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遠東最主要的利益在于商業和航行,而為了保障這一利益,獲得一個永久性的,可以駐泊軍艦的據點是最好的選擇。
在御前會議上,威廉提出了在中國海岸獲得一個港口的主張,不過港口具體選在哪里還需要認真商榷。
對此,瓦德西向威廉轉呈了普魯士貿易大臣的報告︰「我們在東亞,尤其是中國沿海地區的確需要一個據點,因為我們的營業每年值四億馬克。在這方面,我提議在台灣南部尋找立足點,比如大鵬灣,該地區在六十年代已為奧伊倫伯爵率領的外交代表團所關注,被認為適宜並建議于當時的普魯士政府……」
歷史上,1859年普魯士政府派往遠東一個外交團,它訪問了錫蘭、日本、中國台灣、菲律賓和爪哇等島國和地區,途經曼谷、加爾各答等,于1862年回國。當時中國正值太平天**隊與清軍決戰時期,他們未能進入中國大陸。代表團甚至建議「可以台灣南部居民和普魯士軍艦‘易北’號發生沖突,或以這個島上對德國商船的偶爾襲擊為借口」,佔領該島。只不過當時普魯士的精力主要在歐洲,而且國力有限,因此未采取進一步措施。
赫伯特和比洛兩人從外交層面考慮,認為台灣歷來為法國、美國,現在又為日本所覬覦,雖然台灣南部的某個港口在從經濟地理上看地區是十分合適的,不過「還是應該選擇不和友邦沖突的地方為好」。
兩人推薦的是舟山群島,他們援引1870年李希霍芬教授考察中國後呈送外交部的報告說︰「作為一個自由港,在一個像普魯士的國家手里,舟山可以得到一個使人推崇的地位。就軍事戰略價值而言,這個口岸易于設防,位于中國沿海南北的主航道上,利用一支艦隊可以控制華北及日本的海上交通。就商業價值而言,這里比鄰上海,位于長江口外,經過發展,很有希望建立起一個‘德國的香港’。」
他們十分肯定的建議道︰「舟山一旦歸入德國的名下並以自由港開放貿易,不久就可以將上海一部分商業拉過來,並且隨著中國商業利益的非常發展將漸漸超過上海。在中國沿海,最具商業價值和戰略意義的據點,只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同時也只有這個地方才有可能,那就是舟山。」
帝國海軍總參謀部也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的討論,台灣、澎湖列島、大鵬灣、舟山群島、廈門鼓浪嶼、膠州灣、三門灣等都是他們討論的對象。
海軍大臣霍爾曼在給威廉的正式呈文中說道︰「所謂軍港者,應理解為屬于德國領土主權下的國外可靠地點。這些地點在任何時候有可能對我們的船只供給糧秣、煤、軍火及其他各種需要品。有能執行一切修理任務的工場、船塢、造船廠的滑床;有能收容傷病人員的醫院;能安置船上補充船員的兵營。在戰爭時候軍港成為一切行動的基地︰它們能成為艦隊的集合點及據點,並為商船的安全避難所。在國外和平及有秩序的狀態下,軍港的利益特別表現在經濟方面……」
霍爾曼提出,在中國至少要獲取兩個這樣的軍港,「一個在我們的利益範圍的北部,一個在其南部」,具體地點的選擇應符合幾個條件︰一是必須是一個寬敞的海港,各方面不受海與風的影響,並有優良的停泊地點,就海港附近土壤的性質而言,建築貨站、工場及船塢時,必須沒有不可能克服的困難;二是地點必須位于主要交通線上,且有商業價值;三是在天然的特點方面,必須能提供建築要塞的有利條件;四是盡可能避免與其他列強軍港過于靠近。根據這些條件,霍爾曼提出三個可供選擇的組合︰一組是舟山與廈門;一組是膠州灣與大鵬灣;一組是朝鮮南端莞島與扼守台灣海峽的澎湖列島。
新任海軍司令科諾爾在和威廉的談話中則坦言,舟山實乃帝國在遠東最有價值之據點,除此之外膠州灣是「第二最適宜」的地點。
對于海軍方面的建議,赫伯特和比洛認為,廈門是條約口岸實不可取;大鵬灣和澎湖列島屬于台灣範圍,亦不可取;莞島處于俄國的勢力範圍,且一直被英國注意所以更是不可能。
舟山雖然也是英國夢寐以求的,但是似乎並未有明確的條約。在如此重大問題上,尤其是得到日本支持的情況下,德國未必不會獲得這一寶地。
兩人也坦誠,如果舟山實不可得,則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膠州灣,因為那個地方雖然說不上優良,但勝在阻力較小,除了中國政府外再沒有哪個國家會特別反對。
對于中國地盤上的東西,威廉自問比這些金發碧眼的家伙們懂得多一些。
不過赫伯特的結論倒是不差,舟山的確是中國沿海形勝之地,只不過長江口一帶乃是英國在華利益的最大端,德國佔據舟山等于給長江航運上了一把鎖頭,鑰匙卻不在英國人手上,所以英國的態度可想而知。
其實,英國也深刻了解舟山的價值。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曾攻佔定海,之後由于一場疫病的爆發,全軍減員三分之二,這種情況下,義律才被迫撤回香港。不過,英國既然無法獲得,其他國家自然也別想佔據。1846年的《英軍退還舟山條約》規定︰「中國永不以舟山等島給他國;舟山等島若受他國侵伐,英國給以保護。」
當駐北京公使巴蘭德從李鴻章那里確認了英國和中國之間確實有關于舟山的保護協定時,威廉也只能無奈的放棄,並退而求其次選擇膠州灣。
比洛在請示了威廉後,旋即以秘電訓令巴蘭德︰「萬望獲得膠州灣為盼」。
在收到訓令後,德國駐北京公使巴蘭德進一步和李鴻章展開會晤,明確向後者提出了關于德**艦在膠州灣「駐泊」的問題。
在當前日益緊張的局勢下,李鴻章在和慶親王商議後,迅速應允了巴蘭德的要求。不過,兩人最終的口頭協議是︰若中日兩國開戰,則戰後中國政府願將膠州灣交與德國作為戰前軍售的酬謝;若兩國在半年內未開戰,則中國政府無需負擔此項義務。
在李鴻章看來,英國的調停是可以依靠的,而且多了兩條新艦也可從氣勢上震懾日本,並表明和德國的「良好關系」使日本政府投鼠忌器。這對他促和的主張大有裨益。
即便做最壞的打算,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那麼兩條新艦一定可以發揮不小的作用,乃至于付出膠州灣的代價未必不值。
慶親王奕劻也覺得,在此關鍵時刻交好德國實為大清一大臂助,答應德國人的要求乃是進退有據之良策。
一天後,「副王已允諾」的密電發回柏林,比洛在第一時間便把這個好消息報告給了威廉。
威廉自然十分高興,這意味著德國將比歷史上提前三年佔領膠州灣。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山東半島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將加速成為德國良好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產地。
隨後,瓦德西大筆一揮,允準了伏爾鏗船廠的對華軍售案,並同意許景澄提出的兩船保送到華的各種請求。雙方約定,兩船出廠後將懸掛德國商船旗,由德國船長開往上海交給中方,中途出現任何事故由德國船廠負責。
對于許景澄為獲得軍艦而四處奔走,日本公使青木周藏自然也是看在眼里。為此,他特意拜訪了伏爾鏗船廠說明了日本的願望和要求,並且提出無論中國人出價幾許,日方都願加價買下。
不過此時是否賣艦,或者賣給誰,早已不是伏爾鏗船廠的經理所能左右。
青木雖然為此事專門拜會了赫伯特,不過後者卻把皮球又踢給了船廠,因為巴蘭德沒有傳回確定的情報前他的確無法回復青木。
當膠州灣的事情最終敲定後,船廠也就自然而然的以中國訂貨在前為由拒絕了青木的要求。此舉使日本方面甚為不滿,不過隨後赫伯特坦言告訴青木︰「在日軍的強勢海軍面前,兩條千噸炮艦不足掛齒。當今英國政府調和之心甚強,德國已數次拒絕了聯合調停的建議,這種情況下如果再拒絕對清國的軍售,勢必引起英國的懷疑。那可是要壞大事的!」
而後,赫伯特再次重申了德國支持日本對中國開戰的立場,並強調「若有其他歐洲大國插手戰爭並向日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德國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管。」
既然德國已經做出決定,青木也只好就此作罷。畢竟,弱國和強國之間的同盟從來都是不對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