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第425章 奠基之年

作者 ︰ 君朝西

最後還是名可秀解決了這個難題,在理事會中設「資政理事」一職。

「資政」原意是幫助治理國政,朝廷設有資政殿大學士一職,專授罷職的宰輔,無吏守、無職掌,僅備皇帝諮問國事。用于理事之餃,也是取用顧問之義。資政理事作為黨內常議會——理事會的成員,與執事擁有同等的議事、決事權,但不得擔任黨內任何職務,即不具有領導權。

這個職務並不僅僅是為了衛希顏而設立,在座的諸人都已經想到了,這個職名對于安置個別德高望重或功勛卓著但卻不便于在黨內任實職的成員而言是極為合適的。

接著是選司察。

司察是理事會下的職務,按理應在理事會成立後由理事會選出。但司察一職有特殊性,職司黨內紀律和監督,是黨內司法者,故決議由國家黨議會公選,以保持司察的**性。

至于理事會之下的掌書記、司計、司聞、司宣、司靖等職位人選,則在理事會成立後,由黨首提名、理事會選舉確定,不需經由國家黨議會公選。

在這次會議結束後,至四月底,因各種原因缺席第一次國家黨議會的大公黨重要成員的選票陸續到齊。

至此,第一次國家黨議會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結束了。

所有參與投票的振道社成員都是「名黨」的骨干,毫無異議地都當選為國家黨議會的議員;「名黨」的骨干中,還有非振道社的成員,如莫秋情、孟曙等人,由名可秀推薦,也成為大公黨的創始黨員之一,並被選為黨議員。黨首是名可秀,衛希顏為資政理事,丁起、趙鼎、宋藻、鄭彀四人為執事,他們六人共同組成黨內常議會,即理事會,處置黨內常務。

五月初六,名可秀召開大公黨第一次理事會,選舉並任命理事會下諸職務。

至此,史上第一個政黨才算真正建立起來了。

大公黨的成立對于「名黨」的影響是深刻的——

最大的影響于權力的分配方式緋色仕途全文閱讀。以前的「名黨」,權力集中于名可秀一人,名可秀是的「君」,他們是「臣」,名可秀是主,他們是從——他們的權力于名可秀的給予,權力的分配是上對下。成立政黨後,權力則于集中于名可秀一人分散到理事會和理事會下諸職,而最高的決策權是在黨議會。雖然因為名可秀無與倫比的威望,她的意志仍然是大公黨的意志,但是,權力的分配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是上對下,而是平行的——大公黨黨員擁有的「議」和「決」的權力,于黨章的規定,而不是名可秀的給予。

「……這個重要的變化用一句話概論,即黨內人人平等之思想。♀黨章之下,同黨者同志,同志者同行,區別只在于職位的高低,權力的多少,而不是主與從。這是一種權力地位上的平等。初始,這種平等思想只是一種不明確的意識,但當它從萌芽到漸漸明確,並最終成為黨員成員的信仰時,便隨著黨員的政治活動而影響到整個國家權力階層,這就必然而然地推動士大夫階層的權力思想嬗變,從‘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有天下」……。這種思想嬗變是對國家權力的‘共有’要求,它從權力形式上要求改變權力君主賜予的這種‘不平等’,于是,國家立憲產生了

——摘自《論大公黨對華夏政治體制的影響》,著者文天祥(大公黨第十二任司宣,帝國內閣文化及教育大臣),華夏紀年3998年、宋歷340年7月出版。

這一年,是建炎十三年。

大公黨的成立對于此時的大宋帝國而言是默默無聞的,盡管它在後世被史書稱為「國家立憲的奠基」,但是,這一年對于大宋臣民來說,唯一不尋常的是皇帝的駕崩和新君的繼立。

這一年九月十七,在經過兩府全方面的考察後,皇長子趙瑗被立為儲君。

按儲君易名之制,由皇太後代大行皇帝賜名為(shen)。

九月十八,新帝登基。

次年,改元大憲。

《詩》曰「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憲為喜樂之意;謚法曰「憲」為「聖善周達、創制垂法、表正萬邦、儀範永昭」——新的年號表征了這些美好的意義。

但在大公黨內部,這個年號還有著更深刻的意義。

在後世的史書中,趙被稱為「元憲皇帝」,相比雄心勃勃的「中興皇帝」趙構,趙留名于青史的卻恰恰是他的「無為」。而在歷史功績上,這位「無為」的元憲皇帝,也比稱為中興之主的高宗皇帝有著更高的地位,最重要的功績即在于「憲」。

大憲年號持續了六十二年,這六十二年,史稱「大憲盛治」。

那是一個真正的盛世。

那不僅僅是一個帝國的盛世,更是一個文明的盛世。

而大憲盛世的意義,遠遠不止如此。

或許可以用大憲五十年,在帝國第一屆國家議會上,首任議長名可秀的致詞以概言——

「這是一個新的世界,吾等開創了歷史!」

第六卷國疆完。

***

第七卷盛世

第一章南域華章(一)

大憲二年,才剛進入六月,大宋京城已暑熱如火。

六月初二,一份廣西經略司的急報,讓這暑熱如火的天,仿佛潑了油般,「騰」的一下竄燒起來靈域最新章節。

就在五月十七,廣西路的邕州(廣西南寧)與交趾毗鄰的永平寨博易場,也就是大宋與交趾邊境的互市榷場,被一股交趾軍偷襲,死傷大宋商民數十人,擄去財貨無數。這一事件是自儂智高叛亂平息後,廣西承平百余來的首次邊亂,震驚無數軍民。

邕州守臣李易上報廣西經略司,請求出兵,嚴懲交趾,以平邊患,以安民心。廣西經略司接報後立即派遣桂州武安軍增兵邕州,加強邊防;同時急報朝廷,附李易奏折,請求朝廷出兵討伐交趾。

朝堂接報後震動。消息傳出,朝野議論沸然。

交趾在秦、漢、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隋、唐時代曾為華夏統治屬地,唐末交趾李朝月兌離華夏王朝**,宋初又接受宋太祖冊封的「交趾郡王」,與宋朝算是半藩屬的關系,但實際上是不朝貢的**王國。大宋對屢屢挑動蠻峒禍亂廣西的交趾向有用兵之心,而交趾也向來覬覦廣西的地盤和資源,兩國在宋神宗時期終于爆發戰爭,但雙方均未得利,之後交趾不敢再挑戰事,而宋朝也因遼國和西夏之患不便南面用兵,遂百余年無戰事。而今邕州又起邊釁,對于軍事強盛不同于往昔的大宋帝國而言,是絕不能容忍的挑釁。

六月初三,崇政殿朝議交趾事件。

年方十五的大宋皇帝趙表情肅然、實際懵懂地听著下面大臣們的爭論。他心里謹記著前禮部參政、現任太傅兼學士院承旨胡安國的囑咐「少動口,多動耳」,拱袖端然不發一辭。

雖然年少的皇帝對殿上大臣們的爭論多半沒有听懂,但從一些關鍵語中也弄明白了不同大臣的立場︰以衛國師為首的樞密院贊同出兵;以太傅胡安國為首的學士院認為應以調解為上、不可輕啟戰事;以丁相公為首的政事堂則認為應先禮後兵,視交趾的態度再定出兵與否。趙無法判斷誰對誰錯,而朝議也並不需要他這個皇帝來做判斷。

根據以前的經驗,年少的皇帝知道︰最終的決策必出自于二府,端看哪方的相公佔上風罷了。

此次朝議最終是政事堂的相公們暫時佔了上風,決議︰先派使臣譴責交趾,要求交趾交出偷襲永平寨的所有官兵,交趾國主向傷亡的大宋商民道歉,並十倍賠償損失,保證今後永不侵犯;若交趾拒絕上述條款,則遣王師討伐。

次日,樞密院和鴻臚寺的使臣出使交趾。

六月二十日,交趾國派出使臣,押送偷襲永平寨的四十七名諒州巴外城駐兵交赴邕州宋軍,並言道,這些駐守巴外城的交趾兵是受了宋朝祿州蠻峒的蠱惑,里應外合襲擾了永平寨博易場,言下之意是罪魁禍首不在交趾,而是不服王化的祿州蠻峒。

祿州是邕州的羈縻州,永平寨即在祿州境內,與交趾諒州轄地僅一澗之隔。整個邕州地域遼闊,不止祿州一個羈縻州,其地南接交趾,西接大理,共設有四十七個羈縻州,其中與交趾、大理接壤之地均為羈縻州,交趾邊兵多與邕州羈縻州溪峒勾連為匪,打劫商旅——交趾使臣的上述說辭不算錯。但是,說交趾兵是受了蠻峒蠱惑卻是卸責之詞,確切地說,是雙方勾結,狼狽為奸。

而此次襲掠博易場事件,邕州調查的證據顯示罪責在交趾,是諒山府駐兵脅迫祿州溪峒為內應,其主謀即諒州兵馬總管——而交趾交送邕州的賊兵首領卻只是駐守諒州轄下巴外城的兵馬指揮使。

交趾使臣否認諒州兵馬總管黎青參與此事。

然而,宋方並非空口白牙地指控——被交赴宋方的交趾巴外城駐軍指揮使供認,他是受黎青指令行事,並有諒州兵馬總管親書的手令。

人證物證俱全,交趾使臣難以抵賴,卻不甘願、也不敢就此將黎青交予宋方處置。除了顧及交趾顏面外,還因黎青此人在交趾國頗有些背景——是當朝黎太後所屬的黎氏家族的子弟,雖然只是旁支,地位不重要,但黎青的同胞妹妹卻是當朝輔政大臣杜英武的寵妾,因了裙帶關系才得了毗鄰富庶宋朝的諒州兵馬長官的差使韓娛之冬末憂傷最新章節。

交趾使臣不敢擅斷,只好飛報升龍府,請朝廷決斷。

此時交趾李朝的國主是位小皇帝,即位三年,年僅六歲,由黎太後垂簾听政,但實權掌握在輔政大臣、平章軍國重事(宰相)杜英武手中。杜英武性格強硬,不甘心受宋朝逼迫交出邊州帥臣抵罪,若真如此,他在朝中的威望也會受到反對派輔臣的攻訐而被削弱,于是力言抗宋。最終交趾朝廷遣出兵部侍郎為首的使臣團出使邕州,指責宋方收買人證誣陷黎青,目的是謀取諒山府。

宋方當然不肯承認,使臣斥責交趾顛倒黑白,推卸罪責。

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口頭官司打得熱鬧。

而宋使已經將情況奏報到朝廷,兩府決議出兵。

為打交趾一個出其不備,宋使接到朝廷秘令繼續與交趾使臣在邕州打口水官司,迷惑對方;而駐守江北的國防軍第七軍、第九軍則分別接到了樞密院秘密下達的出兵詔令——授任第七軍都統制吳安國、第九軍都統制吳玠為安南經略招討司行營馬步軍副總管,各率兩個師南下廣西。

吳安國和吳玠二人早就等著這一天——就在建炎十三年冬,新帝登基之後的兩個月里,他們先後接到了調令,分別從第五軍、第二軍調任第七軍、第九軍,赴京接受任命時,衛希顏在樞密院接見二人,要求他們發揚以往的帶兵成績,訓練出敢打能拼的精兵來,「要訓練出全天候作戰的精兵師,能在炎熱潮濕的氣候和嚴寒氣候的條件下,打叢林戰的精兵師!」——以吳安國和吳玠二人對衛希顏的了解和時勢分析,這絕對是要在南方打仗的前奏哇!

如今出兵詔令終于下達到了,單從「安南」「經略」「招討」三詞看,吳安國和吳玠便知道,對交趾的戰爭目的,絕不是討伐其罪,而是滅國吞並——交趾曾是大唐的安南都護府,都護兼經略招討使就是其最高軍政長官,如今朝廷設安南經略招討司,其意必是要恢復大唐的安南之治,徹底佔領交趾,而不是打到交趾獻上降表就了事。

關于博易場襲掠事件的真相,是交趾人脅迫溪峒里應外合做的,還是大宋暗地里鼓動——在二吳看來,很像樞密院軍情司的手筆——實情他們並不關心,重要的是戰爭,還有什麼能比打一場滅國戰爭更能讓他們這些將帥興奮呢?讓其他大將們羨慕嫉妒恨去吧!且不提吳國的囂聲狂笑,就算以吳玠的一貫穩重,也在接到詔令後,情不自禁地握拳砸掌,激動不已。

這是天大的軍功啊!

當然,這樣大的軍功不可能由一個軍獨佔,否則其他派系的將領不平,必起波瀾。所以,朝廷同時任命了吳安國和吳玠為分路主帥——這兩位,分別代表了國防軍的兩大派系。

同時,又以廣西經略使劉彥適、副經略使向子韶為副招討使,統領協調廣西溪峒兵力,並負責佔領地的民政;又任命邕州守臣李易為隨軍轉運使,統管招討司的糧襪調集、運輸、分派等;又以廣西路武安軍都指揮使王勝為安南行營防務總管,協助佔領地的守備,並負責治安防務——讓國防軍精兵師負責治安不利于精兵之用,而且論治安未必有武安軍好用。

安南經略招討使兼馬步軍都總管一職由衛希顏親任——統轄指揮國防軍兩大派系的大將,尤其大將中還有以桀驁聞名的吳安國,加上武安軍系的將領,和廣西經略司的文臣,除了衛希顏總領外,朝中不作他想。

作者有話要說︰說明︰第七卷第一章的內容原本應該放在下章,但因為更新字數不得少于此前放的資料章的字數,只好將第七卷的內容挪用上來了。

同時,為拖延更新這麼久向大家致歉。除了工作煩擾的原因外,更主要是在寫第七卷時,發生了思路的紊亂。為了確定後面的盛世卷如何著筆,某西只好在寫了一半的時候停下來。這一停,便停了這麼久。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懈怠的因素在內,所以,還是得時時鞭策自己呀。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凰涅天下最新章節 | 凰涅天下全文閱讀 | 凰涅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