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方案提交總理衙門後,清廷中樞普遍認為路權實比台灣更為重要。不過,清流大臣翁同龢卻認為台灣不可失,「恐從此失天下人心」。
不過當下的選擇權卻不在中國自己手里,在日本的積極運作和德國的暗中幫助下,歐洲四國尚未就是否使用武力作為調停之必要手段上沒有取得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急于和中國單方面達成和議,如此一來歐洲列強以損失日本利益來換取中國回報的計劃就可完全落空。
不過,日本的和議方案除割地一項外,其他各項也均為清廷感到困難的。
于是由李鴻章起草的一份說帖被送呈至日本外交大臣陸奧宗光面前,說帖內容分朝鮮自主、讓地、兵費以及通商權利四項。除承認朝鮮自主外,對其余3項皆有所駁論。
如︰「讓地」一項揭露日本的謊言︰「日本與中國開戰之時,乃布告各國說,‘我與中國打仗,所爭者朝鮮自主而已,非貪中國之土地也。’」
「兵費」一項說︰「日本所索賠款,既名為兵費,卻無迄今所費詳細數目,雖非外人所能周知,諒較之所索三萬萬兩恐不及其小半。」
「通商權利」一項稱︰「中國如準洋商在華開辦工廠,勢必盡奪小民生計,于華商所設制造廠極有妨礙,國家自不能不出力保護。如果中國以此等利益準予日本,各國皆援一體均沾之例,則華商之制造工廠立即擠倒矣。」
陸奧宗光讀完說帖後,認為「筆意精到,仔細周詳,將其所欲言者都盡情說了出來,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而後,陸奧將說帖專呈首相伊藤博文,並與之相商。
兩人商議後覺得,和清廷打嘴官司怎麼都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當下迅速迫使對方就範才是最為要緊的。
于是,經過一番慎重考慮,並征求了德國公使的意見後,對原和議條款進行了減讓。
主要是兵費賠償一條,由三萬萬兩減為兩萬萬兩;其次,口岸設廠一事可暫緩數年後執行,是為「保護期」。
日本駐華公使將修改後的和議條款送達總理衙門,並且對中方下達了最後通牒,稱「此為最後之條款,改無可改,若中方不允,則難免再開戰端。」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求于俄國和法國,因為他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打听出「唯此二國持議最堅」,或者說只有俄國和法國是敢于以武力作為後盾迫使日本就範的。
在了解了中日之間和議的最新進展後,俄國外交部向英、法、德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就使用武力一事情盡快達成一致。如果各國不能達成一致,則俄國將放棄干預,並支持日本對于中國領土的任何要求。
法國由于和俄國達成了某種交易,因此全力支持俄國,表示願意以其遠東艦隊「作為聯軍之一部」。
英國由于擔心俄國徹底退出干涉後慫恿日本攻取北京,使清廷有覆滅的危險,因此格萊斯頓接受了俄國的建議,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將「考慮使用武力」。
當三國業已就動用武力達成一致後,德國就再次面臨選擇,但是且不說此時德國的力量不足以和三國爭鋒,即便實力足夠也不能、也不會因為日本的利益而和歐洲三大國鬧翻。
在這種情況下,赫伯特召見了青木周藏,轉達了威廉的旨意︰「皇帝認為,武力干涉既成,則德國或者加入其中,或者置身其外。至于和日本聯手反對三國,眼下還是不行的。而就置身其外和加入其中兩相比較而言,後者或對日本更為有利。因為德國即便置身其外,日本亦無法抗拒三國的最終要求。」
赫伯特非常客觀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並且坦誠的告訴青木,當下德國必須站在日本的對立面和三國虛以委蛇,否則結果可能會更糟。
青木旋即表示理解德國皇帝的苦衷。
于是,四國的聯合干涉行動正式開始。
首先,四國公使聯合向總理衙門發出照會,要求中國政府就赫伯特方案表態,若中國反對,則四國退出干涉,再不參與中日兩國之爭端。
這種情況下,總理大臣奕?緊急召集會議研究對策,廷議之上,李鴻章認為,「寧可單獨與倭國媾和,亦不應將列強放入國內,鐵路一項,權利巨大,若一切任憑洋人做主,恐怕鐵路建成之時,就是國家淪喪之始。」他建議,如果日本將兵費賠償降至一萬萬兩之內,就應該和日本閃電媾和。
御前大臣奕劻、世鐸,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兵部尚書孫毓汶則認為,「單獨與倭國媾和實不可取,蓋倭國貪鄙之心尤甚,況且自江寧開埠以來,泰西諸國所求不過通商與財貨,此無關中國之根本。」「倭國近在咫尺,若此番讓其得逞,日後怕是只能屈居其下,失了大國體統。」「遠交近攻實為當下必要之對策。」
應該說雙方所說都有道理,奕?拿不定主意,最後只好讓李鴻章向各國試探口風,若四國能保證日本索求兵費大大削減,則依其所請;若日本給予讓步甚多,則亦可單獨媾和。
奕?打得倒是好主意,可是這不是集市,能夠隨意討價還價,大國外交上的事情哪里有那般簡單。
其實早在赫伯特和青木商議之後,中日和議的條款便已經基本商定下來。德國以對該條款的保證作為加入聯合干涉的前提,並得到了其他三國的同意。
所以,當李鴻章向日本駐北京公使林董提出交涉時,後者冷漠拒之並且出言譏諷道,「若是不願任賠大可繼續再戰,我國六十艘運兵船已經雲集長崎,只待天皇一聲令下便可登陸大沽口,直搗北京城。到那時候,不知道中堂大人有意和我國政府合作否?」
當前情勢下一旦日軍在直隸登陸,便事關大清生死存亡,因此李鴻章深知「戰」字不可再提,況且朝鮮戰役和黃海大戰已經把他的嫡系老本賠進去不少,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估計戰後無論勝敗他的北洋大臣算是當到頭了。見日本公使態度強硬,李鴻章只得草草應付了兩句便去回稟恭親王了。
四國公使那邊同樣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請求壓制日本減少索賠的建議。
不過經過一番幕後的秘密交易,俄國出面承諾將賠償兵費降低兩千萬兩,但澎湖和南澳必須割讓給日本。
澎湖和南澳雖然戰略地位重要,但對于海防孱弱的中國,卻是並無意義。因此,以兩座小島省去兩千萬兩銀子還是一樁不錯的買賣。
在赫伯特和青木商定的合約條款中,澎湖和南澳都是必須交還中國的,而且英國和法國對于日本佔據扼守台灣海峽的兩處戰略要地十分反感。
為了取悅清廷,使日後的鐵路修建更為順利,俄國煞費苦心提出了「日本購買兩島」主張。為此,俄國表示將默許英國就香港展拓問題和中國的交涉。法國方面由于已經在廣西口岸稅則上獲得了實惠,因此對于俄國「邀功」的舉動未加阻止。
威廉則覺得有必要滿足俄國的願望,因為修成鐵路不僅是俄國所想,也是他夢寐以求的。而且他也有意從日本手中買下南澳島,從而在對華貿易和航運上進一步擺月兌對英國的依賴。
因此,威廉親自說服青木,讓日本接受俄國的勸告,「關鍵時刻不能因小失大,至于兩千萬兩白銀的費用,德國可以承擔一半以獲得南澳島。」
日本方面對于花兩千萬兩白銀購買兩個面積不大小島其實也是十分不情願,在無法獲得台灣的情況下,這兩個戰略地位重要的小島對日本來說幾乎是毫無價值的燙手山芋。
不過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加上德國願意花錢買下南澳島,這樣算下來,日本只是付出了一千萬兩獲得了澎湖,算不得吃什麼虧,所以日本也就順勢給了北方強鄰一個面子。
1894年年底,中日兩國在停泊于東京灣的德**艦「勃蘭登堡」號上簽署《中日講和條約》。
條約規定,中國割讓澎湖列島和南澳列島于日本,並賠償軍費一億八千萬兩。其他如朝鮮獨立、開埠、設廠等條款則一如前議,未加修改。