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已初秋,昭王完成了遷都大事,看著一切都還十分順利,心里自然歡喜異常。自思這數年以來,受了不少的苦楚,便有心趁遷都之機,做一次喬遷盛典。
此時的郢都按照建設規劃在王宮的周圍主要分布著手工業作坊,如制玉坊、兵器坊、陶器坊、制衣坊等所屬官家的公制作坊。亦有鐵匠鋪、瓦鋪、棺材鋪、陶鋪、衣鋪等私家鋪子。在遠離王宮的民居內,按照區域劃分設置了十余處貿易市場,集市的擴充極大地促進了郢都商業的振興發展。
郢都在人口匯集的地方設置有驛站、酒肆和客棧,借鑒齊國管子對城市規劃的有益思想,對民居的分布按著從業分類做了一些區域的劃分,使士農工商各有去處,街市井然有序,百業大舉。郢都城內再現呵氣成雲、渾汗成雨;行者摩肩、立者並跡的泱泱大國氣象。
昭王撩起垂落的車幔,看著這座嶄新的城市︰街道寬闊、房舍井然,人們站在街道的兩旁,向昭王的車隊揮動著手臂,那浩浩人海,確實十分壯觀。
昭王向百姓們拱手行禮,偶爾也向子民們揮了揮手臂。街道上時有竹鞭響起,好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
昭王車駕到了王宮大殿,司樂大夫鐘建便開始主持遷都的盛大儀式。拜過天地祖宗,敬過各路神仙。楚人信鬼,又做了一陣詭秘的巫師道場,儀式方才結束。
昭王大悅。按照議事日程,便傳令在新駐的王宮大宴群臣,以為喬遷之賀。♀
群臣峨冠博帶,身著鮮亮的朝服,魚貫而入。紛紛來到王宮正殿赴宴。只見宮殿巍峨、萬象更新,一派泱泱氣度。眾臣無不興高采烈、額手稱慶。
那大殿正中是一處高台,兩邊有數級台階,便是昭王的王位之處。昭王端坐正中,面露喜色,雙手扶于幾案,氣定神閑,環顧了這暫新的宮殿一眼︰
只見大殿地面上是上好的晶石(同現在的花崗石)鋪地,紋路美妙,石質細膩溫潤;牆上瓖嵌著檀木雕刻的窗格玲瓏剔透;威武的大殿以楠木為梁。中間用八根粗大的紅色朱漆木柱撐起這座華麗的殿宇。殿堂空間深廣,顯得氣勢恢宏。而大殿朱漆大門的正中,放置著一尊高大的銅鼎。這銅鼎高約四尺,四足雙耳,束腰深月復。上面插滿的檀香飄著縷縷青煙,更顯神秘莊嚴。
殿外的甲士鎧甲鮮明。刀戈森森。沉雄洪亮的鐘聲響起。穿透時空。
昭王收回思緒,眼見自己下首左右兩邊各有數列幾案排列整齊,眾臣席地而坐,庭上人才濟濟,真不愧是「惟楚有材」。
眾臣拜謁昭王之後,各歸位次。相國子西出班。代表百官賀道︰「乾坤清明,神鬼不興。大王勵精圖治,國泰民安。今日遷都之喜,臣為大王賀也!……」
子西賀畢。昭王向眾臣答禮。這時便有宮監、侍女開始上菜沽酒,又有樂師、舞姬歌舞助興。君臣開始大快朵頤、暢懷而飲。
堂上笛聲清越、琴聲悠揚。歌姬翩翩起舞,香風繚繞。只見長袖翻飛,腰肢柔柔,美眸流情。柔如弱柳扶風,飄如風動輕揚。舞姿曼妙,歌聲清亮。腰間玉佩伶仃,一顰一笑皆動人心魄、宛如天仙。
君臣大悅,酒正酣時,卻听堂下一人高聲奏道︰「大王在上,小人樂師扈子,有新譜之曲向大王演奏,可乎?」
其時昭王酒意已深,正在興頭之上,見歌妓舞姿曼妙,這個面目可憎的男人卻出來賣唱,豈不是自討沒趣?
昭王微醺,擺手道︰「堂下歌舞正洽,先生之曲有何妙處?不如以後再唱與寡人听罷!」
扈子沉聲道︰「大王安今日之樂,可曾記得昔日之苦?」
昭王見扈子的話來得突然,如雷貫耳,似乎與這美酒佳肴、歌舞升平的氣氛十分不洽,昭王便有些清醒起來︰
「先生之言不為過乎?今日群臣大宴,為何有此落魄之語耶?」
「臣有《窮途》之曲,非為落魄,實為警世之言!」
昭王見扈子面色決然,便沉吟半晌,點頭道︰「先生既然有警世之曲,寡人願聞之。」
于是昭王令歌舞退下,大臣們也停止了喧嘩和談笑,靜听扈子之曲。
扈子危坐,抱琴胸前,撥弦而鼓,唱道︰
先王庭前,不顧宗廟听讒言,任用無極多所殺,綱常如雲煙。
忠信之子,難以存身叛家園,吳君五戰定乾坤,君王亡隨間。
……
國仇家恨,先王骸骨幾揮鞭?百年之辱恥難全,國破山河殘。
新宮美姬,窮途可憶他日難?滄民泣血望青天,社稷江山遠……
扈子唱罷,其聲淒婉,堂上一陣死寂,君臣相對無言。
昭王听罷,如涼水潑面,酒意便醒了七、八分。往事歷歷,自己大難不死,歷經磨難,方有今日。昭王深知曲中之情,听後垂泣不已。
昭王離席而起,環顧四處,對眾臣大聲道︰「扈子之曲,乃警世之言!寡人不可因今日之歡,忘昔日之恥。寡人就此罷宴,還請諸卿體諒寡人之意。」
扈子執琴下階,群臣退朝,昭王罷宴。
昭王以此為戒,從此不輕易宴樂宮廷,只以國事為重。
此時斗辛為楚國司馬,先是見國事初定,國力不舉,軍隊的建設和訓練就相對滯後。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楚國的國力日益強盛起來,但是在軍事上的建設卻不容樂觀。
于是斗辛向昭王上書,提出了養士訓武、修復關隘、嚴兵固守的戰略,其書道︰
吾國經歷數年的休養生息,國都新遷,國勢已張。但邊關損毀嚴重,無人修繕;而且軍隊的訓練也無法達到需要的標準。臣請大王在守國的同時,抓緊時間訓練軍隊,做好應敵的準備。吳國和晉國都是我們的大敵,強鄰在側,豈能酣睡?」
昭王準奏,令左尹子期和工尹負責邊關要塞的修繕,鞏固邊防,把破損嚴重的韶關重建,與吳國、晉國相交的邊關作為加固的重點。昭王又命斗辛負責大練士卒,把楚軍分為三支常規部隊,在這三支常規部隊下面再分為三支小分隊。每只小分隊為一軍,下轄戰車一百乘,甲士1萬人。
楚國國力日盛,軍力亦有巨大的提升。相國子西見國勢日振,便上奏昭王,有圖蔡之意︰
「吾國有今日之敗,唐國和蔡國難辭其咎。如果沒有唐、蔡相助,吳國憑一己之力,難以得志。我郢都之敗,實為唐、蔡為虎作倀。此仇不報,人神共憤!」
「吾國國力已振,軍備大舉,臣以為大王可以出師問罪。唐國已滅,但蔡國猶存。王可遣一上將,率師討伐蔡候助吳破楚之罪!」
相國子西欲出兵伐蔡,但是蔡國是吳國的同盟之國,如果吳軍出手相助,楚國會同時面臨兩個強敵,也難以應付。昭王心有所慮,便壓下了子西伐蔡的提議。對子西道︰「寡人國事初定,國力還沒有完全復蘇,現在正是我們休養生息的大好良機,何必勞民傷財?」
伐蔡之事乃止。昭王十年出奔,十一年還國,為了休養生息,直到昭王二十年才開始用兵。那是在吳王闔閭與越國進行纏斗時,昭王乘機開始發動吞並小國的戰爭。先滅頓,後滅胡。直到昭王二十二年才開始發動滅蔡之役,此是後話不表。(楚昭王二十年已是吳王闔閭在世的最後一年——闔閭十九年,前496年。昭王二十二年已是夫差二年,一代英主闔閭已亡。)
雖然吳楚相安,但是吳越之間漸生嫌隙,吳越開始了慘烈的生死之戰。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剎那之間不斷轉換,吳越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請看下卷《雷霆劫殺之破越篇》。(未完待續……)l3l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