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福位于孚日山脈和汝拉山脈交匯處的隘口,地形十分險要。()這座城市規模不大,全市只有五萬人口,但卻是法國、德國、瑞士三國邊境處的交通樞紐。一旦攻克貝爾福,法國在東部地區便再也無險可守。
歷史上,普法戰爭時期,德軍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圍攻貝爾福長達100多天,最後依然沒有攻克。于是,戰後的法蘭克福會議上,貝爾福有幸成為阿爾薩斯境內唯一沒有被並入德國的城市。
法軍右翼部隊撤回貝爾福後,又分出5個師回援巴黎,不過此時駐守在貝爾福的依然有5個師的兵力。
德軍方面,威廉親自坐鎮于貝爾福城下,除了參與圍攻的10個步兵師外,更是調集了1000門大炮,誓要一舉攻下貝爾福。
在威廉看來,貝爾福雖然地形險要,要塞堅固,但面積不大,這就使得法軍的兵力密度很高,一旦遭遇火炮的猛烈轟炸必然損失慘重;其次,攻陷貝爾福這樣一座設防堅固而且駐有重兵的要塞,可以沉重打擊法軍的士氣,讓法國人逐步喪失繼續作戰的勇氣。
1000門大炮日夜轟鳴,整整三天三夜時間,德軍炮兵把15萬發炮彈傾斜到小小的貝爾福城內。10萬名法軍士兵則在刺耳的尖叫和每時每刻的爆炸聲中渡過了不堪回首的72小時。
貝爾福要塞雖然設計精巧,但大部分工事並沒有加固,還是按照防御黑火藥時代的火炮威力建造的。加上德軍獲得了要塞內部防御圖紙,因此炮擊給法軍帶來極其慘重的損失。
第四天的清晨,當威廉和幾名陪同的軍官一起散步的時候,終于傳來要塞投降的好消息。
「拉扎洛夫將軍,你覺得貝爾福要塞之于布列斯特如何?」
「陛下,末將並未在布列斯特駐守過,因此難以回答。」
威廉微笑著,輕哼一聲便不再說話。拉扎洛夫是俄國宮廷常駐普魯士宮廷的侍從武官,雖然兩國開戰了,但是彼此並未斷交,而且德國駐彼得堡大使拉多林一直和沙皇就停戰的問題保持著接觸。威廉此舉只是間接的向沙皇示威,讓他意識到德軍並不畏懼任何俄方的要塞。先前之所以沒有攻擊,只不過是不想讓兩國結怨過深而已。
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隨之傳來,隨著貝爾福被攻陷,意大利政府終于對法宣戰了。
按照三國同盟條約,當法國對德國宣戰時,意大利必須對法宣戰並全力以赴。不過,狡猾的焦蒂利首相,在東線剛剛開打,而法國尚未對德宣戰的時候便發布了一則聲明,說︰「因波蘭問題未提前征求意大利政府的意見,而意大利政府並不支持波蘭地區改變現狀,因此若法國因此對德國宣戰,意那麼大利政府有權力保持中立。」
雖然聲明是在保密的情況下發給德國和奧國外交部,但法國人未必不會收到小道消息,此事令赫伯特和瓦德西兩人均大為惱火,意大利人也太不講信譽了。
也只有威廉深知意大利人「二五仔」的本性,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在威廉看來,只要英國不參戰,意大利嗎,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可有可無而已。
不過,當法國真正對德宣戰後,意大利內部的保守派便不斷的敦促政府,希望不要錯過收回尼斯和薩伏伊的機會。
老練的焦蒂利首相在得到了英國方面的支持後,終于下定決心擇機對法開戰。只不過這個「機會」還是要德**隊在戰場上才能創造出來。
貝爾福的陷落,以及早些時候德軍渡過馬斯河,俘虜凡爾登要塞司令的消息使意大利的將軍們普遍認為,法軍失敗在即,如果繼續等待下去,估計就沒有機會參戰了。
于是,意大利政府在德軍攻克貝爾福的第二天正式對法宣戰。
陸軍兵分兩路,一路進軍薩伏伊,一路進軍尼斯,同時海軍的巡洋艦盡出,在西地中海捕捉法國的商船。
兩天後的傍晚。圖爾,法國統帥部。
望著窗外陰沉沉的天空,讓科勒爾將軍心情幾乎壓抑到了極點。
雖然意大利在南線的進攻被法軍悉數擊退,而且尼斯的法軍甚至越過邊界攻到了**郊外,但是意大利海軍在兩天內就捕獲了15條法國商船,使法國賴以生存的地中海航線受到很大影響。
最要命的是,原來被寄予厚望的梅斯圍殲戰,因為德格拉瑟所部無力組織攻擊,導致德軍騰出大量兵力從側後出擊,切斷了南錫至梅斯的鐵路,巴迪萊將軍被迫向東轉進。
貝爾福要塞陷落後,法軍在孚日山脈的整條戰線如今只剩下圖爾這一個孤零零的據點被左右兩翼的德軍夾在中間,而且無路可退。
由于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加上後勤補給不暢,現在,法軍不僅無力再組織哪怕一次像樣的進攻,甚至連防守都感覺十分吃力。右翼德軍在攻破貝爾福後一路高歌猛進就是明證。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和20年前色當戰敗時的情形差不多,如果法軍後退到蘭斯——第戎一線,並組織國民衛隊,利用索姆河、馬斯河展開防御,未必不能把戰爭繼續下去。
但是,當日上午從巴黎傳來消息說,議會已經投票通過波旁王朝復闢的決議,現在的奧爾良公爵,未來的菲利普八世即將登基。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把讓科勒爾徹底打蒙了。讓科勒爾是布朗熱掌權時期被提拔為總司令的,因此他本人多少也帶有些民族主義的草根傾向,正是他極力慫恿弗雷西內總理和總參謀長尼克勞斯,並最終把法國推向了戰爭。
他現在考慮的已經不再是戰爭如何打下去的問題,而是戰後他會遭到怎樣清算的問題了。
再說巴黎政局方面。
塔列朗拜別瓦德西後便迅速趕往巴黎附近的蘭斯和香檳沙隆兩地的法**營,他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大部分法**官不干預國家的政治架構的更迭,僅以議會的號令為準。
兩天後,當貝爾福陷落和意大利參戰的消息傳來。塔列朗在拉普拉斯所部的護送下進入巴黎,他在議會發表了著名的演說《誰為法國負責》。
他從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開始,歷數了法國的不幸和災難,從而得出結論,只有一個穩定的政權才是法國發展和進取的保證,哪怕這個政權不是好的。
「議員們,共和制度無法給法國帶來一個長期的穩定的政治局面。當費里總理在其任期內苦心孤詣的尋求和德國的和解,並取得成功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在海外取得最重大成就的時候。但是,這一促使法國保持強大,為民眾帶來財富的政策僅僅保持了不到三年,而後便在克里斯提(激進派領袖)先生的慷慨激昂的演說中結束。之後的布朗熱將軍更是把法國推向了戰爭的邊緣,現在戰爭終于來了,克里斯提先生和布朗熱先生都如願了,可是他們現在在哪里?誰又能為當下的局勢負責?是弗雷西內先生嗎?是所有投票支持開戰的議員嗎?是煽動民眾,鼓動開戰的布朗熱嗎?不,都不是,因為現在討論這些根本沒有意義。」
「一個普通的,穩定而長期的政策好過數個精妙的但反復更迭的政策。但是,很不幸,我們當下的體制所能提供的往往是最壞的哪一種︰數個普通的,反復更迭的政策。可以說,這便是共和制度的失敗,也是法國精英階層的失敗。在這里我懇請你們,讓法國再次回到君主立憲制度的道路上來,這或許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一定不是最差的制度,因為我們的鄰居已經用這種國體稱霸世界達兩個世紀之久。」
「先生們,現在奧爾良公爵,未來的菲利普八世國王正在巴黎城外拉普拉斯上校的軍營里。是用街壘還是用鮮花迎接奧爾良公爵,就在你們一念之間了。」
由于弗雷西內內閣和溫和派議員們普遍害怕為戰敗承擔責任,因此,大部分議員支持了塔列朗提出的君主立憲的提議。這樣以來,如果能夠體面的結束戰爭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如果不能,那麼法國戰敗的責任也可以歸根于「保皇派」在後面搗鬼的結果。
………………………………………………………………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法國大革命一點不比我們的歷史干淨,都是陰謀家帶著無腦暴民奪取政權的路數。或許若干年後的我們還要再次面對這種局面,但願會有大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