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409風向所傾

作者 ︰ 君朝西

宋代的城市化和臨安的郊區化(人口)

引言

無論是學者還是大眾,似乎都有一種模糊但卻堅定的信念,認為中國城市化的過程雖然緩慢,但卻是不斷上升的直線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者們常常忽略明清之前的事實,而對明清時期市鎮的數目與規模的快速增加大,他們堅信這是中國城市化的第一次大進展,而其因由在于這一時期的人口、商業和手工業都有快速的增長。

好像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好像這是一個國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過程皇室小萌狐。

市鎮即markettown,是作為交易場所的鄉村集市,一般被視為城市化的過渡階段,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演變為大中型城市。于是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明清的農民不進城去?手工業為何只停留在市鎮層次?中國的城市化果真就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平緩直線嗎?大家不要以為這些是可笑的問題,它們都需要嚴肅的思考,尋求嚴肅的答案。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城市化過程並非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特例。

獨特性不僅在于明清市鎮的繁榮和大城市的相對衰落,還在于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中國歷史的前半段的情形,確切地說,宋朝及其之前的情形。

貫穿于各個朝代的城市化分別是什麼情形?歷史時期中國的城市到底是什麼樣子?

趙岡先生的《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中所載的文章,就通過從歷史中發掘材料,對這些問題給出了顛覆傳統的解答。他經過仔細測算史書記載的各個朝代的總人口和城市人口,估算出了各個朝代的城市化率︰

戰國(300bc)︰15.9%

西漢(2ad)︰17.5%

唐(745)︰20.8%

南宋(1200)︰22.0%

清(1820)︰6.9%

清(1893)︰7.7%

現代(1949)︰10.6%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從戰國時代起就已經進入一個相當高的城市化狀態,並且在其之後的1500年里不斷提高,到南宋時期達到了中國歷史時期的城市化最高水平22.0%,這大約相當于1980年的中國城市化水平;從南宋以後,中國城市化進程陷于停滯,城市化率迅速下降,到19世紀中葉達到最低點6%左右;在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通和近代工業的興起,城市化進程開始復蘇,城市化率也逐漸恢復,直到1949年的10.6%乃至2009年的46.6%。♀

這個結果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料,我們幾乎都理所當然地將中國的城市化當作一個線性過程。很明顯,事實上這是一個倒u型曲線,而它的背後所隱藏的東西遠比我們能夠想到的還要多。

本文的目的就是跟隨趙岡先生,細細分析從先秦到清末的中國城市的變遷軌跡。

1、城市的定義

韋伯曾經根據西歐中世紀城市的特色,而判定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城市。可是反過來看,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中國古代城市的特色判定西歐中世紀沒有城市。

爭論的癥結在于定義過于狹窄。

什麼是城市?這個問題如果不首先解決,那麼對城市化的任何研究都將是無源之水。

在趙岡先生的研究中所采納的城市定義是︰凡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而其中非農業人口佔50%以上者列為城市。這個標準的來源是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之所以允許城市中存在不超過50%的農業人口,是因為城市離不開農業與糧食,在古代中國尤甚。

給出了定義之後,還需要根據城市的性質做一個二分法。中國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經分化為明顯的兩大類,一類是行政區劃的治所,另一類則是基于經濟因素而自然形成的市鎮,前者可以成為城郡,後者就直接成為市鎮,兩個系統的總合,成為城市。

2、戰國的城市

從前面的數據已經可以看出,戰國時的城市化率就已經高達15.9%,這是如何出現的呢?為了進行解釋,我們需要從西周講起現代修仙錄。

西周時期的國鄙之分非常嚴厲,之所以有這個劃分,是因為西周的建國是以小邦征服大邦,因而不可能采取高壓統治的措施,只好施行懷柔政策。

具體做法就是將周的部眾分成若干股,加上殷朝移民中臣服後表現忠誠可信的氏族,分派到各地,建立軍事據點,進行武裝殖民。

各武裝殖民單位到達指定的轄區後,便選擇一個條件優良的聚居點,全單位人員聚集在一起,並築城郭、挖壕溝,營造防御工事,形成城市。城中居民稱為︰國人,城郭外散居的是原住民及其他被征服之人民,稱為野人或鄙人。

武裝殖民集團中依然有一部分人務農以提供糧食,從而使得城市居民並不完全月兌離農業,城中居住的有部分是農民;第二,國鄙之分及「野人」的自由屬性也為戰國時期的高城市化率埋下了伏筆。

到了戰國時期,國鄙之分已然趨于消失。城鄉居民可以自由交流,人民可以自由擇業,國野開始爭民。

《孟子﹒萬章篇》對此有記載︰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這樣,城鄉從嚴格對立轉變為融合一體。雖然如此,周朝城郡作為行政中樞的政治性並未消失,在以後的兩千多年,這些城郡始終是省級或地方級行政官署的所在地及治所。

趙岡先生根據各種史料進行歸納,得到戰國時期的城市和數量如下︰(1)大型城市15座︰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以上。總面積204.3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2000人/平方公里,故總人口為232萬人;(2)中型城市20座︰面積在2到6平方公里之間,平均面積3.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12000人,總人口為77萬人;(3)小型城市400座︰面積在2平方公里以下,人口達到2000人以上的城市。每城平均5000人,則總人口估計為200萬人。從而可知此時城市人口達509萬人。

而根據趙文林先生在《中國人口史》一書中推測的結論,戰國時期中國總人口在3200萬人左右,從而計算可得此時的城市化率為15.9%。

3、為什麼這麼早、這麼高?

公元前300年,高達15.9%的城市化率,這是在其它任何國家都沒有出現過的景象。為什麼會這樣?

一般而論,城市化水平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的推動︰(1)政治因素;(2)軍事因素;(3)交通因素;(4)商業因素。所有的城市在起源時都是以一種因素為主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產生次級行業,從而促進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這是一般的城市化理論都會提及的內容,本文就不再做更多討論。

但是城市化的發展同時還存在著制約因素,這是中國的城市研究者們常常忽略的內容。制約因素具體包括兩點。

(1)農業生產力︰在無法大量進口糧食的時代,城市中非農業人口要靠農業部門的余糧率來供養,余糧率決定了全國能有多大比例的非農業人口,也決定了城市規模能擴展到多大,而在一個運輸成本不致高得離譜的余糧供應圈取得糧食。

(2)城鄉人口流動的自由度︰如果農村人口受到制度性的限制,無法隨意遷居城市,則即令有強大的城市化推動力,城市也無法快速成長。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高城市化率主要得益兩方面因素,一是政治、軍事、商業和交通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發展與擴張,二是農業生產力高、城鄉人口流動具有高度自由度,因而幾乎沒有制約城市化發展的因素。

這兩方面因素之疊加便形成了15.9%這一結果。

在戰國之後直至南宋的1500年時間里,歷朝基本上都同時擁有這兩個方面的促進因素,正是因為這個根本原因,南宋才可能達到22%的城市化水平,而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翹楚時期穿越農女種田記最新章節。

與之相反,中國在12世紀以後的城市化進程走向停滯。這並非因為前一方面推動因素的缺失,而是因為後一方面制約因素開始逐漸起到制約作用。

4、最後的輝煌︰臨安的郊區化

在繼承了戰國以來促進城市化進程的諸多原因的基礎上,宋代朝廷采取了進一步的開明舉措,在縣治以下允許設市,于是出現了許多小型的商業市鎮,曾經的不定期集市也轉化為了常設的市。同時,由于宋朝的軍權向中央集中,駐軍的「鎮」逐漸轉變為地方上的商業市鎮。這些因素促成了有宋一代城市化水平的大發展。

隨著靖康之變之後宋室南遷,大批北方居民隨之遷往江南,這其中有相當的比例定居在;行在臨安附近。這樣臨安城的城市化就成為我們研究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了。

首要的一個問題是,臨安到底有多少人?

這里直接引用趙岡先生分析後得出的主要結論︰南宋大臨安的高峰人口是250萬,城內佔地45平方公里,有100萬居民,城外郊區佔地180平方公里,有150萬居民,折合成戶數,城廂合計約有45萬戶,佔南宋嘉定十六年總戶數1267萬戶的3.55%。

南宋城市總人口的比重為︰(1)首都臨安︰3.55%(2)市鎮(500戶以上者,約合2500人以上)︰2.76%(3)其他大、中、小城市︰15.74%。total︰22.05%

12世紀的臨安佔據全國總人口的3.55%,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200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大約為1950萬,假設全國人口為13.6億,則北京市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也只不過為1.43%而已。

由于臨安城人口太多,甚至西湖「湖上屋宇連接,不減城中」,受著城市發展規律的規制,向郊區擴展就成為臨安城發展的不二選擇。

很多記載都說,臨安郊區的人口很快就超過了城中的人口。臨安地勢是南北狹長,東西兩側為水所限,西邊有西湖,東邊是錢塘江。所以南北郊區就成為城市擴張的方向。

關于此點,有若干旁證,1169年編的《乾道臨安志》中記載府治境內共有75座橋梁。1252年編的《淳祐臨安志》記載︰橋梁總數增至208座,其中103座在城內,105座在南北廂。到了《咸淳臨安志》時,全部橋梁總數已達347座,其中117座在城內,223座在南北廂。可見大多數的新築橋梁都在城外南北廂,是為新建的居民區所築。

臨安發展的高峰期,郊區的面積遠遠超過城中區的面積,而且居民數目也高于城中人數。到公元1220年前後,臨安的迅速膨脹期差不多已將結束,總人口已接近最高峰。《都城紀勝》說臨安「戶口蕃息近百萬余家,城之南西北三處各數十里,人煙生聚,市井坊陌,數日經行不盡」。

南宋是中國城市化歷史的最高峰,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南宋以後,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境內再也沒有出現過200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城市人口比重再也沒有達到過22%。

南宋以後中國城市的變遷有兩個特征︰第一,大城市停止擴張,可以說是達到傳統城市的發展極限;第二,城市人口雖然沒有向農村回流,但卻有向農村靠攏的趨勢,也即靠近農村的商業市鎮有很大發展,這一點在江南表現最為顯著。

——摘文未完,下篇資料章繼續。

作者有話要說︰這是資料章,請在正文更新後,再回看本章︰)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凰涅天下最新章節 | 凰涅天下全文閱讀 | 凰涅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