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來張發黃的紙已看完。
十來張紙,到底透露著怎樣的信息?
基本上就是講明皇一生的主要情況。
古德高把發黃的紙秘藏于深井之底,絕不是隨便的物品。
紙上還敘述了兩件事。
在zh ngy ng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
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門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個勢力集團,威脅皇權。1378年,明皇對中書省采取行動。一天,胡惟庸的兒子騎馬在大街上橫沖直撞,結果跌落馬下,被一輛過路的馬車壓了,胡惟庸將馬夫抓住,隨即殺死。明皇十分生氣。十一月又發生了佔城貢使事件。佔城貢使到南京進貢,把象、馬趕到皇城門口,被守門的太監發現,報與明皇,明皇大怒,命令將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廣洋抓進監獄。但是,兩丞相不願承擔罪責,便推說接待貢使是禮部的職責,于是,明皇便把禮部官員也全部關了起來。
兩相入獄,御史們理解了皇上的意圖,便群起攻擊胡惟庸專權結黨。于是,1380年,明皇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以後不再設丞相。
明皇以專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後,胡案就成為他打擊異己的武器,以致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最後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受牽連,77歲的李善長全家被殺。
接著,明皇又于1393年殺掉功臣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明皇封為涼國公。1391年,四川建昌發生叛亂,明皇命藍玉討伐,臨行前,明皇面授機宜,命藍玉手下將領退下,連說三次,竟無一人動身,然而藍玉一揮手,他們卻立刻沒了身影。這使明皇下決心要除掉藍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結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明皇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審判官們目瞪口呆,不再審了。三天後,明皇將藍玉殺死,爾後,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對于明皇的濫殺,皇太子朱標深表反對,曾進諫說︰「陛下誅戮過濫,恐傷和氣。」當時明皇沒有說話。第二天,他故意把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揀起。朱標怕刺手,沒有立刻去揀,于是明皇說︰「你怕刺不敢揀,我把這些刺去掉,再交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去他們,你才能坐穩江山。」然而朱標卻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麼樣的臣民。」明皇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標只好趕緊逃走。
由于明皇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後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明皇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明皇問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明皇听後滿意地說︰「果未騙朕。」著名儒士錢宰被征參編《孟子節文》,一r 散朝回家,隨口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r 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結果第二天上朝,明皇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听,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于監控官員的需要,明皇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里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明皇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ji n偽。1370年,明皇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某些野史記載,明皇出生貧寒,並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但經過現代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明皇從未忌諱談及自己曾為和尚,《大明皇陵碑》及明太祖御筆詩文等都大談少年時做和尚的事跡。野史稱明皇忌諱「光」「禿」「僧」「生」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以上關于「文字獄」的記錄,不見于《明史》《明實錄》等較正式的史書。經王ch n瑜、陳學霖等歷史學家考證,大多為不實記載。
如上文提到的徐一夔,在野史中記載為明皇所殺。但是據《杭府志.職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寫的《故文林郎湖廣房縣知縣齊公墓志銘》,其r 期為建文元年。因此「明皇因文字而殺徐一夔」為誤。
野史記載僧來復(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明皇,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復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所謂觸怒明皇的《應制詩》,其實收錄于《皇明雅頌》,頗得賞識。)
上文提到的文字獄使文官人人自危,不得不設計標準措辭,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折過于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
所設立的文體規範,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凶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編輯本段緊抓教育
明皇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zh ngf 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r 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明皇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于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r ,退朝之後,明皇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y 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明皇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明皇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明皇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r 子真是如履薄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