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齊國大夫鮑牧護送齊國公主少姜到吳國與太子波成婚。♀事情交割完畢,听聞相國伍員聲名遠播,便前來拜會。
兩廂見過,二人交言不久,竟然相談甚歡,便惺惺相惜起來。鮑牧知伍員為楚國舊臣,卻率師討伐故國,心里十分不解,問道︰「相國為楚之舊臣,為報一己之仇,卻率軍討伐宗主之國,鮑牧才疏學淺,不知相國可解我心頭之惑乎?」
伍員知天下士人皆有如此議論,便朗聲道︰「我伍員無才無德,是睚眥必報之人。只知從有道棄無道,不論故國或是新君。‘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先生有何不解?」
鮑牧沉吟良久,又道︰「孫子與相國率數萬之眾,五戰定楚,天下無出其右。今日先生手握吳國權柄,定知天下大勢。如今越、楚同氣為盟,相國計出齊國,有索婚之意。如齊、吳聯姻,必將成為同盟之國,可以不懼楚越之盟。不知我說的可是實情?」
伍員撫掌大笑道︰「先生智識高遠,自然欺瞞不過。」
鮑牧亦笑︰「只可惜苦了我們的少姜公主。」
伍員一愣,問道︰「先生此言何意?難道我吳國之太子,卻不配你齊國之公主?」
鮑牧道︰「非也!我齊國的少姜公主,今年不過十三歲,年齒尚幼。貴國遣使求婚,寡君為了兩國之歡,不好不允。只是寡君深愛此女,轉托我求吳王多加善待,此言還需相國轉稟吳王。♀」
伍員點頭允諾。鮑牧見伍員甚賢,便深加結納。
太子波新婚過後。對少姜疼愛有加。又見她日日思念父母,夜夜垂淚,身體日漸虛弱。太子心里甚是擔憂,便到母後紀子處想求個應對的法子。
紀子見太子面色淒惶,臉上似有淚痕,便十分詫異,問道︰「太子新婚燕爾,為何面色沮喪?」
太子禁不住垂淚道︰「少姜在寢宮日日悲啼、夜夜垂淚,把孩兒的一顆心哭得刀絞一般。孩兒撫慰再三,卻不見半分好轉。所以心急如焚。想到母後這里討個主意。」
太子見母後默然不語,又道︰「少姜思念自己的父母,母後可否向父王求情,允諾孩兒陪著子姜一起回到齊國省親如何?」
紀子听後,面色一沉。低聲喝道︰「你真是越來越不知輕重了!太子乃國家的儲君,豈能犯險他國?再說這也不合禮制。你父王定會不準。你再不能有此非分之念!」
太子受了母後的一番詰難,方知陪少姜回齊國省親事關大體,如果沒能獲得父王的特別批準,真是比登天還難。
「孩兒只是心里憂慮,擔心少姜的身體會越來越吃不消了。如果她能夠回國省親,身體自然會恢復起來。」
紀子听後悵然道︰「哎!此女年紀太小。還不知夫婦之樂,只知思念父母家國,此情可憫。♀但是如此作悲,久後會憂思成疾。太子還得用心撫慰,多多寬解她的抑郁之情。」
「父王也曾經告誡過孩兒,讓孩兒好好待她,孩兒自然從命。可是不論孩兒如何解勸,都難得見到她的半分笑臉。她既然如此思鄉,孩兒想讓母後給父王說說,給少姜建一座高台,可以遠望齊國,如此便可以緩解她的思鄉之情。」
紀子覺得這個建議還似乎有些道理,便點頭道︰「我自會尋個機會向你父王說說。但是少姜年少,又是背井離鄉,太子要多些耐心才好。現在齊、吳聯姻,是你父王的既定國策,太子不可小覷此事!」
太子受教,辭過母後,自回寢宮告知少姜,說是已經請父王為她修築高台,可以登台北望。
闔閭從王後紀子口中獲知少姜思念父母、難忘家國之事,心里也愛憐不已。又想著齊吳交好,齊侯亦有重托,便答應在姑蘇的正北門改建一座高台,從後/宮太子的寢宮可以越階而上,直達這座高台之頂。為了記錄其事,闔閭把這座高台賜名為‘望齊門’。為了寬解子姜的思鄉之情,吳王並派出使者到齊國采買特產,賜予少姜。
歷經數月,此日,望齊門已經建成。太子告知少姜,約少姜一起登門北望。
少姜在一群侍女的陪伴下,由太子波攙扶著,一級級地登向高台。她的小臉蛋紅紅的,充滿著莫名的期望︰這里真的能夠望見我父王的宮殿麼?能夠看見那座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的臨淄麼?
這是一座雄偉的高台,臨空十丈,建在姑蘇城的北門城樓之上。少姜立在望齊門的城垛內,用手搭成涼棚,極目遠眺,卻見一條筆直的北門大道,消逝于莽莽蒼蒼的天際。層層疊疊的樹林、原野、遠山,飄向白雲深處。
少姜憑欄北望良久,可是齊國影蹤全無,失望之情更甚。但少姜心念太子已經為自己盡力而為,也不好再作悲啼之狀來為難他了。只好強作歡顏,謝太子成全之美︰「夫君如此、大王如此,妾豈是不知好歹之人?妾請太子謝過大王呵護之恩——為少姜建築高台已經甚是不易,何況又賜了很多故國之物。」
太子見少姜面帶笑容,以為這‘望齊門’真的可以解少姜的思鄉之情,便時常陪著她前來登台遠望。
可是少姜每每登台望齊,心里卻悲苦愈甚,只是太子波不知。少姜又不好再做悲啼之狀,只好半夜獨自飲泣。不久便抑郁成疾,病情日危。
太子日夜相陪,對少姜很是盡心。這日少姜已經呼吸急促,閉目不言。醫官向太子和王後回稟明白,已經準備安排後事。
半晌,少姜才輕啟雙目,面頰赤紅,望著身旁的太子,嘴角開始翕動。
太子忍住眼淚,見少姜似乎有話要向自己交待,便把耳朵貼在少姜的唇邊,听見少姜斷斷續續地說道︰
「妾聞虞山之巔……,可遠觀東海;妾乞求夫君……稟告大王,請落葬于此。如果妾……地下有知,可以登高絕頂,以望故國之鄉!……可乎?」
太子听聞此言,已經掩不住自己的悲啼,哽咽道︰「愛姬何出此言?待愛姬身體有所好轉,我當陪你回齊省親,以慰愛姬思家之苦。」
少姜微微動了一下,似乎是搖頭的意思,也沒有力氣再說話,只是閉目垂淚,鼻息越來越沉重,後來便大聲喘息了起來。
太子立在榻邊,心如刀絞。上去摟著少姜,淚流滿面。太子望著少姜臨終的模樣,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四周燭火跳躍,忽明忽暗的燈影里只有一片啜泣之聲。
少姜卒,太子奏聞吳王,把少姜葬于虞山的心願述明。吳王憐其情,便把少姜葬于虞山之巔,可以臨海而望。
吳王闔閭見少姜早夭,辦完少姜的喪事過後,便派出使臣前往齊國,向齊侯述明少姜病逝之事。為了結連齊國,吳王時常遣使與齊國通好,以免因為少姜的離世使兩國剛剛建立起來的同盟土崩瓦解。
少姜去世不久,太子波卻因為傷痛過度,加上不小心受了風寒,卻也生起病來。
剛開始之時,大家都以為只是一般的風寒之癥,可是過了十日左右,太子的病情不但不見好轉,反而更加凶險異常。
于是上至吳王闔閭,下到侍女僕從,對太子的病情才慌張了起來。不光是宮內醫官盡心看視,王後紀子更是日夜求神拜天,祈求神鬼相助。
又過了十日邊上,太子波已經不能言,只是手中攥著少姜送給他的玉佩,面帶一絲笑容,不久閉目而逝。
吳國太子既薨,全國舉哀。吳王闔閭和王後紀子更是老年喪子,其悲可知。但是太子作為一國之儲君,是國家王權能夠延續的重要一環,如果太子薨逝,對于這個國家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吳國面對太子的離世,將作何選擇?(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