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好轉移話題,說︰「咱還接著說知青,這些知青,現在還有沒有留下來的,哪怕一個?」趙若懷回答︰「怎麼沒有?我父親就是省城來的知青,已在廣闊天地作為了二十多年,現在早已被改造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不經意的一句話,引來一重大秘密。「後來不是都大返城了嗎?他為什麼沒有返城?因為你母親?因為你?」我問。「不是說返就返的,還得城里有關系、有人。他城里好像是沒人了。」「你爺爺女乃女乃呢?」「親生爺爺女乃女乃死得很早,我父親都沒多少印象。正因為父母都死了,所以就送給了省城姓趙的人家。姓趙的夫婦到四十歲都不生育,就收養了我父親。父親去後兩年,他們的親生兒子降臨了,所以對父親的態度也就每況愈下了。老頭兒稍微好點,那老太太,對父親基本就剩下嫌棄和虐待了。後來下鄉運動一來,城里每家都得有至少一名子女下鄉,父親不下鄉,難道讓他們的親生兒子下?等到知青大返城時,那趙老頭早就死了,趙老太太顧他的親生兒子還顧不過來,哪有閑心管我父親?」「那你父親和省城養母,現在還有來往嗎?」「剛剛下鄉那幾年,父親還偶爾寄點錢回去,後來老頭兒死了,就漸漸的沒了聯系。」「那你父親真正的老家在哪里?你們怎麼會選擇姓趙,不姓回你自己親生爺爺的姓呢?」「不知道,這里面可能另有隱情,父親一直諱莫如深。我母親也不讓多問。也可能是他自己都不記得了。我父親這人,語言很少,就剛才那些事情,也是我從我母親那里斷斷續續打听到的。」「你父親被送人時多大了?」「六七歲或者七八歲吧!也不是很清楚。」「那就是你父親不願意說罷了!六七歲的人不可能不記得自己的出生地和姓氏吧?四五歲的孩子都記得。」我這樣說著,心里想到了楊柳媽。楊柳媽正是在五歲不到的年齡被送給了後來的王家外婆。而我的親舅舅,也是在六七歲的年齡被一遠房親戚帶去了省城,從此音信杳無。那歲月釀就了多少慘劇呀?母親在講述那段離別的場面時思路何等清晰,清晰得我常常耳不忍聞。趙若懷的父親,又怎麼會不記得呢?孫思在一旁插話說︰「四五歲的記憶是模糊的,只記得一些零散的片斷,理不出什麼頭緒來。」他的聲音明顯有些哽咽。我看他一眼,竟然眼楮都有些發紅。這個孫思!一身武藝、鐵骨錚錚的漢子,被趙若懷父親的故事感動成這樣,至于嗎?這人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我們途經了一段長長的峽谷,峽谷里看不見任何農戶,最窄的地方簡直就是遮天蔽日,只能抬頭看見一線天。如此陰森可怖的氛圍,與學校去葫蘆灣的那條道的恐怖程度頗為類似。趙若懷一人行走在這路上之時,不知是不是和我有著相同的毛骨悚然?走出這段約一公里長的峽谷後,豁然開朗,大山居然離我們又漸行漸遠,兩山之間的開闊的地面越來越多。201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