩季,各六個月;既然只保留了兩季,月份也就劃得更加齊整,但仍根據日月的活動規律,保持每年的天數不變。
計時法——一日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啟明、旭日、左午、中天、右午、夕華、向晚、新月、暗夜、谷辰、子夜、清初;《蒼茫書》中斷斷續續講述了啟明、旭日、中天、向晚、新月、子夜,但是又可以斷定並非將一日完全等分,很明顯,中間仍有時辰點沒有記錄,根據一些隱約的含義,分別增訂了左午、右午、夕華、暗夜、谷辰、、清初六個時辰點。時辰之內,《蒼茫書》還表示宜分為六個刻鐘︰入、尋、定、隱、發、出,而通常一個刻鐘的時間之長成為一尋。但總的來說,太史曇聖對這個計時法還有點惴惴,因為並非數字計時,必然要求牢記各時刻之名的先後順序,與一紀十世有應該同病相憐。
關于長度——《蒼茫書》里也有記載,最短為寸,寸以上為尺,十寸一尺,四尺一步,十尺一丈,百步為一舍,四百步為一里。在這里,曇聖注明︰寸、步為模糊概念,尺、丈為精確概念。
關于方圓——似乎寫日記的人頗不喜歡,《蒼茫書》中只匆匆寫道︰十六井一田,再倍之,為一乘。這樣的分法曇聖覺得太籠統了,雖然找到這一句話猶如大海撈針,嫣語又講讀了《輿地》、《井田》這樣的資料,最終認為︰四舍拱為一服,四服為一井,四井為一鄉,四鄉為一田,四田為一社,四社為一乘;並制定,西市為千乘之城,獅城為百乘。
關于衡重——《蒼茫書》中一點訊息也沒有,看來這本書真可能是神龍大帝寫的;在《國富論》、《化民策》、《貨殖編》中查到︰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二十四兩為一鎰。但,兩與鎰之間的進制太大,豁為八兩為一斤,三斤為一鎰。
兩人討論良久,總才算確定這六個名目。而這時,身旁的幾案上堆滿了查閱過的書籍,數不清多少冊,淹沒了嬌弱的嫣語的身影。只听見,她不斷地喘氣,連連地問︰「太史老爺爺,完成了嗎?這樣可以了嗎?」
太史曇聖也是止不住地打呼呼,「哎呀,終于完成了,多虧了你呀,小語,要不然,我這老眼昏花,又不知道弄到何年何月呢?」
他的聲音未完時,已經飄飄地走出了寰樞閣,留下一堆書叢,和書叢中,被擋住的嫣語。
她微笑著,大眼楮眨巴眨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