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242翰林國士

作者 ︰ 君朝西

艙內細聲喁喁,艙外河風吹打在沒有全降的船帆上,發出簌簌聲音,艙檐、船艏和船尾固定著三十六盞防風燈,這是水師使用的制式軍燈,除了外形略加變化顯得更美觀外,內里則完全一樣,油盤是防震防晃動的防漏設計,燈芯為石綿,燈油是海豹油,燈光穩定明亮,即使起霧天氣也能遠遠看見,今晚月光很淺很淡,但滿天星光映著燈籠亮光,將大船周圍的河面照得眼目可見,即使是夜里降速,依然保持著每小時四節的航速前行。♀

衛希顏在水師中引入了「節」的概念,作為計算戰艦的航速單位。

在航海上,將每小時1海里的速度叫做1「節」,當然,這個時代還沒有「海里」這個度量海上距離的長度單位,衛希顏用了漢字中的「浬」來表示。

讓水師官兵們理解「浬」這個概念並不困難——船在水上航行同時要考慮水流的速度,這跟陸上的馬車和馬速不同,所以要用「浬」來代表船速。

船速是由高宣鼓搗出來的「計里時車」測試的,它的主齒輪是一個帶四百個齒的垂直輪,通過一個與車船上的槳輪相連的單齒來旋轉,這些單齒上面有許多小洞,洞里放著石塊,齒輪下方置箱子,頂部有小孔,每走一里(指宋里),便有一塊石子「當」的一聲掉到一個箱子里。最後撿點箱子中石子的數目,就可以知道行走的距離。

這套計里時車的機械十分復雜,高宣研究時,一是借鑒了東漢古代的計里時鼓,二是參考了大宋使團從大食帶回的一部希臘書籍。

大食人在翻譯的序言里記載其著者是羅馬帝國的馬可維特魯維,大概是在屋大維當政時期擔任相當于工部這個部門的重要官員,整部著作包括十卷書,主要是論述建築,大食語譯名為《建築十書》。

最初這部書籍並沒有引起衛希顏的注意,後來,主管國譯館的秘書省少監邵溥發現第十書的目錄里有包括輕重弩砲和攻城器械的制造,便推薦給衛希顏,引起了她的興趣,令國譯館的大食譯吏趕工譯出來,又令抄筆吏譽抄,分別送給沈元、高宣等幾位大匠師參閱。

高宣這個時候已經是工部水部司的官員,經由建炎二年的制舉中榜,因為有尚書僕射丁起的言語暗示,工部侍郎王世修對這位「丁相公的親戚」頗為關照,先將他安置到水部司做舶務主事——這是從八品的職官,從明面上看,並不算出格。

要弄清楚這其中的因由,還得從建炎朝改革科舉制度說起。

大宋的貢舉(指科舉的「常科」)包括進士及諸科,諸科中有九經、五經、三禮、三傳、學究等科,是經由唐代明經科轉變而來,後來又在進士、諸科外重設明經科,分二經、三經、五經,再之後王安石變法,罷諸科,只存進士,又新立明法科,此後延制到靖康元年。♀

靖康二年,建炎立朝,面臨著中央官員嚴重缺失的窘況,趙構采納了丁起的建言,沒有急著開科取士,而是采用拔擢、復官、薦舉和召赴四措並舉的方式,一是拔擢地方上有清望或政績的官員,如趙鼎、範沖、陳公輔等人;二是從致仕和落職官員中選拔有才能的復任為官,如胡安國、李邴等人;三是破格任用在朝官員薦舉的才學之士,如宋藻、陸宸等人;四是召赴因各種原由以前沒有出仕的名士,如朱敦儒、譙定、陳等人,這種破格拔擢和大刀闊斧任用官員的做法,為建炎朝迅速籠絡了一批有名望和有才干的官員,很快就站穩了腳跟,于建炎二年,朝廷重開科舉,而破格拔擢起來的禮部侍郎宋藻在丁起的支持下,首開制舉。

制舉是科舉中的「特科」,經禮部改革後,也成為貢舉科目,即「常科」,因為包括農科、工科、商科、天文科、醫藥科等等,是士人眼中的「方技類」,遂被很多朝官稱為「方技科」,同進士科、明法科一樣,榜分五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同進士及第」,第三、第四甲「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在沒有正式任職官前,這些進士都授予寄祿官——

一甲前三名,狀元授承事郎(寄祿官二十八階,正八品),榜眼儒林郎(寄祿官三十二階,從九品),探花文林郎(寄祿官三十三階,從九品);二甲所有進士授修奉郎(寄祿官三十五階,從九品),三甲、四甲、五甲的進士都授迪功郎(寄祿官三十七階,從九品)。

諸進士按祿官階領取俸祿,在見習期滿後,再按寄祿官的品級授任同品級的職事官,如果三年後還沒有能力授實職或是沒有缺可任,則降祿階到迪功郎為止,並保留出身。

這個「出身」是指進士出身,對讀書人來說很重要,只有「士」才有資格做官,朝廷通過征闢來任命官員,只有具有士的資格才有被征闢的機會——進士之所以叫進士,就是「進身為士,獲得征闢」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只有成為進士才能為官,但還有個「士官」和「流官」的區別,後世說的「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大概就是來源于此,科班出身的是進士,進士出身的官員可以越級轉官,而非進士出身的官員則需逐級轉官,大宋歷代宰相和副宰相的任職中,有九成是進士出身,而翰林學士這類清要官員,則規定必須是進士出身。

翰林的原義是文翰薈萃之所,直到唐德宗時,才將翰林和學士連在一起,成為皇帝的親近顧問兼秘書官,宋代也有翰林學士院,掌諮政和制誥,經過建炎朝的科舉改革,翰林成了貢舉進士的稱呼,這個貢舉常科叫做「國學科」,設有經史、詞賦書畫、格物、醫學等科目,只取兩甲,即進士及第和同進士及第,中進士後即進入翰林院——翰林經史院、翰林文學院、翰林格物院、翰林醫學院……

這些翰林院不同于翰林學士院,沒有諮政議政的職能,而是回復了翰林的本義——學苑之所。♀事實上,「翰林學士院」在建炎六年時去掉了「翰林」二字,易名為「學士院」,以與「翰林院」區別。

漸漸地,「翰林」成了有學問的大學者稱呼,雖為官身,卻與政治朝堂月兌了鉤,從它的全稱——「翰林供奉」這個官職名來看,有著深刻的內涵,昭示著國家對學者的尊崇、奉養。

「國家崇士,更要崇士之學者名可秀說起開立國學科的主張時,對丁起、趙鼎和宋藻道,「昔年王荊公罷帖經、墨義,由主要以詩賦取士,變為主要以經義、論、策取士,這是選拔經世致用的官員,故而科考者不需要死記硬誦,卻必須讀懂經史,這是為官處政的需要,亦是修身修德之要;但是,詩賦明經之學亦不可罷,國家需要經世致用的人才,更需要如尹焞、邵伯溫這樣的專研學問之士,他們是真正的學者,是智慧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光輝者……」

她引用《論語》道︰「孔子的弟子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即學有余力就去做官,這是響應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因為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亦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至今世時,真宗為昌科舉,詔文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讀得好,就有華屋有黃金,有美人有車馬,于是天下讀書人以科舉進士為榮,‘學而優則仕’竟成了讀書人的功利之行,與先賢治學的主張相去何等遠矣!

「這種風氣,貽害甚大。國家以利安民,卻不可以利治天下。以利治天下者,或可昌盛一時,然人皆言利,則道之不存,文明宛若浮于沙表,踏之則陷沉。……昔年,真宗以勸學一文引得天下讀書人爭赴科舉,而今朝廷開設國學科取士,彰之以榮耀,奉之以祿格,此謂之‘以道治天下,卻不以清貧治道’,方可鼓勵天下讀書人‘讀而優則學’——這個「學」是指「致力于學問」。

開立國學科的主張經由宋藻提上朝堂後,獲得了很多朝官的贊同,如朱敦儒、胡安國、譙定等人都紛紛附議,大宋的士大夫官員,本身就是儒家學者,雖然出仕為官的已經不是純粹的學者,但與後世官員相比,這個時代的士大夫更具有學者的品性,他們推崇才學,推崇學者,所以文官贊揚衛希顏書法的多過贊揚她的武勛,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宋人的「重文」……這話扯遠了,總之,開立國學科的奏議在朝堂獲得通過,雖然有朝官說制舉已經有天文科、醫藥科這些方技科目,反對再在國學科中設立格物和醫學,喧喧嚷嚷地吵鬧了一陣,最終卻仍是通過了。

再回頭說高宣的授職,因考中制舉工科的進士二甲第十七名,按《科舉寄祿格》,授從九品的修奉郎,因為以前在知名的私人船場有從業經驗,審查後可免去見習期,直接到工部任事,按《科舉職官格》,可差遣九品到八品的職官,若是不得上司青眼,給個最低的從九品職事,也不算為過,若得了上司青眼的,直接升到正八品,也不算出格。

故而,工部侍郎授予高宣從八品的主事,從明面上看,並不算特別青睞——這是明面上的;實際的關照還在暗處,令他負責水部司的「車船舟目」,換作別人,這是個艱苦又不易出成績的司目,但王世修看過高宣的履歷,知悉這是他的長項,果然,高宣造出了畜力車船,提為正八品都事,建炎四年初,擢為本司員外郎(從六品),即水部司的副長官,負責整個造船署,這個時候,他研制的舶舟計里鼓車正卡在了瓶頸處,正巧衛希顏便著人送來了馬可維特魯斯的這卷著作,書中第九章正是記載了他的航海行程計的制造方法。

從書中可以知道,早在相當于中國西漢時期的古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采用了類似中國車船舟的輪式槳作為船的動力裝置——書中叫做「明輪」,因為這種輪子有一半是露出在水面上,當時,羅馬帝國載有這種明輪的木帆船並沒有當成是新的動力船只,而是作為海上的記里鼓車使用。

高宣看完《建築十13看看書;網後,不由慨嘆︰「這位維特魯威是羅馬的公輸班

公輸班即魯班,能與這位匠師中的祖師相比,說明這位維特魯威贏得了高宣的尊敬和最高贊譽,盡管他是遙遠的羅馬蕃人,並且這個帝國早已衰落,但知識的力量足以跨越國界和民族,這就是智慧文明的力量。

從書中的記載來看,維特魯威制造的記里鼓車比中國東漢時代張衡所發明的更精密,甚至比仁宗和道宗大觀年間所做的改良計里鼓車也更為精巧,然而維特魯威卻在書中說這一裝置是「先人傳下來的」,這個「先人」是誰?——對于那個時代的羅馬帝國而言,可稱為「先人」的,是古巴比倫還是古埃及文明?

「……所以,再強盛的文明必須擁有強大的國家,才能確保文明的傳承或許是受到刺激,高宣的靈感仿佛火花般迸發出來,不僅解決了記里車的笨重問題,記程也更加精確。

後來,這種計程裝置被工部出售給大船幫,用來安裝到運河的客船上,載客以里程計錢,收費更加公平,安裝了這種裝置的客船被人們叫做「計程船」。

「或許過不了幾年,就能安裝到馬車上,于是有了計程車衛希顏這麼說道。

當然,要將計里器精細到馬車能安裝的地步,大概還需要很多年,但有沒有計程車並不是她關心的,她希望翰林天文學院的翰林院士們能盡快將航海經緯儀發明出來,好吧,目前來說這是奢望……值得高興的是,海船的計速單位確定了,最新建造的水師乙級戰列艦(50-60門炮,兩層火炮甲板)的巡航時速能達到每小時9節附近,即18浬,1節代表時速2浬,折合陸地3.9里(指宋里)。

之所以用「節」,而不直接用「浬」,這是口頭上的隱晦,衛希顏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廷水師戰艦的速度都應該是個秘密。

當然,采用「節」還有一個原因,在記里車沒有制造出來前,南洋水師官兵測速是用帶浮標的繩索,上面打了等距離的結,在戰艦航行時向海面拋出繩索,再根據每小時拉出的繩索長度來計船速,看繩索上有幾個「結」,于是,「結」成了海船的速度計量,稟報給樞府前,第二艦隊的都統制王彥恢說,這個「結」字筆畫太多,不如改為「節」,又好記又好寫,範汝為一拍大腿,說「就這麼辦」。

衛希顏看完這份稟事札子後,默然一陣子,不由敞聲而笑。

這並不是她的引導。

然而,歷史卻驚人的相似。

只不過,換了地點,換了人。

作者有話要說︰備注︰

1、為什麼船要用「海里」計速,而不是陸上的公里?

這是因為,船在水上移動有兩種速度,一種是對地速度,指靜水狀態下,可以用公里表示,但這是理想狀態,不能精確地表現船對水的速度,于是有一個船舶對水的速度,就是「節」,這樣才能得出在流動的水上船的真正速度。

2、海里是海上的長度單位。

在航海上,規定1緯度對應的經線長度為1海里,但是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球體,故而在不同緯度上,經線長度各不相同,這就產生了不同長度的海里,所以後世各國的海里長度也不相同,中國規定,1海里=1.852公里。

3、節是國際上通用的海上速度計量單位(包括航速、海水流速、海上風速、魚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計量)︰

以繩索計量船速有書面記載可考的,是在16世紀,英文是knot,是「結」或「節」的意思,漢譯取為「節」字。

4、宋代貢舉諸科的考試內容︰

九經︰《易》、《書》、《詩》、《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三史︰《史記》、《漢13看看書;網》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三傳︰解釋《春秋》的三部書,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學究︰試一大經者加一小經,每段舉一句,讓考生默寫出上下文,以「通」或「不通」為評價。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凰涅天下最新章節 | 凰涅天下全文閱讀 | 凰涅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