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璟瑜听著也覺得的這秦惜惜的前未婚夫家這麼做的確十分的無恥,但作為被他們這種無恥行徑所侮辱的對象,這秦惜惜的反應不應該是憤怒或生氣麼?怎麼看她這反映這兩種情緒或許也有,可並不怎麼強烈,反到是那種不屑到是表現得很是明顯。請記住本站的網址︰n。這到讓璟瑜對這其中的內情更有了幾分好奇,這可能關系著她能更加的了解眼前這位獨特立行的姑娘。
璟瑜眼中的興味或許太過明顯了,還沒等她發問,秦惜惜便主動將其中的來龍去脈告訴了璟瑜。
原來早年在秦家從北面逃難過來的時候十分的落拓。當時是他們現在所在的村子里的老村長、同時也是當地附近幾個村三大姓氏之中一家安家的老族長一時好心,才收容了他們在當地落戶。
當時的秦家可謂是真正的一貧如洗,一家五口人除了身上那一身勉強可以遮體的破舊衣裳之外,再無長物。正是因為安老族長的好心,不但讓他們借住在村上的一處舊空屋里,給了他們一些糊口的米糧,還借錢給他們家去請大夫給她的祖父、祖母兩位老人家看病。
後來又因為秦家在當地沒有田地,自然就沒有收成。當時的秦家上有兩位身體不好的老人,下面還有一個當時才不過兩、三歲的兒子(就是秦光祖),全靠妻子一個人完全照料不過來,又因為是外來戶沒有任何親戚可以幫襯,秦家唯一的頂梁柱秦父自是不敢離開太遠去做苦工來賺錢養家。眼看著一大家子好不容易有了個能夠安定下來的安身之所。卻又找不著不活路。急得秦家兩位老人為了不想拖累兒孫幾次想要自殺,幸好都被及時給攔下了。
這也又是安老族長出手幫了他們。原本安老族長是想要再借些錢給秦家先買幾分地種著,並且還承諾送他們一些糧種。等秦家安頓下來以後有了錢,再還錢再慢慢還給他家。
可秦家祖父和秦父卻是不願意白佔安老族長這個便宜。秦家據說祖上也是書香門第、耕讀人家,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破落至此。但他們從沒有忘記過讀書人風骨。他們接受安老族長的幫襯的空屋、那些暫時安頓的那些口糧以及藥費診金都是迫于殘酷的現實,迫不得已才無奈厚顏接受的,心里卻是都記下了這份大恩,想著將來有了能力便要好好回報。現在還未償還舊恩,又怎可再繼續佔恩公的便宜?在當時看來以他家當時的情況,靠著幾分地想要還清那麼大一筆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秦家人怎麼也不肯接受,最後還是秦家父子主動提出租借安家的地。與其他佃農一樣。拗不過秦家人的安老族長,也接受了這樣的做法。好在安家的地租不高,安老族長又對秦家格外的照顧,秦家就這樣在當地漸漸安定了下來。
這位對秦家有大恩的安老族長,便是秦惜惜前未婚夫的曾祖父。
沒人知道為什麼安老族長會對秦家人如此的另眼相待、極力幫扶。但安老族長的對秦家的極力幫助還是引起了部分族中、村中之人的不滿。雖然鄉民還做不出什麼太出格的事,但冷言冷語什麼的卻是不少的。就是安老族長的家人,也一樣有看不上秦家人的。其中安老族長的長孫就一個。他對秦家人這樣的破落戶是打從心底里瞧不起,總覺得秦家人佔了他家天大的便宜。他雖礙于祖父不敢做得太過明顯。但暗地里對秦家人的排擠有不少都是他挑起的。
對于村里人的排擠,秦家人並沒有任何的怨言,也沒有因為安家那位繼承人的那些小動作而減少半分對安老族長的感激之情。畢竟如果不是安老族長的好心收容,他們這一家子能不能過活下來都屬未知。更不必提現像現在這樣,一家人有個安身立命之處了。況且他們也能理解安老族長也有自己的難處,改變不了村中一些人的排外想法。
秦家在村里這種不尷不尬的處境,一直到秦光祖為了改變家貧的困境,毅然決心投軍為止。盡管藍城雖因一些原因是個文風盛行的地方,但它到底也是在武風極盛的南疆治下。在南疆的百姓看來。從軍卻是一件極為榮耀又有前途的事。與大月有些地方的那種征召困難不同,在武風極盛的南疆想要投軍的青壯從來不缺少,但真正能夠征召入軍隊卻是件困難的事。任何人家中若是能有人入伍,便是極得鄉鄰們尊重的。特別是秦光祖進的也不是普通軍隊,而是聲名赫赫的夏侯軍嫡系中嫡系軍隊,這就更令人仰望了。
而在秦光祖開啟了他的軍中升遷之途後,那些曾經暗地里編排秦家不是。認為安老族長當年收留幫助秦家人是老糊涂了的人,全都變了個態度。都說他們當年也是有眼無珠不識秦家人的不凡,安老族長當年也不是老糊涂了,而真正的目光如炬毒辣得很。
其中態度變得最厲害的就是安老族長的那個長孫,這時安老族長早已經退下不管事了,村中族里的當家人換成了他的父親,而他也正跟著他父親做事,以便未來再繼承他父祖的這份家業。
他在看到秦家因為秦光祖在軍中的崛起而越來越好,甚至還時不時還有藍城中那些他都要景仰的大戶權貴人家,降尊紆貴的移趾到他們這個偏僻的鄉下地方來,為的就是上門拜訪那曾經的破落戶秦家,心里是既羨又妒。這人也有幾分小聰明,為了沾秦家的光,搭上秦光祖這顆前途遠大在潼澗軍中漸漸興起的新星,居然還真就被他想出了個辦法來。
他請當時還尚在人世的祖父安老族長從中說和,訂下了他家年長秦惜惜四歲的長子與秦惜惜的這門親事。不管秦家對門親事如何看。既是恩公安老族長開了這個口,別說安家的那個曾孫除了跟他父親一樣有些傲氣之外並無別的不良,就算真是個扶上牆的,就憑秦家人對安老族長當年大恩的感激,為了報答這份大恩他們也會答應下來。所以結果自是不必說的。秦家人沒有提任何條件就一口答應了這門親事。
作為這門親事的當事人秦惜惜本人的意見自是被忽略了。而秦惜惜本人對這門親事卻是並不滿意的,因為她與那家的曾孫也算是自小的認識的,知道他心中已有一心想娶的同村女孩兒,對自己這樣的容貌根本就看不上眼。她曾偶然听他對他的兄弟說過,像她這樣的無鹽女就是她哥哥給她陪上再多的嫁妝,他也是不會要的。
當然即使沒有這些,秦惜惜對他這樣什麼本事都沒有,光只知道靠著祖蔭吃飯。卻還洋洋自得不踏實過日子的人也是不怎麼看得上的。這人哪怕長著一張還算不錯的臉,也不是秦惜惜夢想中的良人。
對于這門親事,秦光祖雖也並不怎麼滿意,可他卻很清楚祖父和父親在這件事上的執念。這也不僅僅關乎于報恩,更代表著他們這外來戶能夠徹底的融入地方。他想著有自己在,那家也不敢對妹妹不好,好在兩家人知根知底的這其實也算不錯了。于是他也就沒再反對。甚至未來親家的勢力眼。他就更不放在心上了。甚至還覺得這樣對他妹妹來說,甚至還更好。
這時的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如果他不在了。這樣勢力的親家會對他妹妹怎麼樣。也許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而是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早。讓他沒有能夠來得急將自家的基礎打牢,沒能將以後做好安排。這大概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吧。
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管秦惜惜和那安家的曾孫再如何的兩看相厭,都是胳膊拎不過大腿,改變不了這樁親事。秦惜惜還尚好,她心里再不情願,也不願意太違逆家中的長輩;但那位安家的曾孫卻是實實在在的鬧過好幾回。結果他父親鐵了心的想要攀上秦光祖這棵越來越大的大樹,硬是狠心的將他給強壓了下來,這樣的結果讓秦惜惜好不失望。
就在眼看著成親的日子越來越近,秦惜惜都已經打算認命的嫁入安家的時候,卻是異變突起,傳來了她的頂梁柱、大哥秦光祖戰死的消息。秦家這些年來雖算是漸有起色,但根基太淺。秦家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秦光祖一個人身上的。除卻他之外,秦家依然還是一門老弱。失去了秦光祖的秦家,甚至比起一般的普通人家還要不如。
而這時安老族長已經過世了,勢力的安家人之所以一門心思的要結這門親事,圖的也是秦光祖這個人。他們原本盤算著已是百夫長的秦光祖未來即使不能拜將封侯,至少也能在軍中混個不錯不職位,興許還真成為將軍也不一定。到那時他家也自是能沾光不少,但現在這一切卻隨著他的戰死而落空了,這門親事自然也就再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還可能會成為他家的負累。
再說他家雖對秦光祖一心巴結,但心底里卻從未看得起秦家過,更是認為以秦惜惜之才貌來配他家兒子,實在是委屈了他家的兒子。現在值得他兒子委屈的原因已經不在了,那這門親事自然也就要退掉。他們甚至還無比的慶幸秦光祖死得還算及時,若是他在秦惜惜過門之後再死,那才真是得不償失了。
于是認為老秦家再也番不了身之後,安家人便忙不迭的上秦家退了這門親事。安家那小子甚至為了怕夜長夢多,在將親事退了之後就立刻另娶了心上人,完全沒有將秦家的臉面放在眼里。
那時的他們完全沒想到秦光祖戰死的撫恤金,會是由夏侯家的三公子親自上門送過來的。夏侯烽當時也是考慮到了秦家的處境,想在幫秦家一把所以那一趟刻意去得十分高調,作為地頭蛇的安家人當然不會不知道。
安家人在得知是夏侯烽親臨之後,心里便有些害怕了。特別是在知道夏侯烽甚至允諾以後會照顧秦家之後,更是既害怕又後悔。害怕的是他們如此欺負秦家的事被想要庇護秦家夏侯烽知道後,會找他家算賬報復他家。後悔的是他們這就樣丟掉了與南疆的主宰夏侯氏搭上關系的天大良機。
以夏侯家的影響力,對他們家這樣的小螞蟻一般的存在根本無須親自出手,只要稍稍表個態,就有的是人自願主動來收拾他們一家人。相反,若是能與夏侯氏扯上那麼一星半點的關系,就足以令他們一家受益無窮了。
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安家人再次求到了秦家。提出了那個在璟瑜和秦惜惜看來都覺得十分奇葩的提議。或許他們還真就以為離了他家,被退了親的秦惜惜就再也嫁不出去,又或許他們真認為安老族長當年的大恩能夠令他們對秦家這樣予取予求。
只是他們這次算盤顯然是打錯了,秦家人雖然看在已逝安老族長的份上答應不會借退親的事與安家為難,但卻沒有答應安家那個娶秦惜惜做平妻的建議。秦家人身上雖有前人的風骨,但到底沒有迂腐到底。既然明知安家不是良人,而這門親事是對方主動退掉的,而且還已經另娶了他人,他們也不會因為前人的恩惠就真的葬送掉女兒的一生。
而且自此秦家與安家之間,也差不多是恩怨兩消了。當年安老族長對秦家固然有有大恩,但這些年秦光祖也給安家大大小小的幫了不少的忙,做了許多事來回報。甚至可以說這些年來若是沒有秦光祖的幫襯,沒有個出色領頭人的安家不要說在此地發展得如此繁盛了,怕是早就沒了以前的風光。可笑安家人卻認為這都是他們自己的功勞,秦光祖為他家做的事也是應該的。
對此原本秦家人也是無所謂,他們做這些也是為了回報老族長當年收容之恩,到也並不計較這些。但這次退親的事安家做得實在太不地道了,他們明知道那樣做對當時的秦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卻還是完全不顧這些年的情份。至此,秦家的祖父和父親才真正是心灰意冷了。明白了如今的安家,從來沒有將他們看在眼里過。
老族長當年的恩德他們還是會銘記于心,但是對如今的安家卻是再也生不出任何想要親近的心思了。大家從此橋還橋路還路的遠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