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怒氣沖天離去的段虎,林文只覺得是一陣的疲憊,畢竟穿越前的林文是什麼人?穿越後雖然經歷了一些的事情逐漸的有所成長,可是在面對強勢的對手時依然有那麼的力不從心,有幾許的煩躁幾許的憂心。
不知怎的自己就和武將集團出現了天大的矛盾,也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自己不知不覺的打入了許弘文的一系,其實林文自己才知道,自己怎的會是那許弘文的一系,可是沖鋒陷陣靠的又是這般子的人,自己將來要倚靠誰?也許只有從陳碧君開始。
許弘文在段虎走後便來到了林文的縣衙,許弘文怎的說也是實力派,這島上的消息還是知道的清楚的,不至于兩眼一模黑,許弘文算不得是那種單純的文人,依著宋江的話也算是少年熟讀經史,長成也有權謀,可惜就是科舉不第,和那落魄的生吳用一般,也確實是走上了他那無數先輩所走上的老路「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只不過是披上了一曾更好看的外衣而已,對趙官家有幾分的忠誠這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許弘文微笑的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這段老二之威在這里可不是誰人都能受的,林兄弟,真是好樣的。」
林文淡然的道「國法之上,誰人可以超越?林某不才,為道義耳。」
許弘文點頭道「好,道義說的好,林兄弟可知道其實那段家兄弟也不是那不講是非道理的人,起碼這老大老二不是這樣的人,這次為何而來?」
林文心中一動道「為何?」
許弘文冷笑道「權力之斗耳。」
林文失笑道「在下不過一小芝麻官如何能何他斗,這實在是高看在下了。」
許弘文正色道「官雖不大,可是身份在這里,林兄弟可知我大宋家法是什麼?」
林文想想道「士大夫治國。」
許弘文點頭道「說的對,就是文官治理天下,武將在有功勞也只是走狗而,這也是我大宋避免前代藩鎮之貨的根本原因。你可知杯酒釋兵權?」
林文道「這個屬下知曉,我朝初期,太祖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建隆二年,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而采取的重要步驟。開寶二年,太祖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因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決策,所以史稱「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只是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
「中央集權?」許弘文喃喃道「這個詞兒倒是貼切,那你可知其深層次的原因?我來講講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太祖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建隆元年末,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听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在宋中央集權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些話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面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從小軍官到殿前都點檢,又從殿前都點檢躍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十分懂得軍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控制。建隆二年太祖鑒于當時已控制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通過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種**一方的藩鎮,在宋初就逐漸消失了。在官僚制度方面,側重削弱宰相權力。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于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設置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與各部門長官發生制約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此外,宋初還在設官分職、科舉制度等方面,也進行了有利于加強皇權的政策。」
林文听道心中暗驚道「這許弘文懂得見解到是精闢,不愧是如今皇城司的白紙扇軍師。」口中卻道「先生真是博學,屬下受教了。」
許弘文微笑道「林兄弟能听就好,所謂釋兵權一是稍奪其權。重點是削奪節度使的行政權,節度使轄區內的各州,除節度使所在的州之外,其他的州,當時叫「支郡」,都陸續收歸中央直轄。到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的時候,節度使的「支郡」已經全部都隸屬于中央。節度使的行政權力,就僅限于他在的一個州。其他各州,由中央選派「知州」進行管理。知州,全稱是「知州軍事」,都為帶有中央官頭餃的文官,三年一輪換。州下面大縣的長官,也由中央的文官前去擔任,叫做「知縣」。乾德元年,又設置了通判一職,通判的地位較知州略低,但又不是知州的副職,而是專門負責對知州進行監督,以分割知州的權力。到了真宗的時候,連節度使所在的州,也都設置了知州和通判,具體負責地方政務。二是制其錢谷。重點是削奪節度使的財政權,乾德二年,規定節度使不得再以「留使」、「留州」的名義截留地方賦稅,除了地方行政的支出之外,所有的金銀、銅錢等貨幣收入都要上交中央。乾德三年,就專門派中央財務官員前往控制地方的市鎮和市場,贏利所得直接送交中央,地方無權干涉;同年,又專門設立了「轉運使」一職,總攬地方財政大權,負責把地方賦稅解送中央,節度使的財權就被剝奪了。太平興國二年,太宗又收回了節度使以免稅的優惠條件進行貿易的特權。真宗時,干脆規定節度使不得插手地方財政事務,節度使個人的俸祿也都由中央統一支付。三是收其精兵。重點是削奪節度使的兵權,乾德三年八月,太祖下令把各藩鎮的精兵猛將抽調到開封,騎兵授予「驍雄」的番號,步兵授予「雄武」的番號,總兵力在萬人以上,都隸屬于侍衛司。同時還把藩鎮的募兵權收歸中央,明令規定地方以後不得再私自招兵買馬。各藩鎮剩余的老弱殘兵,後來統一整編為「廂軍」。廂軍不論在政治地位,還是在經濟待遇各方面,都要遠遠低于中央的禁軍,自然就吸引不到優秀的兵源。此後,廂軍很少進行軍事訓練,逐漸蛻變成了一支主要用于服勞役的工程部隊,軍事職能大部喪失。同時,為了避免駐防地方的中央禁軍蛻變為新的地方勢力,太祖又制定了「更戍法」,規定駐防各地的禁軍三年一輪換,以求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節度使就由稱雄一方的土皇帝,下降為一個州的高級長官而已。到了真宗朝以後,更是演變成了只領俸祿而不就職的虛餃,人稱「享福」節度使。自唐代「安史之亂」以後,逞凶二百多年的節度使終于被徹底鏟除了,藩鎮割據地方也成為歷史。因此那狄青岳飛結局如何?」
林文道「大人說的是武將在我朝縱然是再厲害也不過是走狗耳,大人的意思是?」
許弘文冷笑道「不甘罷了,誰人不想手握大權,這等武人自持功高,如何受得被我輩壓制?意趁此機會這個亂世奪回權力罷了,但是我朝素來之道豈可荒廢?這是我等讀人的職責,即便如今江山淪陷,但就是一尺之地也當遵循祖制。」
看著凱凱而談的許弘文,林文心中暗道「這宋朝對待武將的方法也不見得是對的,這兩次亡國就是佐證。」當然心中這般的想,口中卻是不能說出來。忙道「大人說的是。」
許弘文笑道「林兄弟今日已然得罪段家兄弟,段家兄弟如今定然視你為阻礙之人,你當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