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司的財務制度按照林文這個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就算不是那般的混亂可也不正規,許弘文一人掌管著皇城司的經濟命脈,說道底還是沒人才,好不容易有個文人那便什麼都要抓,皇城司不是江湖幫派全是武人成的了什麼事情?劉備未得《隆中對》之前,雖然有關羽張飛這種勇貫三軍的人物為爪牙可還不是如喪家之犬,終日里如流浪漢般東奔西走。皇城司多勇武而少謀略這正是林文所擔憂的,所謂勇武之士大多一力一勇,如李逵般。即便是石秀那般的干才都少,林文如何得以安心這財務的供給,這城市尚未成型,作為縣衙即便是想創收都難,不問清楚自然是不行的。
王德听道林文所問倒是意外,笑道「怎的為這錢財擔心,這縣衙的一切開銷待會某家自會吩咐許先生制訂一個詳細出來,若是有不足你自己與其商量。日後所需開銷自會撥下來。」說罷王德又道「上回劫掠之物雖多可也禁不起坐吃山空,海上劫掠雖然可行也不是長久,看來還得做那商賈之事。」
林文道「大人所說甚是,大人可讓那陳吊眼部做那屯軍之事?」
王德道「怎的屯法?」
林文忙道「想大人也知曉這軍士屯田是朝廷解決軍隊後勤補給的重要措施。宋以前主要行于邊境,金將其擴展到全國範圍,並出現了屯軍專業化的趨勢力求實現軍糧的自給。」
王德點點頭道「這個某家也曾听聞,只是不在邊軍未得詳細,這如何行法?」
林文頓道「現在我軍剛入留求,為收拾人心之時,再者本身百姓未附,留球之眾正是疑慮我等之時,正當薄賦行輕徭,與民休息。指望靠百姓賦稅供養軍隊是根本不現實的。自養是唯一的辦法。前朝的經驗和大量拋荒地土的存在使屯田成為首選。留球的拋荒土地數量很大,本地居民根本就開墾不了多少,荒蕪之地那是比比皆是,大為可惜,不如用之。不如納軍戶為之,要實現自養,屯軍除了必須生產出保證自己最低消費的糧食外,還要提供相當的糧食供不下屯的軍士食用,這決定了屯軍必須按照較高的科則上繳糧米。因此獲得事實上的土地所有權是屯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同時為解決在衛留住家屬的生活問題,政府允許其墾種部分田土,且征稅科則較輕,甚至「永不起科」。有余力的屯軍本人也可在分地之外,另墾荒地。軍官及軍下舍人、家人、余丁自願耕種者,不拘頃畝,隨其開墾,子粒自收,官府不許比較,這樣使屯軍開墾荒田的積極更高,兼之分地與新墾田土一般較近或相連,使屯軍有機會混淆分地與墾荒地之間的界限,將分地佔為己有,或與貧瘠余地置換。更有甚者,故意把分地拋荒,舍此就彼,等待政府發布新的墾荒命令,然後在復墾,謀取輕則科則。」
王德點點頭道「此不失為一良法,可為以後歸降之人起一典例,同時解決軍糧問題,等招許先生詳細議之。」
林文穿越前倒是學習過明初軍屯的展開和重科則形成的原因,知道明代實行衛所制度,「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大體根據防區的重要程度配置兵力,「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雖然情況有些不同可是所面臨的問題確是相同的,林文正好借鑒下「後人」的經驗,即便不能完全自給,起碼可以解決部分,這不失為一良法,具體的框架自己已然勾畫出來了,至于如何實行那便是王德和許弘文的問題了。
諸羅縣衙。
陳碧君笑道「怎的真的成了,林大人倒是好本事能說服你家大人,畢竟女子為官與禮不符,你家大人還真是好心胸。」
林文道「與禮不符,可不知你正是禮官呢?」
陳碧君嬌笑道「奴家領命,定當為大人效犬馬之勞。」
林文嘆道「碧君大才,我想碧君可為我的諸葛軍師。」
陳碧君道「大人真是抬愛奴家了,諸葛大名垂宇宙,奴家如何當得?怕是會誤了大人的大事。」
林文道「我又沒有劉皇叔的本事,有沒那志向,碧君輔佐我那是有余的。」
陳碧君笑道「好了大人,知不知大人準備如何治理這縣城呢?」
林文道「信賞必罰。」
陳碧君道「驕兵悍將可能治之?」
林文道「大人有令,可在本縣範圍內處理,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在這世道,我願為那強項令。」
陳碧君撫掌道「好,有志氣,奴家願助大人一臂之力,奴家兄妹起兵為何?還不是要還這世道一朗朗乾坤,如今大人有志把這一畝三分地治理成一太平世界,奴家定當助之。」
林文嘆道「碧君真是多謝了,有了你,我更有信心,只是如今治下之民寥寥,我想招民建城。」
陳碧君道「哪里有民呢?」
林文道「附近甚多未開化的土著,我想招納之為我大宋之子民,施以教化,充實民眾為第一步。」
「第一步?想來大人定然還是有後手的了?」陳碧君奇道。
那是當然,一城之繁榮這如何可行?當然還要有他策,只是這先要做好,不過這要靠碧君的了。」林文道。
陳碧君點頭道「這倒不難,與這些人打交道,奴家還是在行的,奴家本也不是漢人,自是知道該如何去做,定然不會負大人所托。」
林文從皇城司那里得到情報知道陳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陳吊眼的母親是畬族人,早逝陳吊眼從小生活在漢、畬雜居的村落,一家兄妹又與畬族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加上吊眼為人剛直豪爽,當地漢、畬村民對吊眼都十分愛戴。為了增強團結、消除隔閡,吊眼一開始就提出「窮苦人同命苦,畬漢一家親」的口號,動員貧苦農民不分畬漢,共同抵御元兵。一時間,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陳家兄妹在這方面本就是有經驗的很,所以林文把這重任交于陳碧君的手中倒也算是交對了。
公元22年夏,林文任留球諸羅山縣令,起初雖非正統,卻為其一生基業的開始,也為其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正式開始了那「一言可決萬千人苦樂,一行則有百十人相擁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