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317論夏之戰

作者 ︰ 君朝西

「西夏之大敵,不在遼,而在宋

衛希顏拿著茶盞很悠閑,說的話卻很毒舌,「西夏統共就那麼幾個將才,唯一可為帥的察哥還被李乾順遠遠發配到了塞北,余下的興靈銀夏諸將中,也就李良輔、蕭合達、罔存禮、悟兒思齊還可提一提,其他不過武夫煉仙。♀如今蕭合達已反,銀夏七州便無一將,撐死了能頂一月

名可秀輕笑,說道︰「李乾順已老,不復當年精明,難免使出昏招她指的是當然遠調晉王察哥一事。

察哥是夏主庶弟,雄毅有軍略,從十六歲起獨掌軍權,在戰場上拼殺四十余年,一生立下功勞無數,是西夏第一名將,也是唯一有威望統御百將之帥。但察哥立下了滅金這樣的大功,夏主賞無可賞,只得賜下大量金錢奴隸土地,難免生出一分猜忌,加之有心人謀算,又有嫉妒察哥功勞的權貴大臣從中挑事,夏主的猜忌心就又重了幾分。

恰在此時,濮王仁忠上書彈劾察哥,說他橫征暴斂,虐殺良民,強搶民女,收受賄賂,逾制修建王府等,共十五條大罪。若是別人彈劾,察哥一早發作,但仁忠為夏朝第一剛直正氣之臣,就連不將太子放在眼中的察哥都心存幾分忌憚,不敢使橫。而仁忠的彈劾有理有據,夏主心中暗喜,面上卻做為難,召察哥入宮痛心疾首責斥後又加以撫慰,最終只捋去他樞密使之職,出任新設立的北定府留守兼北定軍司都統,轄地即夏屬北京路、宣德州和大同府長城以北之地。從明面上看,給了察哥很大的治地權和軍權,但實際上,治地財賦要受到興慶府任命的北定府轉運使牽制,而軍事上則要受到西面的豐州宣平軍司牽制,最主要的是駐地遠在國都千里之外,等于遠離朝政中心,相當于是被發配北疆了。

但興慶府滿朝上下,竟無幾人為察哥說話。一是察哥人緣太差,除了對夏主和濮王外,對誰都是驕橫之態,人見不喜;二是朝臣們察言觀色,體察到夏主對晉王已生隔閡之心,自然不會為察哥說情。

察哥被逐朝廷,遠鎮北定府,對北廷自然大是有利,于遼國卻是一大阻力。這種一石二鳥的計策,很像雷氏父子的手筆——名、衛二人幾乎已可確定,西夏那位舒王仁禮就是雷動掌控的棋子。仁忠彈劾察哥本是出于公心,卻少了軍事上的考量,遂被其弟仁禮利用當了一回刀子。

如果推前五六年,夏主可能不會疑忌察哥,但他已年過五旬,自覺精力不濟,且有深得他信任的承天寺高僧隱晦提醒大限將至,夏主必須為太子仁孝考慮,不能讓兒子繼位時朝中有一位軍權過大的皇叔掣肘。♀當然此時,夏主沒有料到,蕭合達會反,而北廷會和遼國結盟攻打夏國。

但夏主後悔已晚,此時召回察哥似乎也非良策。朝臣們吵成一團,有的說召回晉王,統兵御宋;有的說不能召回晉王,否則北邊誰可抵御遼軍?有的說放棄銀夏,撤軍回西平府,待宋軍穿越瀚海時,大軍分路截取宋人後方糧道,宋人無糧草以繼,必然退卻……

夏主被吵得腦仁疼,最終采納了樞密使慕浚的意見,一是下令銀夏諸州守將堅守,若不可守者,則撤軍西平府,並堅壁清野,不給宋軍留下一粒糧食,一個丁口人役;二是召令國內諸州預丁入伍集結待命;三是任命察哥為北面行營兵馬總管,統御北疆的黑山威福軍司、雲內州、豐州宣平軍司和北定軍司四地軍事,抵御遼軍入侵。

這時,南廷朝中也在爭論。

根據軍情司情報,北廷在西境集結了十五萬大軍,七路並發,攻伐西夏。便有朝臣上奏說,這正是收復北地的好機會。首先奏議的是刑部參政範宗尹,之後兵部參政朱敦儒、兵部侍郎盧法原也上了奏折。沒幾天,就有不少朝臣都遞了攻伐江北的奏折。這股風潮起得這麼快,背後有皇帝在推波助瀾。

政事堂是兩面態度,建議攻伐和不贊成的都有。胡安國贊成攻伐江北,如果南北統一大業盡早完成,朝廷就能盡早收回兵權。葉夢得卻不贊成,因為南北戰爭一起,很可能影響經界法的推行,甚至會被打斷。章誼也不贊成戰爭,因為工部正在推進路政和驛政改革。丁起、趙鼎、謝如意都沒有明確表態。他們在等樞府的意見。

國之軍事,決于樞密院——這是大宋的體制。而在南廷,這個體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這也是令趙構最痛恨的︰樞府不同意,皇帝也沒法出兵。

朝中都在等衛希顏的表態。

衛希顏這回沒有拿「一致對外」來說事六欲仙緣。西夏與金國不同,金國是攻破宋都、擄走皇帝、造成南北分裂的罪魁禍首,所以北廷攻打金國,南廷也必須一致對外,否則就失去了道義;但宋夏雖然也有多年戰爭,卻只是陝西之地的局部戰爭,黨項人還沒有達到令宋人「視其為仇,一致對外」的程度。

因此,四月二十一日崇政殿朝議時,衛希顏只道,要看北廷的進軍再議。♀

這一「看」就去了小半月,北廷宋軍相繼攻破橫山北面的龍州、洪州。至此,宋軍已恢復道宗時童貫攻伐西夏的局面——佔據橫山山脈和半個銀夏地區。

趙構心中焦急,再「看」下去,整個銀夏都要被北廷佔去了。

他想給衛希顏施加壓力,遂移駕樞密院議事廳,召開兩府御前會議。

議事廳北牆掛著西夏輿圖,趙構坐在南面主位,長桌東側坐著政事堂七位宰執,西側坐著衛希顏和樞密副使李邴,以及臨時受召回京的樞密副使兼江北行營都總管種瑜。

趙構也不繞彎子,直接問︰「如何出兵,樞府可有措議?」

種瑜心里嗤笑一聲,打不打還是兩說呢,這位就直接問如何出兵了——用這話頭就能壓下樞府?

他瞥了眼神色淡然的衛希顏,又瞥了眼正自裝傻充愣的李邴,心里嘿嘿一笑,接著皇帝的話頭道︰「要想趁火打劫……」這話才說出,趙構和七位宰執的眼角都抽了下,這是北伐,統一大業,什麼趁火打劫,能這般用詞麼!

「這得看北廷攻伐西夏能不能勝?如果敗了,我軍趁其大敗北伐,那是最好時機。如果勝了,得看打多長時間,如果打個五七八月,則兵力國力都有消耗,那時我軍北伐也是良機。如果結束得快,兩三月就將西夏收拾了,我軍就算現在北伐,又能取得多少戰績?到時北軍反攻,勝負還是兩說

「兩三月亡西夏?——種樞副是否太高看北軍戰力了?」範宗尹冷嗤一聲,反駁道,「種樞副是欺某等不知兵事?但觀史書,可知國朝與西夏先後五次戰爭︰第一、二戰為仁宗年間,夏人侵邊,大宋守御;第三戰是神宗年間,國朝興兵攻夏,前後歷時十一月,前期勝利,而後期兵敗永樂城;第四戰是哲宗年間,大宋佔據橫山大部分地域,但來回攻守,前後歷三年;第五戰為道宗年間,朝廷攻克橫山之地,前後歷五年他斜眉冷笑,「不知種樞副哪來的信心,如此看好北軍?」

種瑜同樣斜眉瞥了他一眼,冷笑,「範參政將史實倒是記熟了,可惜沒有仔細分析,兩軍勝敗得失他起身走到輿圖下,手里拿著指圖棒,放在手心敲打,侃侃而言道,「觀國朝與西夏之戰,國朝是以亡西夏,收復西北之地為目標;但觀西夏,雖然屢次寇邊,卻無亡大宋之心,而以掠奪為目的。——這在戰略上,已有高下之分。

「而觀其戰術,始終是以襲擾戰為主,發揮騎兵優勢,短促突擊,並利用兵力優勢,圍剿落單王師。縱觀國朝與西夏百年戰爭,夏軍取得定川砦、好水川、三川口、永樂城這四場大勝都是動用了數萬、十萬乃至幾十萬大軍,以多勝少,圍攻王師而勝,但夏軍每次勝利也要付出慘重代價,戰後至少修養半年才能恢復。可見夏軍戰力並不比西軍強。正因夏軍戰斗力有限,故而往往只能選擇大宋西北防線的某一個點,集中兵力猛攻之,而其他戰線因兵力匱乏,則往往被主動出擊的大宋王師擊敗,甚至反被攻入國土,最終無奈退兵。

「縱觀前後五次戰爭,盡管在戰爭初期,禁軍戰斗力還不強,而且準備不足,處于被動防御地位,但到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後,國朝兵力增強,器甲愈精,禁軍戰力提升,西軍精銳令夏人不敢輕攖其鋒;到哲宗、道宗年間發起的第四、五次戰爭,大宋軍備已足夠充實,而西夏國力則疲軟,此時王師西伐,不斷進攻,取得勝利,眼見亡夏在即——」

種瑜說到這里頓住,目光掠過政事堂七位宰執,加重語氣道︰「但是,最終卻沒能亡了西夏,這是為何?究其原因有四——」

他聲音清朗有力,「其一,大宋缺馬,步兵強而騎兵弱,所以能屢敗夏軍,卻很難追殲滅之三國之魔亂群雄。其二,軍中無統一指揮,各行其是,缺乏配合他舉了宋夏第三次戰爭兵敗的實例。

這次戰爭發生在神宗元豐年間,稱為「元豐五路伐夏」。

此次戰爭,宋軍從東北、西北、北部三個大方向出動五路大軍齊伐西夏,共進靈州,三個方向各設一個統帥。

但五路大軍中,只有三路——東北向的種諤部、西北向的李憲部、北向的劉昌祚部——全力進攻,而另兩路——北向的高遵裕部、東北向的王中正部——行動延緩拖沓。但是,劉昌祚部和種諤部分別受高遵裕和王中正節制,當這兩路大軍順利進軍時,卻被高遵裕和王中正所誤,最終造成五路大軍全面潰敗——究其原因,就是五路大軍沒有一個共同的統帥。

「其三,朝廷用人之誤。一主副帥不當,當用者不用,而不當用者卻用之。二以以文臣為帥,不諳軍事而指揮,拖累全局,遭致兵敗

如第一次宋夏戰爭的好水川之敗,就是因為軍事謀略更勝過主帥夏竦的範仲淹只是副帥,故而阻止不了同為副帥的韓琦命令宋軍輕進,結果在好水川遇伏,被夏軍五萬主力伏擊,西軍戰亡萬人,僅千人逃月兌。結果宋仁宗卻同時貶卻了韓琦和範仲淹。

又如第三次宋夏戰爭的永樂城之戰,神宗任命給事中徐禧為一路之帥攻夏。但徐禧只有紙上談兵之能,在取得攻入橫山的勝利後,就頭腦發熱,不顧軍將勸阻,輕進修築永樂城。西夏發兵三十萬攻打永樂城,徐禧又不听軍將所建議的趁夏軍渡河之時突襲的正確戰術,而以重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河後,向宋軍猛攻,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最終城破,西軍四萬精銳並十萬夫役皆亡。

「其四,朝廷不信任前線將帥,每有舉措便在朝堂引發爭論,以致將帥心有顧忌不敢放手而為這種情況在經略陝西的文臣武將中都有遇到過,朝堂上爭論時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引起皇帝疑忌的也有,所以前方統兵之人,不僅要帶兵御敵,還要時刻顧慮朝堂上的看法,又怎能專心一意地經略陝西呢?

種瑜略帶譏嘲的目光掃過皇帝和宰執們,「但此四項,北廷俱不會犯

作者有話要說︰補上章的地理備注︰

1、夏州︰今內蒙古與陝西省交界處,位于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子村,俗稱白城子。

東晉時,赫連勃勃建夏國稱王,築統萬城,為國都。後來被北魏滅國,先改統萬城為統萬鎮,不久即改為夏州。到宋代的時候,統萬城周圍已逐漸為沙漠所覆蓋。夏州城是在統萬城南面修築。

2、銀州︰又稱銀川。州城北面一百二十里是今陝西榆林縣,州城西面二十里就是無定河。現在,銀州已經不存在了。彌陀洞在銀州城與榆林之間,現在也不存在了。千年的地理變化還是很大的。

3、橫山︰今陝西省的橫山縣,即以此山命名。

橫山即古橋山,為橫山主峰,接寧夏諸山,橫亙千余里。宋人經常提到的橫山,並非指整個橋山地區,而僅指橋山的北部地帶。

4、宥州、龍州︰都屬于陝西靖邊縣,前者在縣西北,後者在縣東南。

5、洪州︰對應橫山之南的陝西延安市,直線距離二百二十里左右。

6、鹽州︰今陝西省定邊縣。

7、橫山銀夏七州︰橫山是從東北斜臥西南,所以稱橫山。橫山北面,鄰近山脈的,從東至西為銀州、龍州、洪州。夏州在銀、龍二州的北面,距離一百八十里左右,三州形成三角形。宥州在洪州的北面,相距百里。鹽州在洪州之北、宥州之西,是銀夏七州最「下面」的一個州。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凰涅天下最新章節 | 凰涅天下全文閱讀 | 凰涅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